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说,这次开幕式在传播学上糟糕透了。
文摘
教育
2024-07-27 19:53
英国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20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结束不到24小时,争议在不断升级。巴黎奥运会开幕之前,很多人都很好奇作为浪漫之都的巴黎,能够搞出什么样的开幕式来。有人对此充满期待,觉得法国人的艺术天赋一定能做出与众不同的演出,让人。但也有人用网络的新闻嘲讽法国人是草台班子,抱着看笑话的心情去看它。但是结果让每个人都大跌眼镜:你说它好,它事故频出,充满争议;你说它糟,它政治正确,细节精巧。先别急着嘲讽我”老中人“,我知道它立意很高,内容有梗,但是正因为此,它更显糟糕。因为它并没有在极化世界里起到弥合公众舆论的作用,反而让公共的舆论,无论国内国外都进一步撕裂。它对性少数群体的呈现让我甚至觉得是一种消费。它也没做好让全球了解法国文化的作用,它有法国元素,但是呈现并没有兼顾各国受众的认知,反而有一种“爱看看,不看走”的傲慢。至于中间那些漫不经心的草率,对中国代表队的忽视,一些评论者借法国文化鄙视他人的刻薄,这就不用说了。你可以说"C'est ça les Français.",但是问题这是奥运会。咱们做国际传播题目的时候不是经常说说“让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改变传统观念,要兼顾用户的理解能力吗”?咱们宣传的时候不是说“宣传要考虑到用户心理和用户需求,不能高高在上吗?”没有理由主体换成法国,就要求受众先去拿个Baccalauréat général才配看奥运会吧?无论中外都有这么多争议,难道都是水军、老保和恐同者制造的吗?先说明,我不喜欢法国奥运会开幕式,但我觉得这个奥运会的立意是不差的。我首先反对一个观点,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一定要把自己国家的文明从古到今讲起,法国就一定要从高卢、查理曼讲起,这个不需要。更何况巴黎之前举办过奥运会,历史该讲的也讲过了。比如自由、平等、博爱。18世纪,资产阶级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三个词分别对应法国国旗上的三个颜色,是法国的国家格言。这三个词,也同样贯彻到了这届奥运会当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巴黎奥运会将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更加可持续、更加城市化、更加包容,并且实现性别平等,正如巴黎奥运会的口号——奥运更开放。”在开幕式中,是可以看到很好的立意的,尤其作为一名女性,可以感受到其中一些细节上的用心。雨中,当金色的女性雕像升起时,旁边的介绍让人感受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的伟大力量。镜头里出现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女性工人形象,女性在生产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天地。圣女贞德骑着白马护送奥运会会旗。她没有露出面庞,因为她是每一个她。除了展示女性之外,还有展示LGBT群体和自由恋爱的片段。我接下来要说这个呈现很糟糕,但是我想说的是,呈现糟糕不代表不应该出现性少数。还可以在这样的大舞台上为少数群体发声,是很难得的,也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但很遗憾,不是你意图好效果就会好的。也不是你灵光一现,就可以忽略其他问题的。说了好话开始批。先直接说一个争议最大的问题:性少数呈现。
许多时候,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网络中一些人对政治正确这么敏感。我觉得政治正确的那些观点,比如平权、开放、自由,是非常正确的。起码比反对它的那部分人让我觉得更好。现在我看到奥运会后,尤其是奥运会结束后的一些评论以后,我有一点理解了一些讨厌政治正确的人在讨厌什么。他们讨厌的不是你的某个观点,而是你的这个艺术产品。因为你这个政治观点正确,所以你的这个艺术产品就正确,就容不得别人批评?这是一种“样板戏”思维。我的观念正确,我的剧情伟光正,所以我可以不在乎它的艺术水准,尤其是不在乎受众观感。如果你的内容实际上对不起你这个观念,而你又以观念正确为理由诋毁不喜欢的人,那我可不可以说你这本质是一种对这种观念的消费?说实话,你真的觉得这个好看吗?反正我是看腻了。不仅仅是丑,而且是刻板化的呈现。它据说致敬《最后的晚餐》,但反而让我这些似乎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像餐盘的水果一样,按一种特殊的符号摆放,表示“我很进步“。中国人真的不能容忍LGBT和变装的存在吗?实际上不是,别说现在,三十年前的《霸王别姬》,虽然题材先锋,但是没有人不承认这个是伟大的作品,也没人不为其中的情感而感动。你别说观众水平不高,你也别说不懂drag queen 背后的性认同有多辛酸。我就问一个问题,这个奥运会是想让观众把性少数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还是想把他们看作不一样的性符号?何况这是法国的历史吗?即使要呈现性少数的斗争历史,直抒胸臆、坦坦荡荡的展示法国不好吗?比如呈现一对法国同性恋恋人从1977年一起走上街垒抗议同性恋入罪,一次次骄傲游行里的斗争与浪漫,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到2013年法国允许同性恋结婚的人生历程,我想全世界理解的人会更多。起码辩护的人不用这么别扭。更何况,即使呈现,也有很多问题:开幕式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展现女性的力量,强调女男平等。但是,平等地“看见”女性,不应该只在一段表演中。《最后的晚餐》中放在犹大位置的是一个小女孩。展现LGBT,却不见女同和女跨形象的出现。既然有男性接吻的画面,而女性之间的爱情为什么被阻隔在镜头之外?当火炬由男性传递给男跨,女性应该何去何从?说到这里,还有一个被不少观众关注到的问题。这次中国的旗手是冯雨和马龙,但是在现场给到中国的十几秒镜头以及媒体报道图片中,却少见冯雨的身影。凡此种种,是否是因为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忽略女性角色,在镜头下关注不到“消失的她”?开幕式很有梗,许多推文也在讲梗。这没错,很好。但是梗的呈现杂乱,又没有前铺后叙,许多时候让专业解说也觉得莫名其妙,这是事实。说看不懂梗的人没文化,这是莫名其妙。按说法国的口号是博爱,法国左翼也经常痛恨、批判站在高高在上的书斋里的知识分子和知识背后的社会优越感,但是法国开幕式的一些细节,以及一些以法国文化传播者自诩的人,则给我感觉经常站在这个点的对立面。他们非要把一些可以明说,可以自然表达的点变得非常抽象。当一个通体蓝色的男人躺在那里,观众并不知道这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也没有感受到他所代表的“欢乐与和平”的信号。看《西游记》长大的孩子只想到了狮驼岭的妖怪。用断头王后表达自己的革命史也许是一种自我调侃的勇气。但是对于午夜看电视的人来说可能不这么想。最在四年一度全世界瞩目的舞台上展示本国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和一些人嘲讽中国人喜欢“打太极拳、放风筝、背孔子”一样,你的文化,并非是其他人都愿意无门槛接受的。这是全球的舞台,不是每个人都对法国的文化了如指掌。这不是19世纪,西方文化不是世界的中心,法国更不是。这是一个有埃及人、美国人、中国人、墨西哥人、缅甸人……的世界。你需要讲解,需要沟通,需要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奥运会,你是要展示,但是更是在展示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美好。尤其是你的文化你自己觉得内涵丰富,光辉博大的时候,更应该有效输出,而不是躲在“高傲”的外表下草草应对。同样,这也不是一个法国人因为”浪漫“就可以被无条件宽容的世界。很多事情,糟糕就是糟糕,不能因为是法国,就带上什么光环。韩国运动员入场时,现场播报员将其法语和英语国名念成朝鲜,引发韩国民众抗议。ladygaga表演是放的录播,现场根本没有这段。这些都是不应该的,起码做的不好的。它不应该被一句“浪漫”就美化。更不应该一边夸法国人不追求完美的随性与松弛,一边又批评央视解说做功课不到位不够卷。这次我没有用什么理论。一般来说,分析奥运会都是用的媒介事件、传播仪式观等,着眼点都是通过传播来恢复群体共识,但是这次我觉得是在已经脆弱的共识上雪上加霜。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结束不到24小时,我们却已经看到了由它而加深的人与人之间的裂隙,全球的、法国的、中国的。它本可以做的更好。错误就是错误,疏漏就是疏漏,不会因为立意好就变得正确,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文化差异,或者人们不开化。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