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四法,1962年10月生,王店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文化,1984年参加工作。历任王店乡司法助理员、蚂桥乡副乡长、王店镇副镇长、王店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等职,现已退休。空闲时喜欢写点回忆文章,曾有作品在《嘉兴日报》等媒体发表。散文集《耳顺之年追往事》已于2024年7月内部出版。
韶山情之二:瞻仰毛泽东故居
■高四法
参观完毛泽东广场后,我们随着导游前往位于韶山村土地冲南岸上屋场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到了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满山参天的青松和茂密苍翠的绿竹,果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无论是进口还是入口,游客如织,挨挨挤挤,人们都挪动着身子往返。上面的电子屏显示,故居的客流量控制在一万五千人,此时快要接近这个数字,我们庆幸正好赶上。来到前面第二个池塘时,那右上的房屋便是人们一直向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
1.前往毛泽东故居的游人连绵不绝
从小起,我在家里天天看到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像,还把他的像章长期挂在胸前。如今终于来到了伟人的故居,心情无比激动。这座立于山坳里并不起眼的普通民宅,却走出了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领袖。有人说得好,他是唯一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革命领袖,一个从未上过军校却被评为世界“十大军事家”之一的伟大统帅,一个把亲生儿子送上战场的无私领袖,一个一双拖鞋穿了二十年、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六年、打了七十三个补丁的开国领袖……是啊是啊,多少年来,毛泽东同志故居成为神圣的象征,不知有多少人不顾路远迢迢,涉洋渡海地前来瞻仰,前来朝拜,前来游览。
故居前,同样摩肩接踵地挤满了游客。一时根本无法进入故居瞻仰的我们,只能先掏出手机等待拍摄机会,然后“喀嚓喀嚓”地自拍或互拍着有纪念意义的故居照片。
2.朴素的毛泽东同志故居
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凹”字形房屋,土木结构,泥砖墙、小青瓦。东面十三间为毛家居住,西边五间茅草房是邻居家,草堂为共用。大门匾额“毛泽东同志故居”,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题写的。1951年2月春节,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走进故居,瞻仰堂屋、灶屋、天井、杂屋、卧室等,这与我四十年前阅读过的周立波散文《韶山的节日》所叙述的情况一模一样。土坯垒成的灰色的墙,几件古老的家具和农具,几幅泛黄了毛泽东亲人的照片,一切都显得朴素无华。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在这里诞生,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年秋,毛泽东寻求真理,离家外出求学,寒暑假多次回乡。1919年和1920年,毛泽东父母相继过世。1921年2月,毛泽东动员弟弟、弟媳和堂妹,离家外出参加革命,带领他们先后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曾在此召开小型会议培养骨干,同年6月创建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在此考察韶山农运情况时他表示:“革命不成功,我就不回韶山!”毛泽东义无反顾地一直从事着扭转乾坤的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走访乡邻。
毛泽东是完全凭着自己的天资和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人民得解放谋幸福,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胜与败的争斗,一点一滴地打下了江山。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故居前左右两个池塘,犹如一位文人所描述“恰如醒狮之眼,睁眼看世界”。它虽没有像图片中夏日荷花盛开时的美景,但碧水粼粼,波光潋滟,倒映着故居边的风景,也使人赞叹不已。池塘的水,用于岸上人家挑水和洗濯,毛泽东就是喝着这泓池塘水长大的。导游风趣地说:“在夏天,毛泽东儿时与小伙伴们经常在这里游泳、嬉水。当父亲追赶时,他由这个池塘跳到那个池塘,从此岸到彼岸,父亲始终拦不住他。这就是毛泽东天生就有‘游击战术’的智慧。”
3.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留念
我们跟随一支长长的解放军队伍,在狭窄的田埂上行走。清明节后的这片梯田,金黄带香的油菜花开始结果,嫩菜籽的碧绿与弯弯的田埂上解放军军装绿相呼应,并在无数游客各式衣着颜色的点缀下,活像一幅美丽的彩虹画。我在想,毛泽东少年时种过的庄稼地里,庄稼依旧丰收在望,人们历来离不开土地的滋养,田野是永远的,那毛泽东光辉思想也永远照我心。
我怀着一种难以尽述的心情,缓缓地走出毛泽东同志故居。两个不同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一个是食人间烟火长大的农民儿子,一个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农民的儿子要成为人民的领袖,不知要历经多少千辛万苦和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实现啊!我们向伟人毛泽东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