在人体这座精妙的“大厦”中,骨关节如同关键的“榫卯”,支撑着身体的一举一动,保障我们自如地穿梭于生活的各个场景。然而,岁月的磨砺、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意外的损伤,让骨关节疾病悄然来袭,给人们带来诸多痛苦与不便。了解骨关节疾病护理知识,就如同为关节健康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助您从容应对,维持高质量的生活。
骨关节疾病的常见类型及成因
骨关节疾病涵盖多种,其中骨关节炎最为普遍,多与年龄增长、关节长期磨损相关。中老年人关节软骨经年累月受力,逐渐退变、变薄,引发疼痛、肿胀,膝关节、手指关节常受累。类风湿关节炎则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致使滑膜炎症增生,侵蚀软骨与骨组织,造成关节畸形,常见于手腕、掌指关节,患者晨起关节僵硬,活动后稍有缓解。
外伤引发的创伤性关节炎也不少见,骨折、韧带损伤后,关节面不平整或受力改变,长期磨损下关节软骨受损,后续发展为关节炎。此外,长期伏案、低头族易患颈椎病,不良坐姿与过度劳损使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神经、血管,引发颈肩痛、头晕等症状;久坐少动、肥胖人群腰椎负担重,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刺激周围组织,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
日常护理要点
姿势与运动:
保持正确姿势是基础,站立时挺胸抬头,避免弯腰驼背;坐姿遵循“三个 90 度”,即膝盖、臀部、肘部呈 90 度,减轻脊柱压力。工作间隙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身体。
运动遵循适度原则,游泳是骨关节友好型运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担,全身肌肉得以锻炼;散步、骑自行车同样有益,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稳固关节。但应避免爬山、深蹲等对关节冲击大的运动,防止损伤加剧。
保暖防寒:
关节对温度变化敏感,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减缓血液循环,加重疼痛。天凉及时添衣,佩戴护膝、护腰等保暖用品,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驱散关节“寒意”。
疾病发作期护理
疼痛管理
疼痛是骨关节疾病“警报”,发作时可先采用热敷,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每次热敷 15 - 20 分钟,温度 40 - 50℃为宜。若疼痛难忍,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非甾体抗炎药能消炎止痛,但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可配合胃黏膜保护剂使用。
休息制动
急性发作或疼痛剧烈时,适当休息至关重要,让受累关节充分“休养生息”,如腰椎间盘突出发作,需卧床休息 1 - 2 周,睡硬板床。但休息并非长期不动,病情允许下,适时进行小范围关节活动,避免僵硬。
康复锻炼指导
个性化方案
康复锻炼需依据病情、年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早期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坐在椅子上伸直腿,绷紧肌肉维持数秒;病情好转后,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颈椎病患者,常做颈椎操,缓慢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头部,锻炼颈部肌肉,改善颈椎活动度。
循序渐进
康复锻炼是“慢工出细活”,从简单动作起步,逐渐增加强度、频率与时长。以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例,术后初期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转动脚踝,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随后过渡到床边坐起、站立,再到借助助行器行走,一步一个脚印恢复关节功能。
营养支持
骨关节健康离不开营养“后盾”。钙是骨骼“基石”,牛奶、豆制品、虾皮富含钙质,每日摄入充足钙量,维持骨密度。维生素 D 促进钙吸收,晒太阳是天然获取途径,每周 2 - 3 次,每次 30 分钟,让皮肤合成维生素 D;也可从鱼油、蛋黄中补充。蛋白质助力肌肉修复与生长,瘦肉、鸡蛋、豆类不可或缺,为关节提供稳固“动力”支撑。
定期复查
骨关节疾病是“动态变化”过程,定期复查如同“健康雷达”,监测病情进展。医生依据 X 光、CT、关节液检查等评估关节状况,调整治疗、护理方案。一般稳定期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病情变化随时就诊,确保治疗精准有效。
守护骨关节健康是一场持久“战役”,科学护理是核心“武器”。从生活点滴入手,贯穿疾病各个阶段,用知识与行动捍卫关节活力,让您迈着矫健步伐,拥抱多彩生活,远离骨关节疾病阴霾。愿您珍视关节健康,开启无忧人生旅程。
作者:季婧洁
单位:温州市人民医院 骨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榜样科普作品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