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电气化——步入正轨,但仍有挑战性

文摘   2024-09-02 00:01   北京  

中国的电气化转型在2024年7月达到了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发布的数据,新能源汽车(NEV)的销量首次超过了内燃机(ICE)车辆。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在2022年中央政府补贴计划退出后,2023年汽车制造商积极的销售促销和大量新车型的推出帮助提振了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中,随着汽车制造商推进他们的电气化计划,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向电动汽车转型。标准普尔全球移动性预计,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份额将达到46%,而2023年为36%。

市场向电动汽车的加速转变得益于电池价格的下降、车型的更广泛可用性以及市场中存在的激烈竞争水平。

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该领域形成的趋势已经开始影响更广泛的乘用车市场并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越来越多地推动电动汽车的采用,而纯电动汽车销量放缓

尽管通过2027年,购买BEV、PHEV和REEV都有资格获得中央政府的购车税减免激励计划,但真正加速2024年市场向电气化转变的是PHEV和REEV,而不是纯电动汽车。

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BEV销量同比增长12%,达到302万辆,相比之下,包括增程式电动动力系统在内的PHEV销量在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5%,达到192万辆。

这些市场动态在2023年已经形成。标准普尔研究显示,2023年乘用车市场中PHEV和REEV的合计销量同比增长83%,达到275万辆,而BEV销量增长了20%,达到520万辆。

标准普尔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大陆的PHEV和REEV销量将继续增长,到2029年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4%。尽管年增长率有所放缓,但预计到2029年BEV销量份额将达到51%。根据标准普尔预测,届时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份额将达到75%。

中国汽车制造商日益增长的存在给全球公司带来了挑战

中国品牌在NEV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帮助他们提高了在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在中国NEV市场份额从2023年上半年的83%增加到2024年上半年的87%,而其全球同行在2024年前六个月的总销售份额不到15%。

中国汽车企业(OEM)在新能源汽车(NEV)市场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导致了消费者对品牌和车型偏好的转变。全球OEM,尤其是日本品牌,在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条件变化的速度上,一直在努力与中国竞争对手相匹敌。丰田已经在2024年上半年将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产量同比削减了22%,以应对需求的下降。日产和本田,另外两家在中国大陆的主要日本汽车制造商,在2024年的中国销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面对比亚迪的积极产品攻势。

此外,包括德国三大品牌在内的高端汽车制造商也面临着为他们新一代BEV争取价格溢价的挑战,因为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跟上中国创新的速度并降低开发成本,大众正在与小鹏和上汽合作,分别开展将使用这两家中国公司的车辆平台和软件技术的电动车项目。大众即将在中国大陆推出的新车型也将包括与上汽联合开发的长续航PHEV和REEV。

标准普尔最新预测显示,中国品牌在2024年国内乘用车NEV市场的销售份额将达到87%,比2023年的83%进一步提高。随着全球汽车制造商在未来几年在中国大陆推出他们的新一代BEV和PHEV,我们预计全球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从2026年开始提高,到2029年达到25%,大众和宝马将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技公司利用消费者对软件定义汽车(SDV)

的偏好

软件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大陆购买选择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兴趣日益增长,为中国大陆的科技公司提供了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的机会。

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计划今年交付10万辆电动汽车。得益于小米强大的品牌吸引力、庞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用户群以及它为SU7引入的新型智能汽车功能,该公司的首款电动模型SU7轿车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宣传。

华为也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为其OEM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系列智能汽车技术。华为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的成功,鼓励了包括北汽和江淮在内的中国国有汽车制造商与华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他们的产品线转型为软件定义汽车。

中国出口激增遭遇新的贸易壁垒

尽管中国大陆的电气化继续增长,但中国作为电动汽车生产和出口中心的地位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大陆的电动汽车出口激增,汽车制造商努力扩大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中国汽车制造商协会(CAAM)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了120万辆,而2022年还不到68万辆。

尽管特斯拉在近年来对中国大陆电动汽车出口激增贡献巨大,但包括上汽和比亚迪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出货量引发了对中国产能过剩以及其以低价汽车主导全球市场的意图的担忧。

欧盟的临时关税是对在中国制造的BEV征收高达36.3%的关税,这是主要经济体为保护市场免受源自中国的BEV涌入而采取的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行动的最新例子。加拿大和美国也宣布了对中国制造的BEV征收严格关税。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通过将某些车型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制造地点或投资于本地生产能力来应对这些贸易壁垒。高额关税还将促使汽车制造商进一步优化他们的成本结构,以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

然而,在汽车行业内部,包括Stellantis和大众在内的主要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自己的方式,以跟上中国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两家汽车制造商在过去一年投资了中国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以获得电动汽车知识——特别是软件架构——并加快新车型的推出。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的合资企业已于7月开始将在中国制造的Leapmotor电动汽车运往欧洲。

为了应对欧盟关税,Stellantis还在波兰的工厂开始了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半散装套件组装零跑汽车 T03电动汽车。

汽车产业前线观察
二十年汽车产业研究,近十年产业投资!重点关注汽车产业链投资等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