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山村奇人轶事

文摘   2024-11-07 16:26   浙江  
本文首发公众号 | 梦寻乡关

我们这个小山村,村后是山,村前是流淌的大河,在风水学上来说,这属于前有照后有靠,是极佳的风水宝地,出龙凤人物的所在。

立村几百年来,我们村虽然没有出过什么经天纬地的擎天巨擘,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的情景,也像《父老乡亲》歌里写的那样,憨笑中埋着乡音,胡子里长满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01
“话匣子”刘嫂

刘嫂是一个乐天派的人,在刘嫂的眼中,天空每时每刻都是湛蓝的,大地任何时候都是姹紫嫣红的,明月下到处都是蛙鸣虫唱。

按说,这样的性格该讨人喜欢,整天快快乐乐的才对,但是,刘嫂的儿女和丈夫对她却唯恐避之不及,头疼得很。

因为,刘嫂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刘嫂是个话痨,只要她在场的地方,你听吧,就没有别人说的,只听见她在嘟嘟嘟、嘟嘟嘟地说,没有别人插话的份儿,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她爱说,给她起了个绰号“话匣子”。

刘嫂有多么爱说呢,刘嫂说话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个是停不住嘴,只要是刘嫂人在这儿,她那张小嘴就好像刹不住车似的,一股劲地说个不停,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无数个可聊天的话题,只有太阳落山的份,没有刘嫂说穷的词。

第二个是刘嫂说话没有个重点,刘嫂叙述一件事情,不像别人似的简明扼要,挑选主要的故事梗概叙说,而是宏大叙事般地最大程度的展开,从树根到树梢,从主干到末节,一个细节也不落下,别人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轮到刘嫂这里,不夸张地说,需要十句甚至二十句才能说完。

比方说,如果今天早晨刘嫂的丈夫回家说,我买了块豆腐回来。一般情况下,别人会说,噢,想怎么吃啊,是想做麻婆豆腐还是想白菜豆腐炖粉条。

但是,如果放在刘嫂这儿,那话就多了。“噢,好啊,可以啊,豆腐也不是不能吃,适当地吃点豆腐对身体有好处,吃啥不是吃啊,咱们这个人啊,什么都要吃点,豆腐蛋白质高啊,对心脑血管好,大鱼大肉好,也不能整天吃,都说要多吃蔬菜,也不能整天萝卜白菜白菜萝卜吧,人就是这个样子,整天吃素行吗,不行,整天吃荤行吗,也不行,还是得换着花样的吃。”

“咋样,你想做麻婆豆腐还是白菜豆腐炖粉条?”然后,还不等她丈夫回答,这就开始急不可待地猜测问题的答案,“做麻婆豆腐?”、“白菜豆腐炖粉条?”“随便,你想怎么吃,我就怎么做,这个不简单嘛,想吃就行,我不像你们似的整天挑挑拣拣的。”到这个时候,豆腐怎么做这个话题方告一段落。

有时候,刘嫂的丈夫嫌她话太密,实在是有点聒噪,就央告她:“行了,少说点吧,说了半天了,歇歇吧,你不说话,谁也不会把你当哑巴卖了。”

这时候,刘嫂往往很无辜地瞪着眼睛:“我说错过什么吗,哪一句说的不对,啊?哪一句该说,哪一句不该说呢?还不让说话了吗,哼,什么人啊!”刘嫂的丈夫往往会很无奈地长叹一声,戴上耳机兀自摆弄那手机,只能是耳不听心不烦罢了。

如果是儿女们嫌弃刘嫂说话太多,那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刘嫂那是张嘴就骂:“我说错什么了吗,一个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就随你家老祖宗,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好啊?一个个的都长大了,有本事了,用不着你老娘了?简直不让人张嘴了,不愿意听把耳朵用驴毛塞上!”

儿女们这时候最好是不要还嘴,否则,刘嫂就会越扯越远,离题万里,做出更猛烈的反击,陈谷子烂芝麻地骂出更多更难听的话来,那样,一家人就别想安稳地吃饭睡觉了,他们只能无奈地互相做个鬼脸,缴械投降拉倒。

不过,刘嫂也有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如果是她信得着的闺蜜劝她,这时候,她虽然感到万般不解,但也会听从规劝。

不过,接下来的刘嫂就更让人忍俊不禁了,此时,如果再有人和她说话,她往往自己不知道哪句话是该说的,哪句话是多余的,她就会双臂下垂,腰板笔直地坐在那儿,一声不吭,只是用点头或摇头回应,两只眼睛来来回回看看这个又瞅瞅那个,让人看着是又好气又好笑。

时间长了,一家人都知道刘嫂就是那样的脾气性格,不是轻易就能改变得了的,可是,刘嫂又实在是太过“话痨”,于是,非常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刘嫂的丈夫和儿女们在家的时候,尽量避免和刘嫂对话,有些非说不可的话,只用“嗯”、“不知道”、“没看见”等简短的话来应付,不给刘嫂发挥的机会,这样一来,刘嫂自顾自地说着也没劲,就少说了很多,一家人也落个清静。

刘嫂不明就里,和邻居聊天的时候还纳闷:“俺家那几个孩子,长大以后,简直不爱说话了,整天就像个闷葫芦似的,去干谍报站准行,保证泄露不了秘密。”

 
02
“九斤老太”似的六爷爷

“九斤老太”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在她老人家的眼中看来,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时常为孩子们的以后担忧,于是,后来人们把这类看不惯下一代的人统称为“九斤老太”。

我今天说的这位六爷爷,是我们村中的一个长辈,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辈分比较高,村里的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年龄比他大的人都得喊他一声爷爷。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赶过脚(方言:指过去用马车或驴车搞运输供人租用),开过店,闯过东北,下过江南,阅历非常丰富,所以也就让他有了教训人的资本。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父亲在远洋捕捞公司工作,有时候几个月回来一次,有时候半年回来一次,因为家中既有老人也有孩子,所以,每次父亲回家,有时候是给我爷爷带回他爱喝的茶,有时候会带回大家爱吃的鱼,有时候则会买来我们喜欢的糕点。

由于六爷爷辈分比较大,大部分人都是他的晚辈,所以,在村里他能串门的人家不多,我爷爷比六爷爷大一岁,我们家算是他能上门拉呱的少数几户人家。

我父母都是热情好客的人,印象中,六爷爷来了以后,一般都是赶紧把喝褪了色的败茶倒掉,再重新沏上一壶爸爸带回来的好茶,恭恭敬敬地把第一碗茶端给六爷爷:“六叔,您尝尝,这是我这次回家带回来的,正宗的大红袍。”

这个时候,六爷爷一般是深啜一口,双唇紧闭,轻轻地倒吸一口气,然后说:“咋就喝着不是原来的那个味呢?”再往下就会说,他原来在外面跑的时候,喝过的大红袍是多么的口鼻生香,鲜醇爽口。往往弄得父亲非常郁闷,每每怀疑是不是买到了假货。

如果是让他品尝父亲带回来的糕点,通常情况下,六爷爷一般先吃上两口,然后皱着眉头说:“简直就是吃不到原来的那个味了,这里面一准是缺少了哪样东西。”

在我的印象中,六爷爷来我家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对他尝过的哪一样东西称赞过,以至于让那时年幼的我产生了一个错觉,好想穿越到六爷爷那个时代,跟随六爷爷去尝尝他吃过的那些美味佳肴,想象着肯定是好吃得不得了。

六爷爷是个热心人,村里谁家有白事,六爷爷总是第一个到场,俗话说“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六爷爷通常是不等主人家的人过来相请,就主动上门帮助张罗,安排报丧的、掘坑的、买纸扎的、记白账的,每个人各得其所,诸事布置妥当。

但是,六爷爷让人诟病的一个习惯就是,一边安排,一边唠叨:“现在这些年轻人,啥也不懂,我那年轻的时候,村东头大爷爷出殡,五世同堂的大场面,我和三哥、老七兄弟三个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没出一点差错,唉,一代不如一代了!”

 
03
“购物狂”顺意婶

顺意叔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一个姐姐,父母盼望着再有一个儿子,所以,顺意叔起名的时候,父母觉得儿女双全,顺心顺意,就给新出生的儿子起名顺意。

顺意叔长大成家以后,面临着上面是高堂父母,下面是四个孩子,日子慢慢地就捉襟见肘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顺意叔不顺心的一个事就是,顺意婶过日子有点拉垮,爱赶集上店,并且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见啥买啥,那时候还没有“购物狂”这样的名词,人们就给她起了个绰号“集娘们”。

顺意婶赶集买东西,不是因为有需求而买,而是看着好,喜欢那个东西,心里就像有个东西老是一拱一拱的,不买回来就别扭。

通常是,顺意婶赶集带回来大包小包的东西,向丈夫炫耀她的采购成果:“他爸,你看看,我买回来的粽子个头多大,真好啊!”

顺意叔说:“咱家就没人爱吃大米,你买这个干啥!”

顺意婶回答道:“你没见我买的这粽子个头大吗,这有啥,吃啥不是吃啊,吃粽子就省下馒头,咱家人多,还愁吃不了吗,我给他爷爷奶奶再送几个去。”

到了下一个集市,顺意婶看见卖的南瓜又大又甜又面,照例买了不少,顺意叔埋怨道:“上次你买的南瓜还剩下五六个,这东西来不及吃就坏,你想摆南瓜宴啊!”

顺意婶说:“那个卖南瓜的嘴可甜了,叫了我好几个婶子,人家现场蒸熟了让大家尝,那么多人在买,我尝了一下,真好啊,就买了十个,多吃南瓜好啊,维生素丰富,对身体有好处,天天做小米饭,熬玉米粥,买的还算多吗,实在不行,我给邻居五婶送几个去。”

顺意叔一听就来气了:“你要是今天不买这十个南瓜,手痒是不是,能憋疯了是不是,怎么就像有病似的,不买东西就心里难受,整天给这个送去给那个送去,你家是民政局啊,开救济站了!”

顺意婶一看丈夫生气了,连忙说道:”不买了,今后不买了,我寻思着吃啥也是吃,别人都在买,我就买了几个,算了,生那么大气干啥,这算点啥事啊,真是的!”

过了几天,镇上新开了一家两元超市,顺意婶又相中了超市里卖的铝盆,买了一大一小两个回家。

“孩子他爸,你看我买的铝盆多好,锃光瓦亮的。”顺意叔这次实在是气炸了肺,拾起顺意婶买的铝盆就扔了出去,“这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我怎么找了你这么个败家娘们,你看看,啊,你买的铝盆少说也有十来个了吧,你是不是有病,你每天不买点东西会死吗!人家别人家丈夫是搂钱的耙子,老婆是盛钱的匣子,我看我他妈的是找了个掉底的破筐!”

 

这些故事有的是我亲眼所见,有的是听乡亲们叙说,但是,在我眼里,无论是“话痨”的刘嫂,还是“九斤老太”似的六爷爷,抑或是“购物狂”的顺意婶,都是我可亲可敬的乡亲,每次回家问寒问暖,给人以乡情的慰藉。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个手指不一般齐,每一个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我觉得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还是俗事忘怀,诗意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找寻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最好!

——END——

为防止公众号因不可控原因停更,

如果「梦回乡关」二十四小时不更新,

请文友们移步小号「梦寻乡关」

点击关注,我们永远不失联!

☟ ☟ ☟


作者简介

孤傲的鹤(笔名),一位爱好读书写作的70后大叔,喜好广泛,尤爱古典诗词,人生格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文编辑

他乡读书人

(声明: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梦回乡关
月是故乡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