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名单公布!科学少年出征国际赛场,选手科学家碰撞出创新火花!

文摘   2024-10-12 17:00   河南  



透过镜头,放飞好奇

科学影像,点燃梦想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10月1日~10月5日

在线上举行


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内地

及美国、葡萄牙、新加坡的

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61个科学微电影项目

近300名参赛选手

200多位教师和100多位家长

参加了10月1日~10月2日的

终评第一轮中文答辩


最终选拔出

20个青少年科学微电影项目

参加10月4日~10月5日

进行的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


担任本轮答辩评审任务的是

来自美国的科学家

主要来自科学领域

以及海洋学、冰川学、地球化学、生物学

古环境学、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

充分体现了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跨界融合的特色



经过大赛评委会的

评审和审核

获奖结果如下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蓝鲸博士”最佳科学教师奖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Dr. Blue-Whale” Best Science Teacher Award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亨达”最佳科学微电影奖

(最高奖)


2024Hong Kong - 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HANTEC Best Science Video Award

( Highest prize )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亨达”最佳单项奖获奖名单

(10项)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List of HANTEC Best Awards

(10 Projects)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亨达”专项奖名单

12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List of HANTEC Special Awards

(12 Projects)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最佳人气奖

(1项)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List of Popularity Awards 

(1 Project)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获奖名单

(20项)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List of The First Place of  Grand Awards

(20 Projects)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二等奖获奖名单

(18项)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List of The Second Place of Grand Awards

(18 Projects)




2024香港-纽约

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三等奖获奖名单

(17项)



2024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List of The Third Place of Grand Awards

( 17 Projects)



以下这些赞美和肯定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研究所

香港极地研究中心

科学家们


01

著名科学家评大赛


我向主办单位致敬!有这样的冲动、视觉、魄力和组织能力,很难得!这个活动的高度太厉害了!


小朋友都很投入,各有特色。指导员都很强,所有研究在设计上想得都很周详,方方面面照顾到。小朋友都要投放很多时间下去,无论结果怎样,都很值得鼓励和赞赏!


虽然结果分析、结论都较为幼稚,有值得商榷的空间和需要更多深入地跟进,但总算是在好的learning curve上,而且的确引发了大家对科学的认识和投入感。这些都会影响小朋友一生的。


小朋友都聪明活泼,在组织、分工、彼此合作、研究工作、做总结和做报告等各个方面,都有纹有路,十分难得!他们都是可造之材!祝福他们前程锦绣!


教导小朋友拍科学微电影的专家也太厉害了,每条片都拍得那么专业:无论剧本、摄影、灯光、剪裁和配音、配乐,都系一流水平,他们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去教导和培养小朋友的。是小朋友啊,难得老师们这份耐心和投入!



·Prof.Ho Kin-chung 何建宗 博士、教授 、资深科学家,大赛评审委员会联席主席 ·

他是红潮、海洋生态、极地研究、微藻养殖专家。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星(BBS)勋章获得者、太平绅士(JP)。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海洋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极地研究中心及北极“紫荆站”创办人、香港绿色未来基金总会会长、香港绿色力量前会长、香港都会大学前科技学院院长、原香港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主任。2009年获“全国人物环保成奖”,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2013年获得“时代领袖”美誉。





Congratulations to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he 2024 International Science Video Competition. I want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for your participation and dedication. From each year of the competition, I have seen students’ passion for science discovery and teachers’ and mentors’ tireless guidance, which led to countless excellent projects.This year, I have notice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videography and presentations. The students have shown a high level of maturity in answering judges’ questions. These projects show the young generation’s curiosity, energy, and enthusiasm for science discovery. I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objectives, methodologies,and principal conclusions. 


My best wish is for the future success of science video competitions. 


祝贺2024年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我由衷地感谢,感谢你们的参与和奉献。每一届比赛,我都看到了同学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看到了老师和导师们不懈地指导,才促成了无数优秀的科学微电影项目。


今年,我注意到了视频制作和展示方面的持续进步,同学们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表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度。这些项目展现了年轻一代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活力和热情。希望同学们不断提升自己在研究目标、方法和主要结论方面的科学展示能力。


衷心祝愿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Dr. Xiaojun Yuan 博士、研究教授,大赛评审委员会联席主席 ·

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海洋学教授,海洋及冰川学家。知名华人科学家和为数不多的华人女性终身研究教授。她主导了大量美国顶尖地球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集中于海洋—大气—海冰在极地区域的相互作用、热带和极地的联系、极地物理海洋学,以及海冰的可预测性等方面,为地球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长期以来,她在科研之余,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人才培养做出不懈的努力。





This year's competition featured many highly creative and thoughtful projects, with bold attempts to tackle some challenging questions. The students demonstrated strong observational skills, which were both rich and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ly conveyed through their films. Many projects had excellent questions, clear hypothes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unique approaches to identifying new species.


今年大赛的作品有不少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并对一个个挑战性问题做了尝试。同学们的观察力非常强,既丰富又有趣,并且有效地在影片中传达了这些观察。问题优秀、假设明确,研究方法和新物种的鉴定都很有新意。



· Prof.Benjamin C Bostick 博士、教授,大赛STEM评委 ·

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教授,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矿物学方面有多项深入的研究。





Congratulations on another very exciting and successful 2024 Hong Kong-New York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Video Fair. Each time I participate in this event I am impressed by the students. The questions they ask and address in their science research are both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heir videos are beautifully filmed and they are so enthusiastic about talking about their project. The work you all put into preparing the students is evident.


恭喜组委会又成功举办了2024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每次我参与这个活动,同学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和探讨的问题既有创造性又具创新性。他们的视频拍得非常美丽,他们对自己项目的介绍充满了热情。大赛组委会为准备大赛所做出的努力显而易见。



·Ms.Margie Turrin 科普主任,大赛STEM评委 ·

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研究所负责公众与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每年组织研究所公众开放日活动,指导多所高中学生开展科学调查活动。多次获得科普、教育、公众服务等领域杰出大奖。


02

志愿团队译大赛


担任线上英文答辩主持和翻译工作的是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传媒顾问 徐辰阳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工程学博士 耿洁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 杨沐华



徐辰阳:这场评审活动中,我感动于所有参与者展现的创造力、热情和努力。观看小科学家们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和热情来解决复杂问题是一种荣幸。他们的作品多样展示了下一代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惊人潜力。


组委会提出的问题和宝贵的反馈不仅挑战了参赛者,还鼓励他们更加批判性地思考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参与为所有参与者的学习体验增加了不少乐趣。


这次活动让我对科学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些才华横溢的孩子们在未来人生路上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耿洁:很荣幸能够担任大赛口译员。为了更好地翻译,我在大赛前了解了一下参赛作品,感触颇深。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看到我们的新生代能够将科学探究“写”到图像里,不仅记录了研究过程,还很展现出了科学探索的美。这是论文里的文字表达不出来的美好与生动。


这些未来的小小科学家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科研问题。比如,鱼的记忆力真的那么差吗?小老鼠是否具有学习能力?这些研究就是在科学前沿领域也是很重要的议题。同学们能够用自己身边可获得的实验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同时还能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得不说,这些对我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产学研结合领域有了很多启发。


感谢组委会给予的机会,感谢这些小同学们的探索发现与给我的启发,感谢这场比赛!



杨沐华:今年大赛的参赛项目无一不让我眼前一亮。除了在微电影中层出不穷、精彩纷呈的小生命,我在很多项目中都观察到了同学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搜集上的严谨与巧思,让这次大赛项目的科学性比以往更高更强。


03

少年科学家撑大赛



在答辩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评委们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这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也会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东西。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硕爵学校学生 朱陈哲


与大科学家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无国界的魅力。这次答辩不仅是对我们作品的检验,更是一次跨文化的科学交流,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科学研究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吕嘉欣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文本撰写能力、视频拍摄剪辑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这也是我作为科技辅导教师,一直钟情于辅导学生创作科学影像作品的动力源泉。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教师 黄艳华


参加本轮答辩的选手,是10月1日~2日第一轮中文答辩后选拔出的20个青少年科学微电影项目


↑↑↑点击图片阅读第一轮中文答辩会现场报道:《培养跨领域跨学科的新质人才!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举行首轮答辩》


虽然隔着屏幕,选手们却依然能从大科学家那亲切的笑容中、那一句句引导性的提问和专业的建议中得到鼓励。大科学家们用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点燃起了孩子们的热爱!在这个氛围中,青少年们更加自信地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思考,现场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二轮英文答辩项目及感受
↓↓↓↓


学习是个啥?——通过对多种动物“学习”的观察,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What is learning? Exploring Animal Learning Behaviors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Various Species





参赛选手:贺奕翔、高旭瑶 、李聆歌 、潘辰硕(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

辅导教师:黄艳华


答辩感受


贺奕翔: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准备的重要性。在答辩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记忆重点词汇和练习可能问到的问题的重要性。尽管我担心无法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想法,但通过简单、简洁的语言,我还是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发现国内外的学者提出的问题有很大差别,我们面对中文答辩所准备的问题,在英文答辩中似乎并没有问到几个,问的是很出乎意料的问题。我觉得在以后我们还要去学习和理解,面对一个问题是如何去思考、去探究的。


总体来说,这次答辩不仅让我提升了英语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自信面对未来的挑战。我明白,语言上的不足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来弥补,而清晰的思维和充分的准备将永远是成功的关键。


李聆歌:答辩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多维思考的重要性,要在实验中多提出问题,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不要执着于结论,更要注重思考。


辅导教师黄艳华:动物的学习行为及人的学习看似直观,但研究起来却异常困难,因为要寻找检测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水平的指标很困难,好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畏挫折、勇敢探索,就像实验中的那些小动物一样充满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黏菌的秘密

The secret of slime molds




参赛选手:赵语嘉、邢天学(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辅导教师:陈玲令、丁虎强、李经首 


答辩感受


赵语嘉、邢天学:评委们非常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尤其是实验整体的严谨性。例如,是否有对照组参与来排除其主客观因素,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否是客观的、科学的、严谨的。专家们提出的疑问与我们影片中的研究主题非常契合,这对我们的作品增加了更多的考验,需要针对实验内容更深入地思考。同时,给我们提供了更新的视角,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脚本和镜头语言,更需要关注影片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观念与探索精神。





神奇的黑甲猛士——大星步甲初探

The Marvelous Black Beetle : An Introduction to Calosoma maximowiczi




参赛选手:荆奕岚(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辅导教师:曹静


答辩感受


荆奕岚: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专业的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平台上,遇见了一群学识丰富、态度严谨、富有爱心、和蔼可亲的评委专家。他们播撒下科学的种子,成为照耀我们这代青少年心中勇攀高峰的那束光。今后,我将努力克服短板,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勇敢面对挑战,进一步全面发展。





壤中蛊——对香港陆生涡虫的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Hong Kong's Terrestrial Flatworms





参赛选手:朱陈哲、陈贯捷、黄诗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硕爵学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广东省佛山市高明一中)

辅导教师:杨沐华


答辩感受


朱陈哲:第二轮答辩提问,更加关注研究成果本身,评委们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建议。比如,建议我们可以从如何防止涡虫入侵方面进行持续研究,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我认为很有价值。


在答辩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评委们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的,也会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东西。


陈贯捷:此次答辩对于我是一次富有趣味和挑战的经历,鉴于去年答辩的经验,我有了更系统和完善的筹备规划,在面对评委提问时也感到更加从容自信。同时,评委的提问也为我们的研究指引出了新思路,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颖而独特的方向。这次答辩让我得到了英语口语表达的锻炼,对于各种问题能否深入思考的锻炼,提高了我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黄诗斯:大体就是准备不够充分,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应该多向组员学习。





含羞草密码

The Key of Mimosa




参赛选手:梁博睎、梁家齐、陶晋威、黄琳骅、梁肇晴(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梁沛津、姚晓晖


答辩感受


梁博睎:两轮的答辩,我很荣幸能够与世界各地的评委交流关于拍摄科学探究纪录片的心得,同时从评委身上学到更高阶、更精巧的科学影像记录方式,这是一次十分宝贵且难忘的经验,相信会对我未来的科学探究旅程产生十分大的正面影响!


梁家齐: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这要求我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确保科学知识能够被不同背景的观众理解。最重要的是,这次比赛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我发现,科学不仅仅是理论,还可以通过创意的表达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继续探索并分享科学的美妙。 


陶晋威:这次答辩对我的帮助很大,以往我们做视频参加比赛并没有答辩的环节,也就没有一些关于我们作品的反馈,而这次的答辩有专业的老师通过问问题,来带出我们作品所存在的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黄琳骅: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深入探究了含羞草与其电位这一主题。含羞草以其独特的特性而闻名,当受到触碰或外界刺激时,它们会迅速闭合叶片。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于植物生理和行为背后复杂机制的好奇心。拍摄后更是收获良多,不但了解了关于含羞草的秘密,更是改进了我们的拍摄技巧。 


梁肇晴:在答辩中,评委给予了众多的建议及改善方法,让我们进一步地改善研究方法、提升影片的节奏和结构。本次答辩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我们将继续努力,追求科学的进步和创新。





迷宫——足丝蚁网状巢穴结构的探究

A Maze:An Exploration of the Webspinner's Nest Structure




参赛选手:金宇熙、马乘清羽、薛君泽(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回民中学、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启源中学)

辅导教师:马尧


答辩感受


金宇熙:这次答辩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课题很感兴趣,尤其询问了关于足丝蚁排泄物做建筑材料的部分,我们也提供了观察记录的结果。科学家们都很风趣,对我们的作品提出了改良建议,例如探究足丝蚁织网的效率、环境条件等。答辩不仅仅探讨了我们的作品,也是我们团队合作的机会。


马乘清羽:在答辩前,我和小组成员重新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回过头来再次观看作品,我们对作品又有了不一样的见解。通过反思,我们能够从更客观的角度,发现研究过程中的许多优点和不足。评委提出的问题,让我又对足丝蚁有了新的认知。这次答辩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很自豪自己的作品能被评委认可,这样独特又有意义的体验定会让我难忘终生。





水生植物的净水奥秘

The Secrets of AquaticPlants: Nature's Water Purifiers




参赛选手:莫睿桐、唐若琳、朱安祁、何欣桦(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姚晓晖


答辩感受


何欣桦:评审们的循循善诱令我明白了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精神。在与评审们的交流之中,不仅拓展了我的科学视野,更启发了我在设计实验时的思路,让我们能改善我们的设计,发现更多身边的科学。


唐若琳: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聆听评委的意见,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继续探索和传播科学的魅力。


莫睿桐:能够在评委老师们面前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聆听老师们的建议与反馈,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朱安祁:评委老师的宝贵建议,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也促使我对研究主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思考。我期望未来能进一步完善研究,持续探索并发现身边的科学。





螺之旅——对礁石水坑生态多样性的探究

The Journey of the Sea Snail: Exploring the Biodiversity of Rocky Shore Tide Pools




参赛选手:陈昭宇、马彦汐、张闻达河南省实验小学、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郑州市管城区东关小学

辅导教师:张溪典


答辩感受


陈昭宇:作为一名小学生参加英语答辩,虽然过程充满了紧张和挑战,但收获却是巨大的。这次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英语能力,还在自信心、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给我带来了积极影响。


马彦汐:我在参加第二轮英语答辩的时候很紧张,因为这次面对的是英语老师,说的是英语,所以就害怕回答不上来,还有听不懂之类的问题,怕一不小心紧张然后就说错了,主要原因还是第一次和外国的老师第一次沟通,我也要加强口语练习,我觉得我还要更勇敢一点,比如说评委老师在问问题的时候,我不敢回答。这次答辩给我带来的收获还是很大的,让我有了更多的自信心。


张闻达:这次答辩,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让我变得更勇敢、更自信。我希望我会更加努力,变得像大哥哥大姐姐们对答如流!加油!





鱼只有七秒记忆?

Exploration of fish’s memory: the seven-second myth




参赛选手:钟至善、杨晓桐、冯喜儿、吴洛澄(澳门培正中学)

辅导教师:陈健鸿


答辩感受


钟至善:答辩中,评委问了我们三个问题:我们这个实验能不能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同大小的鱼会不会有不同的情况?能不能把这个实验用到其他种类的鱼类中,其他动物都能不能进行这个实验?这三个问题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做实验的最终意义是什么。


冯喜儿:评委老师问了我们很多关于这个实验可以用在现实的问题,令我启发良多。我觉得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用在现实中,如农业等不同地方。还有一些为什么只有这一种鱼做实验的问题,让我觉得今后可以继续做这个实验。


杨晓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评委提出一个意外的问题时,我们团队迅速反应,彼此支持,展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这次经验让我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激励我未来参加更多类似活动。





夜行蟾影

Neighttime Toad Shadow





参赛选手:苏子祺、张家玮、张曦元、霍子政(郑州市第47高级中学、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辅导教师:杨柳、张元清


答辩感受


苏子祺:第二轮国际评委评审问的问题更加深刻、更加拓展,这也加深了我对我们作品细节的更深一步思考,以及展望我们作品的一些意义和对未来的进一步探索。这是受益匪浅的一次探讨、一次答辩。


张家玮:谨思之,笃行之。思以明其理,行以践其道。思之不苟,方能洞察幽微;行之不懈,始可成就功业。思为行之先导,行乃思之验证。思而不行,终为空想;行而不思,易陷迷途。固当以思启行,以行促思,相辅相成,方得至善之境。


张曦元:第一轮的答辩,我从评委老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很多技巧与知识。第二轮答辩,我很荣幸能与世界著名大学的科学家交流,与第一次相比也有了更多的进步与收获。但因为语言,答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听不懂和不会说。我争取在日后的学习中弥补这些不足从而充实自己。


霍子政:经过第一轮的洗礼,我们在第二轮的辩答中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语言的问题,我并没有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也促使我在未来的学习中提高外语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国际活动上发光发彩。





竹林中的建筑大师——竹螟

The Rhythm of Kan Shan: Class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on Vocal Behavior of Macaca mulatta





参赛选手:朱睿轩、叶可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成美初级中学、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辅导教师:范承国、林心怡


答辩感受

朱睿轩: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和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一起探讨竹螟课题,科学家的相关问题让我们对这个项目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竹螟包成叶包后,里面的通风如何?竹螟吐出的丝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缩短,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我觉得都可以成为我们下一期研究的课题。另外,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第一期没有拍完整个虫子的成长周期,我觉得我们后期也需要花时间把它完善。

叶可仪:科学家们的深度提问,也让我认识到作品只是一个很表面的探究,我们还没有深度钻研到竹螟的丝对于人类生活的帮助。最后希望我们能继续对竹螟有更深入地探究。



浮萍之氧——鱼塘生态的绿色革命

Oxygen of duckweed: Green revolution of fish pond ecology




参赛选手:陈一佳 、王浩帆、范心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球初级中学、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本真未来学校、广东省清远市博爱学校)

辅导教师:范承国、吴苗


答辩感受


王浩帆通过与科学家的直接对话,我增强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与包容,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次互动不仅拓宽了我对科学问题的视野,还让我更加意识到科学探索的广阔和未知。我将不断挑战自我,深入探索那些尚未被解答的自然之谜。


范心田:这次与大教授交流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际对话可以快速学习并掌握语言。这次交流增加了我对科学的探索欲,也让我感受到了对浮萍探索更有意义了。我将继续努力,探究更多自然界的奥秘!





星光闪闪——对犀角白蚁荧光问题探究

Starry Glow:Exploring the Fluorescence of Rhinoceros Termites




参赛选手:靳皓程、彭浩耘、张译匀(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外国语附属中学)
辅导教师:裘剑飞

答辩感受

彭浩耘:感觉这次答辩收获很大,与教授的讨论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开展研究。同时这次答辩开阔了眼界,期待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虻宝宝——环保界的“小劳模”(第二部)之生态奇兵

Baby Flies :Ecological Warriors of the "Little Labor Model"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Part 2)




参赛选手:张文聪、吴嘉乐、关富元、罗锦滢、梁宝珺、吕嘉欣、梁耀朗(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辅导教师:陈春瑛、马启珍  

答辩感受

吕嘉欣:参加科学微电影第二轮英文答辩,面对非常专业的评委老师,紧张感不可避免,担心语言沟通是否顺畅,能否准确传达我们的想法。但当真正开始答辩后,紧张感逐渐被兴奋和期待所取代。国际评委老师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提问深入且富有启发性,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的研究课题。同时,与大科学家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无国界的魅力。这次答辩不仅是对我们作品的检验,更是一次跨文化的科学交流,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科学研究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张文聪:感谢组委会让我们有机会参与第二轮的英文答辩,面对国际评审专家,一开始我心里有些忐忑。但是随着答辩的推进,我开始逐渐放松,评委提出的问题不仅非常有针对性也富有启发性。这些问题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思路,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也让我对黑水虻的了解更加深入。

吴嘉乐:在参加第二轮英文答辩中,我通过评委专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研究黑水虻的价值,也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梁宝珺:与国际评委专家进行线上的交流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经历。在答辩中,评委老师问的问题特别生动形象,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研究方向。

关富元:第二轮英文答辩比第一次答辩更放得开一些,从专家们科学角度上的评价及建议会使我学会如何面对各种困难,这次答辩让我更加深刻了解到科学的严谨性和缜密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罗锦滢:在我努力沉浸在国际评委专家非常地道和专业的英语问题并尝试去听懂他们的意思时,感觉突然就来了一个问题,当时我是有点懵了。好在及时反应过来。虽然觉得自己的回答还是不尽完美,但我们的团队在答辩后都安慰我,我们团结在一起。这次英文答辩让我再次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我们会继续下去。




蚕宝宝“舌尖上的秘密”

The Secret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Silkworms




参赛选手:崔怡墨、路嘉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

辅导教师:郑国隆


答辩感受


崔怡墨: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比赛和答辩。答辩前,我有点紧张和忐忑,担心回答不好评委的问题。但是到了答辩的时候,看到各位评委老师亲切的微笑、正面鼓励的眼神、积极的意见建议,以及紧扣作品提出具体生动的问题,我的紧张感全都消失了。


整个答辩过程更像是一次跟专家在交流和接受指导,也让我见识了这些科学家们对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呵护和培养,对青少年科普工作深深的热爱。




九牛“亿”毛

Snailed it!




参赛选手:湛若同、雷致远、林恒可(香港汉基国际学校、香港汉鼎书院、香港国际学校)
辅导教师:杨沐华

答辩感受

雷致远:第二轮是英文答辩,感觉可塑造性更高了。虽然答辩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我很享受跟评委老师交流的过程。经过这几次的答辩,我感觉越来越“随心所欲”了,基本上都可以把答案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





千足之虫——马陆生活习性探究

The worm of thousand feet: Exploring the habits of Millipede




参赛选手:李嘉怡、刘秉钊、高佩瑜、吴梓烽、杨桂鸿、徐紫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

辅导教师:徐登峰、李妍 


答辩感受


李嘉怡:能与国际评委教授直接交流,展示我们项目的成果,是对我们项目熟悉和了解程度的直接检验。他们针对项目提出了很具体的细节问题,深化了我们对项目的思考,如把枯叶换成菌菇类是不是会更好?这次我们遇到了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但也启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当我想起暑假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拍了又重拍,脚本不停地反复修改,又连续熬夜剪辑视频……当作品呈现在评委面前时,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让我感到无法言语,之前吃过的苦受到的累都是值得的!希望我们的作品、团队越来越好。


刘秉钊:我们仔细听评委们提出的疑问,以及给出的建议,我们一一按照自己的“答案”去回答。可能太过于紧张,感觉有些问题回答得不够好、不够细致。很感谢评委认真观看了我们的作品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虚心接受、改正,争取下一次的作品会更完美。


高佩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科学微电影制作,也很幸运能够入围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这不仅是对我们付出的认可,更是我们用坚持和努力所孕育的果实。评委们是在各个科学领域中的专业精英,这为答辩的氛围增添了许多紧张与兴奋。我认真倾听教授们的提问,提问的方向十分新颖,引起我的深思,受益匪浅。感谢大赛组委会提供平台,让我们能够与国际大科学家交流学习。


杨桂鸿:踏上科学微电影制作之旅,直至入围第二轮线上英文答辩,我经历了挑战与成长的双重洗礼。团队共同努力,为答辩精心准备。面对全球顶尖评委的全英文答辩,紧张与兴奋并存,却也视之为与国际交流的宝贵契机。答辩时,评委们和蔼可亲缓解了紧张情绪,我们自信应答,尽管有瑕疵,但评委的反馈和建议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这段旅程让我深切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我将继续在科学微电影的道路上探索、突破,用镜头捕捉科学之美。

吴梓烽:第二轮答辩,由于与教授之间有语言隔阂,只能默默听着翻译老师的解释难免会有点不适应,教授们所提出的问题更深入,好在我们在迎难而上的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下,回答出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专业术语词汇的不足。也许是我们对自身的作品不够了解,也许是我们对自身的探究点研究得不够透彻,也许是我们对自身不够自信过于紧张。教授们提出建议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你有几只眼

How many eyes do you have




参赛选手:冯昱霖、林祎祺、刘欣雨、段沫岍(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香港汉基国际学校、香港福建中学)

辅导教师:张博涵、贺世瑜 


答辩感受


冯昱霖:答辩前我做了充足的准备,预设评委将会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我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们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出来。虽然我的英文水平有限,通过这次锻炼,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感恩团队成员的支持与鼓励。这次答辩让我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科学梦想的信念。




火龙果是怎样找到攀附物的?

How Does Dragon Fruit Plant Find Objects to Cling to?



参赛选手:黄雯莉、庞秋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
辅导教师:许钟钊、颜冰


答辩感受


黄雯莉:我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比赛,这次是时间最长的。这个作品做了好几年,因为某些镜头不好拍,所以很久都没做成。参与的同学已经毕业了,老师要我们加入。


为了让我们弄懂作品的内容,老师要我们把作品中的各种探究重新做一遍,还去火龙果基地参观采访。采访中我们观察了火龙果的生长,还问了果农一些问题。作为果农,他们也都不知道火龙果是怎样爬上水泥桩的,可见我们探究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有意义的。意外不断发生,准备制作时硬盘坏了,老师只好让我们用以前的中文版来重新制作英文字幕。


说是参加英文答辩,但是我们的English实在太poor了,答辩前夕,两位老师夜以继日地训练我们用英文表述作品内容,可是我们几乎一句都学不下来。到了准备答辩的那天早上,老师干脆做了一些卡片,贴在答辩现场的火龙果、火龙果模型、发光片等物品的旁边,要求我们到时说到这些东西时一边读一边指,以便让评委听懂。不过后来实际答辩时,评委并没有涉及这些。几个评委问了大概四五个问题,都有翻译,我和庞秋妍答得中规中矩,毕竟这些我们对项目都很清楚。





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
不仅打破学科界限
打破拍摄器材的界限
剪辑软件的界限
更是打破了
学校、家庭、校外的界限

活动中的每位少年
都是科学家
又都是摄影师
又都是编剧
又都是出镜的演员
又都是配音员
又都是配乐师
还都是剪辑大师
准确地说
他们是具备跨领域素质的
新质人才

新质人才跨领域是不够的
一定还是跨学科的
在青少年科学影像活动中
创作团队的好奇心源于“问题”
任何“真实的问题”
不会受学科的限制
任何“真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也同样不会受学科的限制
当一部跨学科的科学影像作品
出炉时
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新质人才
也就应运而生了

2024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大赛结束了
我们高兴地看到
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新质人才
成长起来
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家庭、机构
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期待更多的新质人才
在这个大赛这个平台绽放光彩


来源:青少年科学发现

作者: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组委会新闻组:张红梅 于洲洋 刘海鹏 马尧


推荐阅读


 于漪先生给这本杂志的专稿,被收入新版语文教材!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6件小事帮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 许昌:183所公办学校完成食堂改革,全力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分享交流研究成果↓↓↓

教育时报
如影随形,冷暖共知——教育时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