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汇老街杂记(之五)话说塘汇肉店——2024年12月20日

文摘   2024-12-20 00:01   浙江  

西塘汇老街杂记(之五)话说塘汇肉店

作者:潘成旗


建国之前,肉店都是私人经营的。据老人回忆,当时塘汇镇上曾有四家私人肉店(含咸肉店),他们集中开设在东塘汇老街上。从解放后的1956年开始,我国实行猪肉的统购统销政策,镇上的这几家私人肉店都关门转了行,而取而代之的国营肉店出现在塘汇镇上。它正式名称为“嘉兴食品公司塘汇食品站”,是嘉兴食品公司开设在塘汇的下伸店。但塘汇人一般喜欢叫它为“塘汇肉店”

塘汇肉店开设在西塘汇下街、“塘汇被服社”西隔壁。它座南朝北,有两开间门面。其中东面一间前后又一拦两,北面靠街口是卖肉的柜台,南面半间是肉店负责人“吴大宝”的办公室兼宿舍。吴大宝是嘉兴城里人,家住在城里,由于肉店早市开得比较早,为了便于工作,所以他平时就住在店里,除非轮到休息或者到城里开会才回嘉兴去。

吴大宝年龄大约五十岁开外,中等个子,人稍瘦,头发额顶有些稀少。他性格开朗,对人总是笑嘻嘻,看上去有点酒肆糊涂的样子。但一遇到工作上的事,他就一点都不马虎。譬如有人想和他套近乎买点便宜肉,或者想不用票买肉时,他就会脸一横、眼睛一弹“格弗来噢,瞎七搭八,你想叫吾(我)犯错误啊?”

当时肉店除了吴大宝负责人之外,店内还有45名员工。说实话,那时肉店的员工既是个辛苦活,但又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说它辛苦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早晨天还没有全亮,肉店里早已灯火通明忙开了。店员须将屠宰场运送来的白筒猪,按照猪身的各个部位分割成猪头、猪脚、腿肉、夹心、肋条、排骨等不同的商品肉。等到镇上居民起来、以及附近农民兄弟出街廊时,肉店门市柜台前已经挂出了各种肉类,供顾客们挑选了。下午他们须要等到当天的猪肉全部卖完才能收工打烊。大热天当天的猪肉如没卖完,为了防止猪肉变质,就须当天腌制起来。所以工作时间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正常上下班。

而说它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那是因为当时猪肉是紧俏物资,需要凭票供应的。据《嘉兴县商业志》记载:从1956年开始,我们嘉兴县(相当于现在嘉兴市本级范围)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猪肉基本定量为0.25市斤;节假日所在月份(主要指元旦、国庆、春节三个重大节日)每人增加至0.5市斤左右。但是,在19591963四年里,我国猪肉供应格外紧张。那个时期,除了节假月份保证猪肉供应外,其他月份只有少量猪肉上市。居民手里即使有肉票,肉店也难以一一兑现。居民要想吃肉,只能早晨早点起来排队卖肉。但大家都早起了,猪肉还是早买完。于是大家只好等第二天起得更早……如此这般,可见当时猪肉多么行俏!而作为肉店营业员,手里掌握着猪肉这一紧缺资源,自然就有小小特权在。好在当时整个社会风气还比较清正,没人敢大行其手中的特权,所以即使在如此清苦的岁月中,人们也没有太多的怨言。

1970年,塘汇镇房管所对隆兴桥以及西侧的一些街面门店进行翻新改造。其中以铁器社为中心的部分民房建筑,改建成为塘汇镇第一幢三层结构的商住楼房。其中二楼以上均为居民住宅,底层为商业用房。楼房落成后,塘汇肉店就迁移到该商业用房内营业。我的记忆印象中,肉店占了其中的二间门面,由于靠近新建隆兴桥的桥坡位置,因此店堂与桥坡路面大致有二到三个台阶的落差,尽管有些不方便,但肉店是塘汇唯一的一家,所以这点落差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经营。

之后,塘汇肉店在此经营了二十多年时间,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双轨制经济”(也就是“平价肉”与“议价肉”共存的阶段),再到后来向“市场经济”转化等一系列变革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铺开,猪肉买卖已不再由国营食品公司独家经营了。国家允许私人和个体经营,于是市区各大农贸市场内陆续出现了私营肉摊。1992年前后,塘汇永政桥南岸桥堍西侧逐步形成了一个自由农贸集市。在这个农贸集市里,也已经有个体肉贩经营了,这样就和镇上的国营肉店形成了竞争格局。由于个体户存在经营灵活,成本低等优势,在竞争中逐步占了上风。相反,国营肉店由于机制陈旧、人力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竞争时处于劣势。虽然,塘汇肉店的营业员也曾努力奋斗过,他们每天派人出摊到市场内去经营,想博回这种颓势,但由于种种因素,终究无法形成长效的机制与个体经营抗衡。于是在1998年,随着塘汇老街的整体拆迁改造,塘汇肉店也就走完了它的历史步伐,终于关门歇业了。


虎斋
说说从古至今嘉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