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费森尤斯CC学社
12
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过程中,局部枸橼酸抗凝(RCA)作为众多指南推崇的首选抗凝策略,通过有效降低体外循环中的离子钙(iCa)浓度实现抗凝,其患者安全性和滤器寿命的优势已获得众多循证医学研究的肯定。尽管如此,仍有临床医生观察到,部分患者在iCa水平已降至0.4 mmol/L以下的推荐范围内时,仍旧频繁遭遇凝血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抗凝效果的不理想?
近两年,国内连续推出了多项关于CRRT抗凝管理的重要指南和共识,包括:《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抗凝管理指南》1(后文简写为《抗凝管理指南》)、《抗凝技术在危重症肾脏替代治疗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后文简写为《中国专家共识》)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局部枸橼酸抗凝管理:中国急诊医师共识》3(后文简写为《中国急诊医师共识》),这几个新指南和共识立足国内实际情况,不仅融合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还汇集了众多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本文将聚焦于CRRT中RCA的iCa控制,探讨这些新指南和共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临床挑战,优化治疗方案。
iCa控制目标与个体化
2012年出版的《KDIGO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推荐RCA作为无禁忌证患者的CRRT首选抗凝方案,为RCA提供了基础框架,建议在CRRT中维持体外循环iCa浓度保持在0.20~0.40 mmol/L。最近发布的指南和共识:《抗凝管理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在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对iCa控制目标做出了调整:综合协调枸橼酸及血流量,使滤器后iCa浓度在0.25~0.40 mmol/L 之间。
《中国急诊医师共识》建议滤器后的iCa的控制范围同样为0.25~0.40 mmol/L,但也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具体包括:
1
不同患者的iCa抗凝阈值不同
预防凝血的iCa阈值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如有的患者滤器后iCa仅小于0.5 mmol/L即可达到满意的抗凝效果,而有的患者则严格要求达到0.2 mmol/L。即:0.4 mmol/L以下只是大多数患者的参考范围,0.4不是所有患者的终极答案。
2
方法学的局限
滤器后iCa的测量误差提醒我们,抗凝强度的设定不能单一依赖于iCa水平。在实际操作中,对滤器后iCa的测量面临着持续的技术挑战。尽管现有的血气分析技术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iCa读数,但在亚生理浓度范围内,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却大打折扣。即:需要认识到我们血气结果反馈的“0.4 mmol/L”可能不是真的“0.4 mmol/L”。
3
血气机器品牌的差异
针对个体化调整iCa目标值,《抗凝管理指南》中也有相关建议:采用床旁快速血气分析仪检测iCa浓度,但应注意不同血气分析仪可能对iCa的测定值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所使用的监测设备进行调整。
因此,虽然滤器后iCa 0.25~0.4 mmol/L的目标范围适合大多数患者,但在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治疗过程个体化设定目标值,而不应局限于此范围。类似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CRRT启动,AKI诊断使用尿量、肌酐等指标,但治疗的启动不应绝对地拘泥于某个指标是否超过特定阈值,而是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和指标的动态变化。《中国急诊医师共识》明确建议当出现凝血迹象时,即使滤器后iCa水平在指南的推荐范围内,仍需要经验性地增加枸椽酸的输注速率以避免凝血。
iCa监测频率
《抗凝管理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对iCa的监测频率的要求基本类似:每日至少监测1 次血清总钙水平,建议初始2 h 监测体内及滤器后iCa水平,稳定后每6~8 h进行动态监测;对存在枸橼酸蓄积风险(如严重肝功能不全、高乳酸血症)的患者可缩短监测间隔时间。
《中国急诊医师共识》则建议更高频次的监测,推荐在治疗的前24小时应密切监测滤器后钙水平(通常用血气分析仪测量)。
建议开始治疗后,按计划:(30min)→(q2h ×4)→(q4h ×4)→(q6h ×4)测定滤器后iCa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补钙速度。
《中国急诊医师共识》强调,在CRRT早期进行充分的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滤器中形成微血栓,就可能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因此,治疗初期应密切监测iCa水平,并根据结果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尽快达到抗凝的稳定状态。
针对文章开头讨论的某些患者在滤器后iCa水平降至0.4 mmol/L以下时仍出现凝血现象的情况,除了前面提及的“iCa抗凝阈值不同”和“方法学局限”等因素,也可能与早期iCa监测的频率有关。也就是说,即便当前测量的iCa水平确实低于0.4 mmol/L,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此之前凝血级联反应已经启动的可能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避免“刻舟求剑”,即过于依赖单一时间点的iCa测量结果,而应采取更为动态和全面的监测策略,以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应对策略
01
在CRRT抗凝时,特别是当出现凝血迹象时,需要经验性地增加枸椽酸盐的输注速率,以最大程度降低凝血风险。
02
遵循《中国急诊医师共识》的指导,对于刚开始实施RCA抗凝的医疗机构或面对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建议在治疗初期增加iCa监测的频次,以预防可能的凝血级联反应。
03
对于那些因严重感染、炎症或恶性肿瘤而影响凝血机制、可能需要特别关注的患者,应全面监测血小板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iCa控制策略。
04
刚开始实施RCA抗凝的医疗机构,尝试对比不同厂家的血气分析仪,有必要探索合适自己单位的iCa阈值。
05
对于频繁发生凝血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其他抗凝药物。
总之,iCa控制在RCA抗凝中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情况下0.4 mmol/L以下的iCa水平都能保证抗凝效果。医生需要根据最新的指南共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监测结果,综合考虑并调整抗凝策略。随着未来更多研究的开展和新证据的出现,iCa控制的目标和策略可能会继续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抗凝管理指南[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11):1016-1024.
共识专家组. 抗凝技术在危重症肾脏替代治疗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2):155-164.
Shu-Yuan, Liu,Sheng-Yong, Xu,Lu, Yin et al. Management of 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for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rom Chinese emergency medical doctor consensus.[J] .Mil Med Res, 2023, 10: 0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的医疗治疗手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并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读者在接受任何医疗治疗或采用任何健康管理方式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以获得针对个人情况的个性化建议和指导。
探讨一下“当出现破膜时,到底要不要更换细菌过滤器?”,先做个问卷
♋版权声明:本文系[血液透析那些事儿]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请联系小编。该文不作为医学建议,一切医疗行为及用药请遵医嘱!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