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汇老街杂记(之六)塘汇布店的回忆——2024年12月27日

文摘   2024-12-27 00:00   浙江  

西塘汇老街杂记(之六)塘汇布店的回忆

作者:潘成旗


“塘汇布店”,它也称“塘汇供销社纺织品供应部”。在我的脑海中,它至少有两个位置。在六十年代时,它在塘汇肉店对面,与当时的文化用品部合用店面。其中布店占用西侧两个,文化用品部占用东面两个。到了七十年代之后,布店搬到了殳家弄东侧,与百货部合用店面。而原位置让给了文化用品部,扩展了书籍的买卖。

过去的布店几乎千篇一律,塘汇布店也不例外。大堂里摆着一张很大的柜台,这既是货柜,又是操作台。营业员往往把一些新品布料或畅销布料放在柜台显要位置,这样便于向顾客展示。有顾客进来买布,当挑好了布料,营业员也就在这柜台上进行丈量和裁剪。

布店内墙一周是一排排橱柜,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常见的布料和棉纺织品,大致分为绸缎丝织、床被单阔门面布料、外衣裤用的卡其和斜纹布、内衣裤用的府绸花布类,以及绒布灯芯绒呢料等等。这些布匹整齐地排列在橱柜内,供顾客挑选购买。

不过,那个时候棉纺织品是计划供应的。也就是说,买布料除了付钱外,还必须凭政府定额发放的布票才行。那么当时居民每人每年的布票定额是多少呢?我在嘉兴图书馆的《嘉兴商业志》上查到了答案是:从1954年开始,我国实行棉纺织品计划供应机制。五十年代居民布票的定额是每人每年约20市尺(二丈);六十年代初,是我国国民经济最为困难时期,居民每人每年布票定额压缩到只有3.5市尺左右;1965年下半年起情况有了一些好转,人均布票定额上升至10市尺左右,之后每年定额标准或高或低有一定的波动。

或许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哇!一人每年有十多尺布票,一个四口之家,就有五十多尺,这应该够用了吧?可他们哪里知道,当时除了买布料或成品衣裤需要布票外,实际上买任何棉纺织品都需要布票,如买床上用品、买汗衫背心、运动裤衩、买毛巾或围巾等都需要布票,甚至连买双袜子也要收几寸布票。可见当时的布票定额,是让人们感到多无奈的事。当然,任何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在那个时代里,有些家庭因条件困难,平时不太添置衣衫,因此他们的布票消费不完。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以布票换鸡蛋或换钱”的怪现象,当然这种行为被政府认定为“投机倒把”列入打击范围。但在市场底层,这种交易是永远禁不住的。不过这已经是题外话啦!

1983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布票”这一特定时期的产物,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此后人们购买纺织品也就不再用布票啦。

过去布店,一般男人是不大感兴趣的,因此平时很少见有男人进去光顾。而女人们则同,她们总是很关心布店里是否有新式花样的布料进来,因此常喜欢进去瞧瞧。

当时布店里一种叫“零头布”的货最为行俏。所谓“零头布”,往往是指整匹布卖剩到最后的一块布料。由于这剩下的布料大小不伦不类,不能满足顾客正常裁剪衣服的需求,因此只能当作零料折价处理。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甩尾单”。这样“零头布”自然要比平时正常的布料便宜合算,这也是女人们心目中的共识。过去嘉兴市区大的布店,如“正春和”“老介福”等,为了吸引顾客,都设有专门的“零头布专柜“。一些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逛布店,往往直奔“零头布专柜”而去。看到既便宜又落当的零头布,哪怕本来不想买的,此时也会意无反顾地下单买下来。塘汇布店虽然没有像市区大布店那样设有专柜,但“零头布”这种经济自然产物肯定也是存在的。

记得我七岁那,我妈妈曾经用一块“零头布”给我做过一条棉裤。记得那是一块蓝底白细碎花的印花布,妈妈说它是块“零头布”便宜合算,就买下来给我做棉裤的面子。棉裤的夹里是用我父亲的一条旧裤子改的(过去衣服夹里往往都用旧衣服改做而成)。作为男孩子,一看是蓝底白细碎花纹的式样,分明是女孩穿的(估计妈妈是打算我穿过以后可以给我妹妹继续穿),因此一开始我扭捏着死活不肯穿。对此妈妈总有办法,那就是:一哄、二吼、三加扫把柄!面对妈妈的“三全套”,后来我也不得不穿上了这条新棉裤,但留下记忆是那么深刻,使我永远记住了那条“蓝底白细碎花”新棉裤,也让我知晓了那时一种叫“零头布”的东东。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条棉裤在我心里头永远是暖暖的温馨的!


虎斋
说说从古至今嘉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