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Trail 编者荐语
上上周五,我和几个朋友在小红书进行了一场直播,主题是,“能用 AI 绕过 SaaS 时代吗?”结果有一半的时间,在回顾过去十多年,这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和突破。
小苏和老修,作为资深 SaaS 创业者,他们戏称自己的经历是“布洛芬都不知道我有多痛”;来自常垒资本的嘉宾彭翌人,在 2B(包括 SaaS)赛道有不少实际的投资案例,同时也沉淀了不少深度的思考和宝贵的经验;而我,早在十年前,就曾经看过 SaaS / 企服这条赛道,回想起来无限唏嘘,当年那些响当当的名字,很多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直播后,小苏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文章,很长很硬核很走心的一篇血泪史,来致敬 SaaS,这个我们爱恨交织的行业!
这是我唯一一次擅自加时的直播对话。其实很早之前就想好好聊聊SaaS的话题,但是一方面不想聊得太哀怨,另一方面也苦于没有合适的对象。 这次我们请来了互关已久的嘉宾---常垒资本的彭翌人。我是常垒公众号的读者,很佩服他们笔耕不辍,在公众号沉淀了很多深度的思考。常垒资本自成立以来,在科技、制造业,2B(包括SaaS)赛道有不少实际的投资案例。 下面是我为这次谈话,专门写的回顾,谢谢我的合伙人欣华帮忙做的梳理,很长、很硬、很主观。
一、回顾SaaS这十年,为何中国SaaS不赚钱?
这是一个对SaaS创业者的灵魂拷问,回顾这十年,有多少人还在坚持SaaS原教旨主义?有多少人向市场妥协?有多少人早已换了方向?其实别说创业者,大部分投资人投SaaS也没赚到钱,上一波冒出头的SaaS企业,包括独角兽,大多都没能笑到最后。
回看十多年前的SaaS,主要是照搬美国模式。今天我们当然说得义正言辞,其实在当时的视角,copy to china是最经济的做法,很多美元基金也推崇SaaS企业做轻、标准化、可复制。这些主流的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创业者,包括我。但任何思潮,终究要有一个本土化和辩证的过程。这次和羿人聊完,我总结了3点:
1、取错经。
刚才说了,过去我们的SaaS主要是复制美国模式,但中美SaaS客户却截然相反。在美国,小企业和私企占据了整个产业的90%以上,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是相反的,从需求端和资产端来看,国企央企占据了百分之70%~80%。
很多SaaS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大型企业时,受到当时思潮和投资人的影响,按照SaaS原教旨主义只提供标准产品,但实际面对大客户时,SaaS创业公司往往遇到的是非标的需求和甲方的霸道,最终,不管你选择做定制、还是坚持做标品,结局是都赚不到钱,万一有活下来的,不是输给竞争对手,也是败给了企业自建。
中国SaaS图谱,图片来源网络
2、会错意。
很多SaaS企业其实没找到PMF,只是摸到了客户的痒点。解决的问题呢,更多是去取代Excel、取代“表哥表妹”,并没有真正解决客户的需求。要知道,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并不一定是SaaS!很多客户的问题并不是一定要软件来解决,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服务、也可以是咨询。
而销售上呢,SaaS创业公司又打不过集成商,集成商为什么获胜?因为大客户需要的是六边形战士,懂业务懂组织,会公关会实施,而不是只有技术。哪怕像AI 4小龙,也是以机器视觉为卖点,最后拼的还是做大客户的能力,所以集成商的BD能力,对初创的SaaS企业,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3、填错坑。
坦白说,如果你在中国做SaaS,实际上是在义务教育市场。不仅要教育老板,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有什么好处,还要去教育客户的部门主管,最后发现客户连表格都没用清楚,最后又要回去帮他做传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等最基础的工作,帮他搭建系统、培训员工、清洗数据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点,大量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既没有经历过信息化、也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体系,除非中国的劳动力贵到像美国一样,否则大部分企业去改变的意愿是非常弱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过去十年都是什么企业活了下来呢?中国的SaaS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二、中国的SaaS,不必是SaaS
虽然说到SaaS难免有一堆吐槽,中国如何、美国如何,其实我们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但凡能活下来的,都是牛人。在中国,客户在哪钱就在哪,你伺候好他们,能活下来,你就是牛人;同样在美国,能够符合市场需求、产品能做到PLG、能裂变、能活下来,你也非常牛。这次羿人也特别分享了一个他们投资的案例,一个非常“中国式”的SaaS,我觉得特别值得大家细品。
这家公司叫寓小二。做的是出租房管理系统,主要就是解决每个月收房租时,房东不需要带一大串钥匙挨户去收租,而租客也可以直接在系统上完成所有支付流程。当时他们的产品每年持续有两三千万的收入,非常稳定,整体财务状况也很好。
后来,他们基于这个痛点,又开发了另一条软硬件结合的产品线---智能水表和智能电表,去解决房租、水电费缴交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在SaaS之外,做了硬件和支付的服务了,收入从软件,转向硬件费用和流水抽点。所以他们沿着收租这个需求,一路做了全链条数字化,又做了智能门锁、装修等,从一个收入两三千万的SaaS公司,到现在变成一个收入破亿的数字化公寓服务公司。
通过这个典型的中国式SaaS案例,我对中国SaaS破局,有2个思考:
1、与其做软件,还不如做行业上下游的链接。
寓小二这个案例其实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即软件在整个业务里面,承担的是全链条数字化的作用,即从靠出租房管理软件赚钱(软件收入),转型到做全链条的数字化,靠做软硬件整合,靠智能水电表赚钱(服务收入)。其实相比美国的行业完善程度,在中国,还有大量的行业有这样全链条数字化赚钱的机会。
2、不要抵触做重,做重也能赚钱。
重和轻是相对的,保持独立思考至关重要,不要盲目跟随美国SaaS的思潮,上一波SaaS其实集成商赚了很多钱,反而那些SaaS原教旨主义的公司都活的不怎么样。用美国投资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在中国做轻业务,其实是很难的。
相比于美国的管理完善和高人工,软件只需要提效一点就能值回票价,中国有大量的机会还轮不到软件上场,与其卖软件,还不如把产品包装成一个服务,客户更容易接受为人工的服务买单,而毛利说不定比软件还高。
三、在中国,能靠AI绕过艰难的SaaS时代吗?
既然SaaS走不通,那么我走AI行吗?实际上,回归到toB的本质,谁能拿捏客户、谁懂需求、谁有数据,才是未来决定一个SaaS公司能走多远的核心,而不是谁先用了AI。
当然,AI对于新的入局者有弯道超车的优势,因为在产品、需求上,都可以做AI化的重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AI时代弯道超车的机会:
1、AI含量不用太高,但要找一个非常小的需求点。
AI时代做软件,其实要比之前找更小更具体的需求。我们看到最近赚钱的产品,AI含量可能只有10%或20%,比如AI PPT,AI就是帮你理解意图、生成文本大纲。文本匹配到每一页PPT要怎么做,还是依赖传统的素材库而不是AIGC,这样使用AI成本会非常低,商业化也非常快,而类似这样的需求,面对的并不是传统用PPT的客户,而是那些不太用PPT的客户,比如家长帮孩子做PPT。
2、要成为六边形战士。
你不能只懂得技术,也不能只懂得客户和BD,对于这一波想靠AI弯道超车的创业者,我认为必须是懂行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以前SaaS公司拿了钱,无非是投销售,或者投技术。现在技术的成本通过AI大大降低了,你找到一个需求,做出来的时间更快了(当然对手抄你也更快了),这就逼得你必须第一天想好怎么推广,怎么裂变,怎么投流,怎么算ROI。
3、出海,一定有新收获。
海外是很适合通过小而精准的需求点切入市场,如我们最近看到的,自动生成网页图标等,这类长尾需求很容易通过SEO实现0-1的起步。还有一点是定价优势,国外对于SaaS产品是天然具备付费习惯的,加上购买力因素,很多产品在中国定价99元人民币,付费率1%,但是换成定价99元美金,付费率竟然是10%以上。这就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力量!光这一点,就很值得好好探讨怎么做出海。
四、AI时代,SaaS产品的壁垒是什么?
在AI时代,其实很多SaaS产品都正在被重做。那么SaaS企业,如何保持我们长久的壁垒和竞争优势呢?
1、还是那句话,看谁能拿捏客户、谁懂需求、谁有数据。
客户的需求并没有改变,高质量的数据依然稀缺。上个时代,大量新入局SaaS的公司,败给了BD能力更强的集成商。而AI时代,谁能拿捏客户、谁懂需求、谁有数据,依然会是壁垒。因此,我很同意羿人的看法:“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我希望看到一家公司不仅仅是通过AI实现了什么。我们更关注的是你有哪些客户和资源,以及你希望通过AI产品实现哪些功能”。
2、技术上,AI的黑盒部分,其实是壁垒。
像特斯拉FSDV12,实际上是对之前很多规则代码进行了重做,通过大模型训练重新实现了自动驾驶的功能。本质上是用大模型重做了自动驾驶,未来很多SaaS产品一样会面对这个问题,靠代码堆起来的一条条规则不适用了,比如在数字营销领域就特别明显。欣华说:“如果是一个金融产品(或者和钱相关的产品),那我是抗拒这样的黑盒产品的”。其实我有不同的观点,要看你的黑盒是给客户用,还是自己用。
如果这个黑盒,是你自己用来训练服务能力、优化规则、提升监控预警能力等,那这个黑盒越强大,你的SaaS产品壁垒越高,因为过去你的对手,能把你产品原型图扒下来,对着workflow、对着规则直接抄,未来产品、Knowhow都黑盒化了,其实是一种新的壁垒,而且这个壁垒是无法逾越的,我们要有这种想象力!
五、中国SaaS,旧十年和新十年
感谢这次直播对谈,让我系统回顾了参与SaaS创业的这十年。十年之前,我信奉SaaS原教旨主义,十年之后,我更从容地和投资人、工程师一起展谈AI,展望未来。
时代总是一直变的,而我们更关心那些不变的,所以很庆幸,十年之后我和我的合伙人们,一起做了《人民公园说AI》这个频道,我们可能是唯一一档,跨越4个城市、5个时区,穿插投资人、创业者、工程师、产品经理多个角度的频道。希望我们的频道,在你低落的时候,是你创业路上的BGM,在你昂首向前时,是你私人的创投内参会。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一定要到各大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频道,收听完整对谈,毕竟原汁原味的嘉宾分享,是更饱含情感的。
也欢迎各行各业的创业者、投资人,添加我们的微信和我们互动,说不定我们能聊一把呢?
end
///
欢迎关注 MorningTrail 投资视频号,
听市场热点,学投资知识。
下方一键星标关注
投资路上彼此相伴
免责声明
本文非投资建议,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产品之要约、要约招揽或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仔细评估风险,独立判断。MorningTrail 不对投资者的投资决定和投资结果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