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写过几篇关于恋爱和花钱的文章,都不是很满意。那时自己还在被不同的声音影响,讲理论,讲男女,讲合理性。
现在我发现那些都不是核心,也无需分性别年龄,不管是考虑我自己还是换位思考对方,核心都只有这么个逻辑:
约会和恋爱的开销,以及所有在这上面花的钱,都是花钱换体验的消费,不是投资。消费,只看是否我有我愿意。
没有应当AA,没有就该谁出,只有每个个体站在自己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对方,在TA身上,是否我有我愿意。
我是独立个体感比较强的人,所以脑子里的原始模型是AA,并且从学生时期开始就是这么做的。在巴黎和法国人约会的时候,AA非常正常且默认,男生会找机会多付出一点——如果女生愿意接受的话。而我学生时和工作人士约会,这种经济差比较明显的情况,通常对方会提议由他付,我选择性接受。
那种感觉是,买单是一种独立地位的态度,如果男生想多付,说辞要得体,不能让女性感到被放在从属地位、不被尊重了。如果一方不喜欢被这样照顾,那么要迁就条件差些一方的消费习惯,不要去让对方有负担的地方。
这其实也不分性别和关系,包括同学朋友同事,当时我经常观察到环境里条件好的人会主动注意言行去和周围人感觉差不多,而完全不是展示优越,后者被认为是一种粗鲁、傲慢和不懂尊重。这也许是一种虚伪,但有此虚伪也是不错,这也是我更喜欢欧洲的一个原因,上位者更知道要主动照顾下位者,哪怕做得不到位也好过上位者炫富下位者巴结。
以上观感非常个人,太看接触的人和圈子了。
所以这样子的我回国后是需要重新适应的。
5-10年前的上海,加上那时我接触的人群也更加保守一些,我感觉约会是默认男性付钱的,对方普遍不太习惯女生会提出AA。我观察女性间的用词也更多会说她男朋友带她吃大餐、带她去哪玩,我当时对不少女性心安理得地默认男朋友付一起出去游玩的所有费用还是挺吃惊的。
但渐渐地,这个环境里的我不再提AA了,因为我发现,无论怎样,我都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
我的AA行为,并没有让我获得足够的平等尊重感,因为环境里就没有,男性就是习惯自己占据主导地位,居高临下地自作主张、自说自话,我去AA的话我只能感受到男性觉得自己占便宜了赚到了,他居然不用多花钱,也有些男性会感到别扭和不受用,反正当时我感受不到什么正面的东西。
他们一身爹味地俯视你,AA没有让他们学会平视和尊重女性,只是让他们又当了爹又不用为自己的爹味买单。
但环境在变好,我接触的人群也在变化,近年我接触的肯定是环境里最平权、最尊重女性的一批,我自己也不再是能被俯视的小姑娘了,很多时候我反而在高位了,所以我又回到了愿意买单的你来我往的情况。但我不再把AA当作原则了,而是非常看人。
也就是开头说的,没有应当AA,没有就该谁出,只有每个个体站在自己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对方,在TA身上,是否我有我愿意。
因为人和人之间就是差别巨大,和有些人约会我愿意买单,和有些人我AA,和有些人他买单我觉得刚刚好平衡,不用讲道理,事实就是有些人刚好卡在买单我就愿意跟他玩,否则有点懒得出门。而有些人我不愿意接触他买单也没用、或者我买单对方也不愿意和我约会,这些情况都会有。所以完全没有办法抛开个体,去单谈男女、谈年龄、谈经济实力背景地位然后该谁付钱,和巴菲特的午餐还要竞价呢。
我们得坦然接受自己和对方的多重标准。
我现在比早年松弛很多,不再觉得人和人之间就该互不侵占地泾渭分明,施与受都只关乎双方乐不乐意,人要有底线和原则,但不用那么有边界感,弱外壳强内核。我现在非常不双标,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付出,也乐于对别人付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体验。
再说说姐弟恋和花钱。
前面和弟弟出去旅行,被不同的留言问谁出钱。呃,这个点这么被关注哇……我俩旅行AA(一个账户支出,按总额平分就是),平时就没必要算了,大致你付个啥我付个啥,共同承担,我觉得这样更好构建健康的关系。
这里我提取之前在不同文章里总结过的几个重要的关于姐弟恋的点(年龄差5岁以内是同龄人,至少得5岁以上才能算姐弟吧)。
A
姐姐是在为什么付费?
大致是因为这些:
而刻意一定要找年龄比自己大的、又不是图占姐姐便宜、还不是出于特殊性癖的,我接触到的有且仅有这一个原因,因为弟弟看不上同龄人,弟弟想跳出同龄人的视角看更大的世界。(谁又不是呢,我20岁的时候也看不上同龄的男生哇。年龄差本身就能带来一个新的世界,就能给彼此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