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关系的生育观,供参考

文摘   情感   2024-01-24 20:21   上海  

非常个人的观点,脱离父权体系,供参考,不想影响谁。


长文,先说总结:


1、孩子不属于家长,孩子属于TA自己、也属于全人类。家长的生育、养育行为,属于对社会有益的兴趣爱好。


2、亲子关系可以是有边界感、有自我的轻关系。双方不用负重共生,而是彼此尊重、彼此带来快乐、互相助力成长和体验。


3、家长只是渡一下孩子,帮助孩子度过来这个世界上的新手期,渡自己生的和别人生的都有意义,“渡”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4、生育是一件女性主导的、女性自主决策的事情,男性是被选择的非必选项。生或不生都很好,也不一定要有非此即彼的态度,流动的开放性答案反而让人松弛。



1.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再一次说起,中产养娃真是纯粹要么为了信仰和情怀,要么一种奢侈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养娃上的投入产出比极差,通常都投入了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钱,而将来不仅还是自己给自己养老,还要做好准备成年后的儿女还是需要他们的持续支持和兜底。

不仅如此,还很可能是云养,中产提供的跳板让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世界这么大。而中产家长却少有像富人家长那样拥有全球范围内的穿行和生活能力,孩子在更理想的城市发展,中产家长却是很难有能力或有意愿换地方养老的。


不过这和我的生育观倒是一致,生育不是投资回报,只是纯粹的“我愿意”,自己为自己的决定做付出。孩子很难成为对家庭有足够贡献的资产,每个生命都属于TA自己,有TA自己的人生路径。

我觉得生育不是为了个人养老,也不是为了家族血脉延续光耀门楣,当然更不可能是为了一个男人,这些传统的理由都越来越让人没有动力、不能信服。

除了需要新的劳动力和养娃给自己兜底的家庭对生育有刚需,对于其他人来说,生育就是纯粹的个人兴趣和情怀,和为社会做贡献。


因为生育行为属于在个人有兴趣的基础上,为社会做点贡献,所以,养娃对小家庭来说不应该比养猫贵。

农业社会家庭对人口是刚需,所以家庭任劳任怨地为生育负担更多。而城市家庭不见得那么需要养人,如果养娃比养猫贵,如果养娃耽误赚钱和自我实现,过大地影响了自己生活质量,那想养个什么的时候就养猫了。

都是为了兴趣养个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娃比猫更能贡献情绪价值的不多了,可别再让养娃比养猫贵了。


我的生育观1: 孩子不属于家长,孩子属于TA自己,也属于全人类。家长的生育、养育行为,属于个人情怀和对社会有益的兴趣爱好。



2.


如《浅社交,搭子,Crush,都是轻关系的觉醒》里讨论的,我们正在从都是“重关系”往越来越多的“轻关系”转型。大家越来越不想要重”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活得轻盈、开阔、有自我。生育这个行为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太重,重到不可承受,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压力,不仅是对母体身体的损伤和负担,还有我们的生养文化。


看到主流讨论的生育福利政策建议,主要围绕着补贴、减负、男女平等等等,这些都很好,如果实施可以想象有不少80、90后会动心。可是对于00后、10后,我觉得不见得了。

因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环境,让大家觉得养孩子这件事不快乐不好玩,孩子会替代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重心,快乐养育且孩子和家长都能保有自我、和谐共生的样本,太少了。

越下一代越没有必生的执念,没有执念的情况下哪怕没有经济等其它压力,仅仅是因为这件事不好玩、还会对我自身造成一定胁迫,就不愿意干了。


在25岁之前我不仅坚定地觉得我肯定不要小孩,还觉得不管是生还是养都是很痛苦的事。直到后来深入接触了一些法国同事,他们在巴黎的养娃方式刷新了我的三观,深刻地让我意识到,观念也只是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里我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他们让我看到,养两三个孩子的家长,居然还可以很有自己的生活。一名家长,可以管理好三个孩子,常见孩子可以专注自己玩自己的很久。同事家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吃完晚饭到了8点就已经上床了,自己翻翻书玩玩到了9点就睡了。家长到了9点就已经是自由身了,不仅可以轮流出去过夜生活,也偶尔在家安排9点开始的吃吃喝喝朋友聚会。


典型的对比例子是我定居巴黎的朋友,按法国的那种育娃方式,夫妻俩带两个孩子并不觉得吃力,而一旦中国老一辈家长过去住一段子后,孩子会要两三个月才能恢复到平时的好带。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喜欢随时随地关注孩子,围绕着孩子,孩子也就变得格外娇气和需要被注意。

太多可以说的细节这里就不展开了。


如果一个环境里,家长只把适度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会养出能自己独处、不那么找事的小孩;大家都很要保有自我,很有自己的生活追求,那么就会进化出适合这一套的养娃方式。我很认同这套“轻养娃”的模式。


典型的“重关系”,是深度捆绑的利益、高度重合的生活,双方长在一起形成“我们”,“我们”之下的你我不再是重点。

典型的“轻关系”,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我们。我们只是结伴而已,各自的重心还是在自己身上,还是独立个体,然后各自拿出一部分来构建我们。


典型的矛盾是一方脑子里是重关系模式,把关系置于自我之上,喜欢用牺牲和付出来强化关系;一方脑子里是轻关系模式,希望每个人都更看重TA自己,喜欢通过双方都做自己之下的合适和默契来稳固关系。

典型的矛盾还包括,重关系模式的人喜欢一致的行动;轻关系模式的人觉得你做你喜欢的我做我喜欢的,这就很和谐,为什么要勉强一致。

Alpha101x,公众号:Alpha101x的人类观察浅社交,搭子,Crush,都是轻关系的觉醒


轻与重和深与浅并无关系。有一些很灵魂、深度沟通互相滋养的关系是轻关系,有一些很肤浅、彼此并不懂得的关系却是重关系。轻的亲子关系不一定没有营养,重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是共生绞杀。


在我发现亲子关系也可以是有边界感、有自我的轻关系后,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从思想上改观了。原来这并不见得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操作到位的话可以是多方开心共赢的好事。


以上是第一层松绑。第二层松绑是我近期才完成。

很多人和我一样,把育儿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们可能都在自己的父母那吃过苦头,于是很明白要做好父母的角色有多难,而一有偏差,可能是小小的无心之失,也许就会对小孩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正是因为太在意,因为自己吃过苦头,所以育儿就变成了很有压力、做不好就宁可选择不要的一件事。


直到最近几年,各种契机下我才看开了这件事。

一方面是随着年龄,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样本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孩子有TA天生的、不受家长影响的生命力和内核,每一个个体自有TA自己的天命,家长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有富足的家庭、能力眼界都很棒的父母养出没有追求的孩子;有农村家庭、连好的教育意识都没有父母养出一路靠自己打怪升级的大女主;有同父同母同环境、年岁也差不大的两个女儿性格差异巨大……


另一方面是对成功的祛魅,以及对人生是旷野的深刻认知,这些都给我减负了。我养孩子和我对自己养老的态度是一样的,就看我所处的地方能提供什么样的公立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再不济也就是如此,也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这有什么问题呢?

这和我的生育观1是相辅相成的,我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在养娃,孩子不属于家长,孩子属于TA自己,也属于全人类。国家和社会给TA提供什么,TA自己又有什么造化,都不是我的范畴,不要想着一手操控,越操控的家长会养出主观能动性越差的小孩。

作为家长,尽到基础养育义务,保持自我情绪稳定精神正常,多鼓励多提供快乐温馨的家庭氛围,就及格了。身边无数实例都证明,“重关系”的养育方式很可能比“轻关系”养育坏事。


我的生育观2: 亲子关系可以是有边界感、有自我的轻关系。双方不用负重共生,而是彼此尊重、彼此带来快乐、互相助力成长和体验。



3.


结合上面两点,我再说我觉得自己生和领养都行也就很通顺了。


有两种人的生育行为很能让我觉得美好,一种是原生家庭有爱、自己个性也好、有较多快乐和正能量的天使人类,这种人不需要成长到多成熟的阶段,TA们养娃妥妥的。而且越是这种和谐快乐有爱家庭出来的孩子,越在要孩子上没有那么多犹豫和忧虑,这种积极的好氛围传递很感染我。


另一种是自身成熟到一定阶段了。不管是线上关注的博主还是我自己现实见的都是35-40岁这个阶段才想明白决定生育的女性,她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态度:现阶段的我对自己有把握了,我有信心可以教育好孩子,我有很多想给予的,我想带领一个新的生命看这个世界,我也想从TA眼里看到新角度的我不曾感受过的世界,所以我计划要孩子了。


36岁的我也到了这个阶段,我不再像更年轻时那么惶恐,自己成熟了也看了很多别人是怎样养孩子的了,照顾孩子没有那么恐怖,是现阶段的我可以做好的一件事。

我从坚决抗拒,到觉得养育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人生很长可以有好几个20年,而我就是喜欢探索新领域的事情,那么其中的一个20年有孩子的陪伴也可以是有趣的体验。


从前面1、2点生育观可以看出,我认可的生育的意义无关血缘,无关“生”,而只关于“育”。孩子只是给了家长一个做事的机会,家长只是帮助孩子度过来这个世界上的新手期,渡一下孩子,孩子不属于家长也不亏欠家长。

自己生的或渡别人生的,都有意义,求回报都是妄念。


当然绝大多数都认为渡自己生的更理想、是绝对首选,但也有一些人不这样认为。


我的好朋友Beta007有两个和前夫生的孩子,离婚后和现在的男朋友Charlie在一起也两年多了,Charlie和她的孩子处得很好。Charlie的生育观是,他一点都不想要自己的孩子,他非常抗拒做亲爸,但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是一个好的后爸,就是陪陪孩子玩、一起处得开心就行,没有更多更深的问题、责任和恐慌。


我实在是太理解了,我们都是不讨厌孩子的人,我们也并不吝啬付出,但最好只是负有限的责任。与做亲爸亲妈的几乎无限责任相比,有限责任的关系要更自在一些。

所以如果我交往的对象有孩子,在我这一定是加分项,这不等于是我捡着了嘛。


我的生育观3: 家长只是渡一下孩子,帮助孩子度过来这个世界上的新手期,渡自己生的和别人生的都有意义,“渡”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4.


在前面这么长的文里,我都没有提男性协作的部分,因为这就是我的态度:生育是一件女性主导的、女性自主决策的事情。

法律层面也是如此,婚内关系女性都可以独自决定堕胎,这是法律赋予她的权利,因为她在独自承担怀孕和生产的风险和对身体的损伤,所以生育权只关乎女性个人。


女性不是被安排的第二性,不是遇到什么人、看对方的态度决定自己的人生。而是完全相反,需要独立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生育观是怎样,从而去选择匹配的男性。


我想要孩子,但我不是很会照顾人,所以我在选择伴侣时要着重看对方是不是一个细心耐心喜欢照顾别人的人。

我想要孩子,但我经济条件不好养不好孩子,所以我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一定要找条件好一些的。

我不想要孩子,我只要找我俩之间感觉好的,不用考察生育方面。

……

也可以反过来,遇到具体的对象再考虑对方这个人适不适合做父亲,我想不想和这个人有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态度和判断,不是听对方的安排

还可以设置一个线,我要不要孩子都行,什么时候有达到这个线的对象和条件了就要,没有就不要。


想不想要孩子、想不想要对方的基因、需要对方多大程度上提供金钱和其它条件、需要对方多大程度上照看孩子……这些都没有想当然,都是需要明确落地的。女性自己想得越清楚,择偶会越顺畅越有策略。

那种很会照顾孩子的男人有吗?有,孩子出生后爸爸照顾得更多的例子我都见不少了。目标越明确越好找。

男性才是被选择,孩子的父亲是被孩子的母亲决定的。


在将来我想安定一点(固定城市、固定伴侣)的时候,我会这样考虑:

- 如果遇到喜欢的、基因优秀且能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或能承担大部分的照顾任务的人,且赶在了我还能生的时候,也是可以生一个。最大的动力来自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我的基因还蛮优秀的,中高风险遗传疾病都没有,不延续是有点浪费。

- 如果已经不能生了,那看到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领养。能做点贡献就做点。

- 找有娃的。


也可能四五十岁的我仍然一点安定的想法都没有,那么如果城市固定我人不乱跑就养猫。如果我人还喜欢乱跑那说明我一直很有活力生活得不错嘛。


正是因为可能性覆盖广、每种可能性又都很好、都很清楚明白,所以反而松弛。生我有需要达到的不低的门槛条件,育我没有问题,不生不育我也没有问题,都行都行

这个状态比我之前很抗拒生育的阶段反而松弛很多。


可能是非黑即白的答案会担心自己答错,担心自己改变,会想要不要冻卵留后路。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担心了,走一步看一步,每一步延伸出来的变化都想好了,顺其自然就行,在这件事上任何结果都是好结果:

- 如果有喜欢的人+好的生育条件,就生呗,多好

- 如果不能生了,不用遭罪了,多好

- 如果能领养,做点贡献,多好

- 如果领养都不去,说明我的生活持续丰富,多好

- 如果能支持一下别人养娃,多好


有些人对生育的态度就是可有可无,就是兴致一般也不反感,所以要硬想出个要或不要的答案,很难。可以像我这样设置一个流动的开放式答案。


我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她们很明确自己想要孩子,这个决定与男性无关,她们自己做自己的计划,有给自己的生育计划加分的男性就一起养,没有就自己独立养。

比如说计划40岁之前要孩子,那么到了38岁还没有合适的人能组队,就去自己生了。

哪怕如此想要孩子,但她们给我的感觉是非常以自己为主体的,她们在围绕自己构建自己的人生组成和生命中的关系。和父权制洗脑下没有孩子会惶恐和找不到自我位置的女性差异巨大。


根据海蒂性学报告,大多数有小孩的女人都说这是最令她们兴奋的经验,但不要小孩的女人也有高达92%说她们从不感到后悔,她们对于自己的决定感到怡然自得。


所以每条路,都好。


我的生育观4: 生育是一件女性主导的、女性自主决策的事情,男性是被选择的非必选项。生或不生都很好,也不一定要有非此即彼的态度,流动的开放性答案反而让人松弛。



小猫咪真的很可爱啊……






Alpha101x的人类观察
活成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其它人类样本。爱,自由,快乐。关于自我主体意识、如何自在地活的探索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