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虑所困扰,一方面内心煎熬着,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您是否曾经感觉到孤独无助,感觉委屈呢?
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的伤痛,总有可以理解您的人。今天我们就特邀心理健康中心的胜利医生,为您解说“焦虑”的话题。
就诊者
焦虑和一般的着急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如果按焦虑轻重画成一个连续谱,一端是严重的症状性焦虑,另一端是无焦虑状态。普通人的着急位于中间。
焦虑症状的表现
作为一个精神症状,焦虑是痛苦的,也显著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
焦虑症状主要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主观体验
典型的焦虑症状,患者体验到的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
患者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患者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
客观表现
分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
● 患者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
● 肌肉紧张使患者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痛也常见;
● 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有些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
图片来源:bigstock
另一种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
● 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迫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腹胀、尿频尿急、易昏倒等。
通常要兼有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才能确定为焦虑症状。
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而单纯根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判定为焦虑也是错误的。
焦虑与着急的区别
与一般的着急相比,焦虑症不仅症状严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质特殊。
它脱离了引起“着急”的生活事件,不仅程度上远远超出一般的焦急反应(由担心——过分担心——恐惧),而且“引起”焦虑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风捉影(蹭破皮、甚至没有破只是表皮发红,也担心破伤风、担心送命)。
这时,与其说某个不值当的小事引起焦虑,不如说是焦虑情绪在寻找一个理由牵强的出口。
极端情况下,焦虑在患者的观念上不与任何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相联系,因此精神病学称之为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anxiety)或无名焦虑。
焦虑症
着急
无焦虑
与焦虑症相反,处于现象谱另一极端的情况是无焦虑。这既可以是病态的情感淡漠和无欲状态,也可以是个别人经过努力所达到的“超脱”状态。
后者不论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如道家的“清静无为”,禅宗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六祖慧能)之说,以及古希腊斯多葛派的“不动心”(ataraxia)等。
西方宗教界人士的冥想(meditation),佛教的坐禅,练气功者所追求的入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都是内心的平静,即没有焦虑的心理状态。
图片来源:bigstock
事实上,努力所达到的超脱,往往是一种暂态。“顿悟之后也还要渐修”,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最极端的焦虑,即强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也是相对的暂态。
从人群角度看,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焦虑症与不动心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状态。即不时地因为各种各样实际处境而着急、担心。不论何种处境一概毫不焦虑,绝不是精神健康的表现。这样的物种也不可能存活下来。
人们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是促进人格整合和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对抗剂。
有欲望,便会有焦虑。我们都期望未来比现在要好些,但客观世界并不那么听话,人生充满着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所谓生存焦虑(existentialanxiety)的根源。
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一般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其说取决于当前的处境,和既往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A.H. Maslow(1970)所谓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
图片来源:bigstock
Maslow说的基本需要涉及心理的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患者,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分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中心医生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
北京睦和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睦和心理咨询中心本着高度的伦理规范、客户至上的服务体验,提供个性化私密心理咨询室和多功能团体活动空间,覆盖多维度心理健康服务范围,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人士的需求。
在这里,您将体验高品质、非医学化、针对个体客户身心健康和福祉打造的心理保健服务。
北京睦和心理咨询中心衷心希望能帮助大家应对普遍的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增强心理韧性提高适应能力,让内心更加坦然平静。
服务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19:00
服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