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综述|《黑神话:悟空》与“第九艺术”的主体性争议

文摘   2024-09-18 15:47   北京  

2024年9月14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与艺术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43期“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黑神话:悟空》与‘第九艺术’的主体性争议”为题,共有9位专家学者参与线上发言,分别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邓剑、南开大学文学院王子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亦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新儒、南开大学文学院周思妤、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宗祖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赵晓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耿弘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熊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赵东川担任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主编、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孙晓霞致开幕词。

论坛现场

孙晓霞指出,《黑神话:悟空》作为首部国产3A级游戏,将中国古典文学叙事与前沿媒介技术结合,不仅在虚拟世界的建构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学叙事的超越,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提供了一种审视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的理论视角。我们在解读其文化传播力、产业价值的同时,也应从游戏内核与艺术本质的视角来思考游戏中的文化性、虚拟性、产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熊硕从五个圈层语境分析《黑神话:悟空》的大众传播。他认为,悟空形象使每个圈层都找到了象征反压迫的根器:为理想主义的游戏从业层释放了多年苦痛,为硬核游戏玩家层提供了为电子游戏正名的契机,为泛游戏玩家层表达了对不科学审核制度的不满,为社会与国家层提供了文旅经济的爆发点、文化输出的样板和文化反攻的号角,为海外玩家层提供了反击“西方政治正确”的机会。
陈新儒指出,当前游戏市场具有两个典型趋势:一是“轻度玩家”日渐增多,二是以影像为主的游戏愈发流行。他认为《黑神话:悟空》作为一种复合型媒介为这种游戏性的萎缩提供了破局思路:其一是要实现玩家沉浸与涌现的良性循环;其二是要实现游戏的游戏性与观赏性的平衡;其三要是实现数字媒介与现实媒介的平衡。

宗祖盼从游戏产业的角度指出,《黑神话:悟空》为推动中国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是揭示出中国在主机游戏领域的增长空间巨大;二是预示着中国游戏从“量”到“质”的飞跃。随后,他还解读了发展主机游戏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游戏生态、弘扬中华文化三方面的潜在收益,并给出了促进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四点对策建议。

耿弘明首先简要介绍了虚幻五引擎为《黑神话:悟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互界面、大量优质资产的聚合平台和顶级的图形技术“nanite”。随后,他从计算机编程语言出发,展开了对虚幻五引擎的氛围美学、叙事结构、游戏舆论及游戏理论的探讨。据此,对于引擎与民族性的问题,他认为从外部来说发展民族计算机工业是应有之义,对内部而言蓝图可视化脚本系统是表达民族性的重要模块。

陈亦水回溯到“游戏学与叙事学之争”,指出应以某种“深玩”的游戏人类学立场介入文学和历史改编的游戏文本之中,才能发现游戏诗学之可能。《黑神话:悟空》的诗学审美框架是通过视觉审美的形式、章回体叙事的创新和过场动画承担故事内核来建构。从3A游戏大作的价值内核来考量,她认为尽管其游戏玩法和文化价值表达仍存在相当程度的遗憾,但相信这只是中国游戏迈向精品化道路的第一步。

王子健将《黑神话:悟空》与《黑魂》横向对比,指出二者的魅力皆源自于对碎片化叙事的运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满足不同玩家的不同需求,达到“卷入”的状态;二是碎片化叙事与游戏性相结合;三是围绕角色展开的碎片化。另外,与设定架空的《黑魂》相比,《黑神话:悟空》在拥有“原始文本”的基础上采用碎片化叙事,不得不面对阴谋论与OOC(与原著形象不符)的争议。

赵晓雨借助丰富的游戏音乐案例,从游戏声音沉浸的三个维度分析《黑神话:悟空》的中国游戏音乐IP范式。具体而言,在映像维度,游戏声音关涉到主题的设计与发展;在通感维度,游戏声音表现为中国传统乐器的音效化的拟态;在共情维度,游戏声音使“视听”互相增值。

周思妤认为《黑神话:悟空》的空间问题是一种新型空间权力逻辑的表达。游戏中的空间材料、空间制度及玩家与空间的关系塑造了一个反游玩中心主义的空间,为玩家提供了一个不再仅仅依赖战斗的游戏世界,而是一个需要静观的空间。由此反映了当前复杂的社会意识:一方面是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另一方面是贫瘠的自我表达语言。

邓剑认为《黑神话:悟空》利用了自身游戏媒介的特性呈现出了“孙悟空”与“天命人”的分裂结构。游戏通过“天命人”的“小故事”去接近无法回返的“孙悟空”的“大故事”。由此,《黑神话:悟空》可社会症候式地解读为:后现代社会中人人作为小人物试图接近宏大理想,而“大故事”一去不返,“小人物”还在悬置中挣扎。

本期论坛在专家学者的精彩讨论与线上听众的热情参与中接近尾声,大家共同期盼国产游戏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此次论坛相关文章将在我刊陆续刊发并在公众号推出,敬请关注。

撰稿人:王一丁


相关阅读:

赵东川|电子游戏里的 “新中式” 及其文化影响力分析

陈新儒|电影化游戏的叙事困境与化解之道

杜梁、贾天翔|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电子游戏的生产机制革新

孔德罡 | “非死”作为唯一确定性:电子游戏中的死亡现象学和后人类叙事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


《艺术学研究》稿约

“中国艺术概念与思想源流” 栏目征稿启事

“艺术现场” 新媒体专栏征稿启事

欢迎订阅2024年《艺术学研究》

《艺术学研究》2024年第3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4年第2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4年第1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6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5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4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3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2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3年第1期文章荐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往期杂志。

艺术学研究
《艺术学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2019年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学科期刊”高转载量、高转载率和高转载指数名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