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对我校“生命在场 ‘四度’课堂”学术研讨会的点评文字实录

教育   2024-11-29 19:30   上海  

      11月26日,上海市嘉定一中、嘉一实验高中举办以“生命在场 “四度”课堂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学展示活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进行点评指导。以下是点评的文字实录,内容经李政涛教授本人审定。
   

李政涛教授

文字实录

      今天举行的 “生命在场 四度课堂”学术研讨会,所展现出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有”。

      第一个“有”,是有改革的目标。这个“生命在场,‘四度’课堂”,实际上蕴含了嘉定一中在李元校长带领下,要让课堂改革改到哪里去的一个生动、清晰的表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告里面不断出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改革。出现了五十多次,有三百多项改革措施。对于教育来说,所有的教育改革都一定要落到课堂上,落到教学里。

     刚才李校长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教学改革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不断的升维突破。那为什么要久久为功呢?因为教学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只是改一些方法,改一些策略,改一些技术,不是变方法、变策略、变技术,更是要变人。这个人首先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主体。是我们的“教”,让孩子们学会了“学”。所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非常关键。只有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价值观,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让教学改革达成目标。包括双新时代,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新教材,里面都蕴含着新时代的课程价值观,教学价值观,都蕴含着“双新”时代期待的思维方式。这是很难的。因为一旦一个人形成一种观念,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就会变成强大的惯性。很多时候,教育的新观点、新道理老师们都知道了,但真要改变旧传统、旧惯性太难了,所以需要久久为功。

     前段时间,叶澜老师创建的“新基础教育”,举行了30周年的纪念研讨会。这个改革已经持续30年了,一直在坚持推进。我常常说坚持和持续是不一样的。这里顺便表达一个期待,期待嘉定一中“生命在场,‘四度’课堂”改革要坚持下去。坚持和持续什么不同的?持续是跟着惯性走的。七点钟出门要上班了,下午五点钟要下班了,去接孩子去,要回去做饭了……这是惯性,这叫持续。但坚持不一样。坚持意味着确定了新目标,要攀登一个新的山顶,但心里很清楚,要登上这个山顶,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很多很多的障碍,一定会遭遇到挫折、失败还有各种风险。明知如此,我依然坚持。坚持前行,坚持判断,坚持自我超越。所以坚持太重要了,久久为功就是要坚持。

      什么是升维突破?为什么要升维突破?首先时代变了。从信息技术角度看,今天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刚才大家也专门围绕着数字技术变革来讨论,课堂怎么办、教学怎么办、老师怎么办的问题。时代在升维,教育也必须升维。还有双新来了,根本的新是以核心素养为新视角,以核心素养为新的尺度和标准。核心素养背后蕴含着新的价值观,新的思维方式。时代跟过去不同,所以我们的教育、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都要升维,都要突破维度的变化。它是一个突破性的变化。升维也好,升级也好,都是突破性的发展。所以教学改革特别需要在升维中进行突破。因此李校长讲久久为功,升维突破,极其重要。这个目标特别清晰,这是第一个“有”。

      第二个“有”,是有核心主张。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经验都要围绕着核心主张展开。在李校长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生命在场,一个是“四度”课堂。这八个字构成了嘉定一中课堂改革的核心主张。我特别想讲讲生命在场。当年叶澜老师做“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让课堂焕发生命》。为什么她当年要发出这样的呼吁?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太沉闷了,陷入了僵死状态,成了僵尸课堂。为什么生命没有活力?因为生命不在场,只有知识在场。因为生命不在场,所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就得不到彰显,因为被遮蔽了,因此,课堂僵化僵死了,成为僵尸课堂了。所以,今天的改革首先要让生命在场,在场之后,再让生命活力得以充分焕发。为此,要用“生命在场”这四个字来引领主导“四度”课堂。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生命在场的“四度”课堂,它为“四度”课堂赋予了魂魄,赋予了活力 。

     第三个“有”,是有理论的依据。刚才李校长特别引用了雅思贝尔斯的一句名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集”。这话好在哪里?让大家明白了人与灵魂的关系,教育和灵魂的关系,只有人才有灵魂,有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灵魂,唤醒人的灵魂,让人的灵魂更有活力,更有创造性,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教育,才是生命在场的教育。今天的改革,特别是从评价改革,都在倡导从育分到育人的转换。而这个育的过程,就是人的灵魂的在场。只有人的灵魂在场,生命才在场,“四度”课堂才会变成有灵魂的课堂。另外,李校长还引用了叶澜老师的名言,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通过教天地自然之道,教人事伦理之道,最终走向生命自觉的培育,培育出能够主动自觉明自我,主动自觉明他人,主动自觉明环境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有生命自觉的人,用生命自觉的人才是有灵魂的人。
     有一位知名校长提出:好的教育就是精神的唤醒。这个理念非常好,非常重要,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教育肯定要唤醒人,要把灵魂的唤醒作为核心目标。但是灵魂的唤醒,精神的唤醒是有两种途径、两种类型的。一个是被他人唤醒,学生需要被家长、被老师、被教育者唤醒。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但是这是外在的,对孩子来说是被动的,属于被别人唤醒。第二种唤醒是自我唤醒、自主唤醒、自我觉醒。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就要从被动走向自觉,从他向唤醒走向自觉、自我唤醒,两者结合是理想教育应该有的状态。
     第四个“有”,是有思维方式。刚才我说了双新改革、课堂改革,既有价值观的改革,观念的变革。所谓价值观的变革,都与“好”有关——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课堂?当李校长提出“生命在场,‘四度’课堂”八个字的时候,就提出了他关于课堂教学教学的价值观,是关于好课的价值观。他眼中的好课,嘉定一中眼中的好课,就是“生命在场,‘四度’课堂”。

     同时,它也蕴含着思维方式。第一种思维方式叫“双向思维”。李校长在发言中提出“实现师生的双向奔赴”。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他和我眼中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不谋而合的。理想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师生之间相互定义、相互照耀、相互成全、相互挖掘,实现彼此生命价值的关系。比如说,相互定义。我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讲,因为在我这里所谓“李门”,所谓“叶门”,读了三年,读了四年,离开“师门”的时候,首先“我”定义了“你”。用我的眼界、我的格局或者所谓的人格,连同我的知识、我的能力、我的个性、我的风格定义了你,让作为学生的“你”有了作为导师的“我”的影子。让你像我的学生,不然就不是我的学生了。跟着导师学了几年,学生和老师竟然完全不一样,那就不对了。当你走出校门以后,走出“李门”以后,一定也在用你的业绩,你的创造和发展,你产生的影响定义了我。所以师生之间一定是相互定义的,不仅在优势上、优点和长处上,甚至在劣势、短板上,在局限上有的时候也会相像,有时候老师的短板可能变为学生的短板,所以我们老师经常要自我反思。也要自我成长、自我进化。相互定义,然后相互照耀、相互成全、相互成就。因此李校长才有一句话。那么教师的生命几乎每天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怎么让自身的生命与课堂相互成就?那一定是与学生相互成就。这就是双向思考、双向思维。我们一直很困惑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两者之间常常是割裂的,是分离的,甚至矛盾的。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滋养、双向建构,双向转化。在刚才,大家讨论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数智技术与各种教学关系,一方面要探究数字技术怎么更好地赋能课堂教学,从数智技术到课堂教学、到教育教学,但另一方面,还要反过来思考各种教学,教育教学如何为数智技术来赋魂。数智技术为教育赋能,教育为数智技术赋魂。各种数智技术一旦进入课堂教学,变成教育技术,变成教学技术,就要为技术赋予教育的价值观,赋予教育的信念、理想。而这个价值观就是李校长所说的生命要在场。因为教育是育人的,是带着生命的。不能因为技术赋能以后,生命不在场,生命感弱化了,只有满满的技术感,但是没有充盈的生命感。

     还有一种思考方式我在李校长的发言中也感受到了,就是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李校长特别提出“四度”课堂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要通过多维度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四个度我分别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是“高度”。高度是在思想层面上来提升孩子,要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在国家认同感上,在核心素养上老师要激发学生,同时要融入课程思政。这体现了思想的高度,有政治的高度。

     第二个是“深度”。李校长关于深度的表述里提到三个关键的要素,一个是深度学习,一个是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此外,还有数字化教学。我重点讲讲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可绕过,不可回避的一个目标。什么叫深度学习呢?我的理解深度学习是“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在课堂上深度地发生”。首先是“真实”的学习,判断真假学习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当给孩子们提供了复杂问题的时候,复杂的学习任务的时候,他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任务的时候,因此充满了挑战性的问题、学习任务的时候。学习真实的发生了,无挑战,不成长。与此相应,当孩子们在学习课堂上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学习的障碍时,他苦苦思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学习真实的发生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展现了个性化、差异性的观点、主张、见解、视角、方法和表达等等的时候,学习都真实的发生了。

     只有学习真实地发生,深度学习才有了意义,才有了前提。接下来就是深度深到哪里去?李校长讲得很明白,深到思维那里。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含量,让不可见的思维,看不到的思维在课堂上可见、可识、可教、可学。而思维课堂中的抓手就是批判性思维或者审辩式思维。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科学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而不只是教他们科学的知识。要从科学知识走向科学思维的教育。

     第三个,是“宽度”。李校长刚才说,要着重于知识的广度拓展,这个广和宽是密不可分的。

     广在哪里呢? 广在“大”。要通过大单元的教学模式创新倡导。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是引领者,做得非常好,不仅在中国,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广在“联”。强调每一节课与整个单元有内在的因素,要与整个知识体系有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形成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

     广在“跨”。李元校长提到了跨学科教学,以及与此相关的跨学科综合主题学习。他的出现,他的引入就是要打破学科的壁垒。今年诺贝尔的物理奖、化学奖的颁发引发了热议,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已有的科学样态,科学的边界、物理学的边界、化学的边界在人工智能时代怎么被打破的,怎么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打破的。

     广在 “融”。在发言中他提出:“四度”课堂还要促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这个融很重要。跨学科实际上就是融合教学,就是融合学习。

     第四个,是“温度”。有温度的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在李校长看来,是一个温馨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习空间。数智时代教育,数智时代的课堂特别需要有温度。为什么现在国内、国外都非常重视社会情感学习,因为数智技术背后是科学、理性,追求的是精度,社会情感背后则是人文、感性,追求的是温度。两个方面不仅不能割裂,还要融合。

     第五个“有”,是有育人创新。就是李校长刚才讲的实践创新。所有的实践创新,无论是情感共鸣、深度赋能、链接真实世界、激发心流体验,还是协同互助合作,都是一种育人方式的改革。育人方式的转型。在智能时代,一定要避免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育人方式、育人实践来培养智能时代的学生。

     第六个“有”,是有育人成效。通过生命在场、“四度”课堂等,嘉定一中的课堂状态发生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变了,师生关系变了。还有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内动力、内生力变,以及我同样特别在意的教师也变了,也发展了。用李校长的话来说,学生的创新活力,他们的进取精神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最后,我表达两个期盼。第一个,将生命在场的“四度”课堂与新课标、新教材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连接。第二个,进一步地清晰“四度”——高度、宽度、深度与温度之间的有机关联。什么让“四度”之间连起来?四度之间的连接点融通点在哪里?我希望后面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化。

     好,我就说这些,还很粗浅,仅供李校长和大家参考。谢谢!




专家介绍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等职务。2005年论文选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感谢关注。源远流长九秩长,弦歌不辍赋新声。在这里,我们将及时发布学校信息,讲述你我共同的嘉懿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