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放的人是为什么不碰已婚或非单身

文摘   情感   2024-04-17 20:16   上海  


这篇关于我,一个开放的、没有传统道德观的人是为什么选择不碰已婚或非单身。


最近在看这剧,推荐一下。


《下辈子我再好好过》更像东亚朴实版的《欲望都市》,和上海当下情况非常同步。年轻人一边多少会为没有符合主流期待的恋爱而苦恼,一边又能认同自己的癖好和凡事要按自己的性子来;一边应付着家里的催婚、感受着大环境的压迫,一边我行我素勉强不了自己一点。

女主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虽然说着别人都结婚了自己还没有真是很有压力,但真有选择时她也并没有去抓那些结婚的机会。她看上去非常不确定也总是慌慌张张,但不要就是不要,要时就是坦坦荡荡,她总是遵从内心而从未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剧也浅但广地涉及了当下很多常见的XP,包括bdsm、伪娘、四爱、绿帽……这才是成年人该看的东西。包括人性和情感的复杂度,一个女生是如何在有认真且满意的男友的情况下幻想着和前炮友的性爱;一个男生是如何在有认真且满意的女友的情况下仍然赴了白月光的邀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人就会有人性。时常看到有人站在绝对的道德高地指责别人的心猿意马,TA们要么是在神化自己、要么是在奴化自己。神没有七情六欲不会犯错,奴没有自我、没有资格考虑个体感受只是完成角色任务也不会犯错。

没有什么是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女人也一样会,只要她们不把自己当神或奴。


这部剧也在另一个方面,呈现了我观察到的现实:当下,我们越来越不尊重别人的婚姻或恋爱状态了。



1


当年回国到上海时我就惊呆了,我觉得这里面开放的那群比巴黎开放,没有信仰也没有态度的那种开放,乖顺地响应主流的按部就班,结婚生子都不耽误,然后瞒着伴侣在外面找乐,不分男女,大家都不会亏待自己。当年这些人还暗戳戳的装单身,近年越来越不装了,很多人都不当一回事了。


在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的地区,婚姻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绝对的主流,不选没有啥压力。所以选择的人更多是出于真心认可其价值,想要构建这样的生活,是多少有点信仰在里面的。他们通常会表现得骄傲于自己的选择,旁人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如果一边要做此选择一边不齿自己的选择,就太让人看不上了。


而中日文化在这方面更近似,我们有绝对的主流,不顺应主流非常艰难,所以我们太能接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无法直接对抗,所以一边完成主流叙事按部就班,一边在夹缝里暗戳戳地做自己。

在个人的主体性增加、社会的开放度增加、但不走婚育路径仍然艰难的时候,人群的共识就慢慢发生变化了。如果有那么多的婚恋,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都是被迫选择和完成任务,而“我”也正在这么做或很可能这么做,那么,我们如何能从心里去尊重别人的婚姻和恋爱状态呢?


在一个足够自由的地方,比如巴黎,你说你是被迫选择婚姻,很少有人能同情你,还会觉得你这个人没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掌控感、没有自由意志的人真是毫无魅力可言。你要是说你冲着利益最大化去搞婚恋,别人看你的眼神可能又鄙夷又同情。

而在剧里的东京或上海,你说你是被迫选择出于合适的婚恋,都是为了完成角色任务,爱和性等自我实现是要在别处找寻的,太多人能共情了。在这样子的共识下,有伴侣的人不尊重自己的伴侣,非单身的互相勾搭,单身的也愿意和非单身的勾搭。


世俗和自我的两条线,很多人就是有它们是冲突的共识了,且这个世俗反抗起来太费劲了,不如既要又要、多线进行、多重糊弄,大家互相理解。


而我是掀桌子的人呐。


如果不喜欢这个游戏,与其勉强自己,不如一起把这个桌子掀了。越多人不把这个游戏当成为人生必玩,其它的可能性才会越多也越上台面,更多人可以互为样本互相启发地自由探索、发展自我,自己去寻找自己的路径,而留下玩这个游戏的也会是真实想玩的,每一个人都会因此更自由开阔。


谁都不去反抗,谁都表面上应付着,那么绝对主流就还是绝对的主流,不顺从会非常艰难。我不愿意惯着那些灵活行事既要又要的人。他们明明不认同、不愿意好好地待在自己的婚姻里,却还选择给婚姻制度添砖加瓦,从而让不选择婚姻的人处境更艰难,那么至少我可以选择,我不陪他们玩。


80后要扛住不走主流路线,太难了。那些痛苦和挣扎不允许我去陪这些既得利益者玩耍,我不愿意去丰富他们的选择。

而扛住不走主流路线的90后多一些了,00后肯定会更多,那么,大家的压力都会更小,每个人都会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才会让一个人专注地向内看,我是谁,我个人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我要怎么构建我的人生,不再被裹挟着选择自己不认同的,再灵活行事,进行黑暗的重复。



2


关于越来越不尊重别人的婚姻或恋爱状态,除了大家都在灵活行事和理解灵活行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魅力人群的占比还太小,作风又开放了。


比如在自由浪漫爱已经搞了一个世纪的地方,和刚开始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的地方,人群在浪漫关系维度的魅力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的环境里,大比例的人在外貌、沟通、得体等软性层面都是过关的了,所以人群的选择很广。而后者的环境里,魅力人群的比例太小了


在上海,就那么一小撮比例的人(尤其是男性)让人心动,进化需要时间。而很难感受到的心动会让人卑微,不是冲着有好的结果,而是心动就是心动,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喜欢的,就是放不下也管不住自己啊。

就像剧里的女主,她最喜欢的A君有正牌女友了,她也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被认真对待,但是对她来说,就一个让她如此心动对象,只要A君想找她,她就巴巴地去了。

我也时常看到身边的这种例子,不图什么,只是心动难得。而里面那些道德感强的,TA们会特意强调,自己没有想破坏对方的感情或家庭,自己没有造成谁的损失,所以能有立场坚持一下自己的感情吧。


TA们能把对方按部就班地完成人生任务,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和性,很好地课题分离,就像两条互不打扰的线。


我没办法接受这样又卑微又自虐的行为,我不享受虐恋。我知道有人潜意识里喜欢自己哭唧唧惨兮兮的模样,那样回应了她内心的不配得感,是一种做自己。但我不是,有这力气做点什么不好。

尤其是,我无法认为出轨的人有魅力。因为出轨就意味着这个人不满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又找不到聪明的解决方案,也不懂得尊重人和尊重自己的伴侣,这种下头感就自然会觉得他没有魅力


靠出轨和偷吃太低级了,如果觉得单一伴侣不符合人性,那就摆上台面来解决,公平地达成一致。



3


我们文化下的开放式关系非常少见,哪怕两人各自出轨也根本不相信有人能长时间专一,他们也不会坐下来谈开放式关系。因为他们,不想跟对方做朋友。

他们都只想要各自尽到各自角色下的任务,只想有有限的交集,而不想跟对方多沟通交流,尤其不愿意多交流体验和感受等虚的层面的东西。他们并不真正对话,这是我觉得最悲哀的事情。

太多人这样说;“TA可能也在外面有点什么吧,但不要让我知道就好。”


而我见到的好的开放式关系中的伴侣,他们一定也是对方最好的朋友,他们享受跟对方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找到更多可能性,并发自心底地希望对方拥有更多。好的伴侣会彼此助力、让彼此活得更广阔,而不是更狭隘拘束。


不管是不是开放式关系,好的伴侣都会让彼此活得更广阔,比如《一个趋势观察:大女主找男妻》里写的,就是大家通过分工合作各有所长的方式来实现。


但我还是没有和开放式关系中的人往来。


最浅层的原因就是我近年都在交往弟弟,我对同龄人还是兴趣更小,所以接触的人本来就都是单身,不用那么复杂。

另一层原因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开放式关系。因为至少要考察两点:

1-对方的伴侣真知情且同意,不是出轨

2-对方伴侣的同意是positive yes


因为我们并没有足够好的平权土壤,看上去你情我愿的背后可能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当下,很多女性还是有不同程度的习得性无助,很多女性还是配得感低下所以习惯通过牺牲式付出去换取被爱,很多女性还是有托付情结所以在她心理上完成了托付之后她就丧失谈判力地以对方为中心了。这一切,就让“她也同意啊”、“她都知道的”、“她没有意见啊”等变成了并不是Positive Yes,多少是有点勉强在里面。 


习得性无助、顺从而妥协、害怕失去和不被爱下的同意,并不是真心愿意。 

Alpha101x,公众号:Alpha101x的人类观察由女性主导的开放式关系


还有就是我阶段性的一个看法,有结对关系的人和无结对关系的人在一起很难达到平衡的局面。要么是都有结对关系的人之间、要么是都无结对关系的人之间,才容易有平衡的关系。


因为有结对关系的人遇事肯定是优先自己1v1主关系里的的伴侣的,他们互为大后方,而次级关系的优先级会差。不患寡而患不匀,心态再好再无所求都多少会内耗和失衡,尤其是优先级不够的时候很难有足够被尊重的感觉。

除非大家都无结对的主关系,也不准备结对,而是发展poly多边。


所以一个利己的人是很容易感觉到,当我自己有结对关系时,我很愿意搞开放式关系,与更多人连接,但我单身时,我下意识不愿意接触关系里的人,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有些人对开放的理解很片面,我也在一些人群里感受到TA们对他人已婚或非单身的身份毫不在意,不顾忌已经不需要理由,而顾忌反而需要理由了。

以上,是我顾忌的理由,为了个人想要的更自由的未来,为了不要陷入内耗,供参考。


灵活的人太多了,让我固执一点。


Alpha101x的人类观察
活成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其它人类样本。爱,自由,快乐。关于自我主体意识、如何自在地活的探索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