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娟清,嘉兴市作协会会员,自喻“阳光下的小草”,爱生活,爱阅读,爱一切美好。作品发表在《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以及《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百余篇。
千年古镇——西塘,并不遥远,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很久以前,向往过。后来,搁下了。然后,就一直无心,也一直无缘。
朋友深知我的喜好:石桥、弄堂、廊棚、格子窗、马头墙……凝聚一起的古朴悠远宁谧碧柔始终是我记忆里生活里情有独钟的一份美好。自闻得周末即可西塘行起,心如满帆,期许切切
今天最高气温18摄氏度。阳光暖暖和和,风儿轻轻柔柔,身子舒舒爽爽,正是出游古镇的好日子。
到了,到了。随着人流走进了“古镇西塘”的景区大门。眼前开阔明朗,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河塘曲桥、廊檐木柱……只是,这些都不是我意想中的西塘。它们乃新造不久,尽管精巧美观,却因缺少岁月的磨痕而无有质感。历史就是存在,永远无法复制。
继续行走,当踏至“护国随粮王庙”地段时,惊喜涌现。民宅连绵,错落有致。不粉饰残旧,坦然敞怀。我想,唯有原始风貌的素面朝天才是对于游客的尊重。心动情生,举步触摸。廊棚,长长的。墙壁,斑驳的。木柱,黝黑的。屋檐,布青苔。路面,铺砖石。目之所及踏之所地,并不齐整,也并不平坦。踩在上面,步步有韵,且清清亮亮毫不含糊。喜欢独自,一步一步,声声回音声声穿透,似乎正应和着遥遥远远的先人的一个个步履。心,开始沉稳笃定,身,开始融合其里。
驻足河岸,水明如镜。微微鳞波,绵绵不绝。老屋、古树、石桥一一倒映。河,不再只是一条河。那是一枝丹青妙笔,在画就着一幅生动的画。不,应该是一幅生命的画。深深浅浅,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疏疏密密,悠悠远远。古镇的风骨即在如此的平平仄仄中流淌千年万年也不枯竭。天蓝蓝,水清清。小船儿摇呀摇,橹声儿吱呀吱,水花儿哗呀哗,桥洞儿晃呀晃,吴歌儿咿呀咿……朦胧中,有一位江南女子款款而来,细柔的腰,曼妙的体,素洁的颜。迈着碎花细步,缓缓慢慢,前前行行,偶然回眸,皓齿如银,含露幽兰般清雅恬淡的笑意。
也笑,迈着碎步在“彩虹带(环秀桥)上行”。忽觉,我这位土生土长的江南小女子亦生出了几许不曾有过的温婉丽质。心问:一定是我在“环秀”看风景沾染了“秀”之灵气吧?陶醉,欣然。行闹市,过芡实糕、臭豆腐、麦芽糖、粉蒸肉等等各色小吃店铺至石皮弄,刹那间回归了一种远古的沉静。见过走过数不清的弄,却第一次为眼前的弄——西塘“一线天”而惊讶:那样的窄又窄,那样的高又高,那样的深又深。据资料记载:此弄最宽处1.1米,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因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怀着对先人智慧的崇敬,我穿行着。步履极慢也极轻,放佛在穿越一条历史隧道,怕错失了千年古风弹奏的每一个音符。曲径通幽,宅弄深几许?墙门、院落、格子窗、红灯笼……一一过目,简朴得似乎过分单调。未料,正以为然时,达至尽头,豁然开朗的是富丽极致的静怡轩,庄严正气的种福堂。真可谓别有新洞天啊。
穿西街,上永宁桥。岸头桥堍热闹非凡。原来是几位老者捕鱼归来。小木船、细竹篙,一支橹、一张网。最吸引人的当是栖息在船舷两边的一只只鸬鹚了。第一回瞧见,新奇得很。想来多数有人和我一样,心情激动,纷纷举着相机。那动作、那神情、那欢叫也绝对生动无比。后来,记者同志讲起了鸬鹚捕鱼的所见,绘声绘色,令我羡慕不已。
钱塘酒家就在永宁桥北,据说电视“孔已己”中的咸亨酒店就取景于此。墙壁、廊柱等处张挂了许多名人或影视明星在此品味美食的照片。酒楼两层,古色古香。靠窗,能观看能倾听。浆声、水声和即兴点播的小曲相互应和,谐趣盎然。一壶温烫的地道黄酒,一桌特色的美味菜肴,一席闲情的轻松话语……试想,到了落霞满天,坐得其里,听流水低吟浅唱,看渔舟缓缓唱晚,又该是何等的妙不可言啊!
踏归途,漫步烟雨长廊。千米长廊边的家家户户,悬挂着数目各异的灯笼,有的单个,有的双个,有的成串。这一抹抹的大红在冬日的小镇,在陈旧的房檐显得分外夺目。此刻的长廊,不再拥挤。游人三三两两。或者小坐于老树下的竹椅晒晒太阳呷呷茶儿;或者落足于民宅间的店铺挑挑特产淘淘饰品;或者携同于有灵犀的友人聊聊家常诉诉心怀……一切都是安和的、缓慢的,如同这西塘河的水恬静委婉。友人说上海人很喜欢来西塘,略沉思,恍然。我,何尝不喜欢着西塘的闲情逸致、古朴真实和悠悠神韵呢?
西塘行,吹满面塘风,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