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功夫”
——《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叙事
一
《古诗三首》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今天先学习第一首《山行》。
【课堂妙招】游戏入手,开课有趣。
我出上联,他们说下联;投影仪上出示后,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这样读,更有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接着,我们一起“探索”了这三句诗分别描写的季节。有春天、夏天、冬天,唯独没有秋天。
二
“下面我们就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唐代杜牧的《山行》,看看这首诗是描写的哪个季节?”
大家异口同声:“秋季。”
我板书“山行”,指名读,并让他们说一说题意——“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在此基础上,请他们朗读好“山行”,两个字都是平声字,可以适当延长声音,同时将“行”读得更长一些。
我介绍到,这里的“山”指的是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小朋友们有没有在山中行走的经历?”有的小朋友说,燕山公园,下面同学笑了。
“这确实是山呀,你在其中行走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呢?”
“感觉山里的景色很美,就是走得有点累。”
“那老师建议你下次,走慢点、多看看。”
“这首诗中是谁在山中行走呢?”我出示:唐·杜牧。
“谁为大家介绍下杜牧?”因为预习过,我请几个小朋友说完后,又总结: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杜牧在山中行走时又看到了什么?出示古诗,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小朋友们读完后,我请他们同桌互读,相互指导。之后,我指名读,给一些字正音“径”是后鼻音,“霜”是翘舌音。接着,我又集中学习了一些生字。
【好课的细节】接着,我请了几位小朋友朗读,他们都能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几位小朋友都是轻轻地读,教室里非常安静,今天听课老师课后对我说,没想到三年级的小朋友读古诗会这样有感觉。
平长仄短的古诗朗读规律,一旦运用熟练,的确会不太一样。
朗读正确,我们开始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寒”字,指导“寒”中横竖的写法。给“寒”找反义词“暑”,积累词语“寒来暑往”和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寒冷。我再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类似的词语,课件出示:巨大、躲藏、黑暗、明亮、肥胖。
教学“径”字,首先给这个字找一找形近字——“轻”和“经”。
出示“石径”的三个意思:
A小路;亦指道路,方法,如径道、山径、途径;
B直,直捷了当,如径直、径流;
C数学上指连接圆心和圆周的直线,如直径。
石径的“径”应当选第几种解释?我让小朋友先自己思考,再回答,不难发现,是第一种意思——小路,石子小路。
“斜”:拓展词语斜阳、斜拉桥、斜塔。学习生字“斜”。
“霜”:认读“秋处露秋寒霜降”及对应的节气。看图理解“霜叶”,因为很多人以为霜叶一定是上面有霜的叶子。其实,霜叶是指被霜打过的枫叶,课件出示图片,对他们说:“碧绿的枫叶到了秋天,慢慢变红,经过霜打,叶色变得更为红艳。霜叶,并不一定要是上面有霜的叶子,经历过霜打的叶子,虽然上面没有霜,但也可叫霜叶。就像这一幅,叶上根本没有霜,因为中午的阳光,已经把霜晒没了。”
生字解决好后,我请小朋友们学着读出停顿,先自由读,再开火车读。
四
“《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怎么发现的?”小朋友说是秋季——因为有枫林和霜叶。
【课堂妙招】下面带着小朋友们将图和诗结合起来:“看图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图中哪些景物与古诗是对应的,在诗中圈出来。”
“你喜欢诗中的哪一处景?”大部分小朋友和诗人一样,喜欢枫林和霜叶,有的小朋友喜欢“白云生处有人家。”他看到图片,感觉在云雾缭绕的地方有人家,非常的美好。
【课堂妙招】可以发现,这三首古诗边上都有注解,我引导小朋友们读注释理解——注释就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指名读一读注释,试着连起来说说整行诗句的意思。
特别注意“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点名了季节;“生”是产生,生出,“坐”是“因为”。
在小朋友有点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走进画面:诗人坐着车在山上行走,只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班上的“小诗人们”一个个都说得头头是道。
突然,诗人停下车,他被什么吸引住了呢?他是怎么做的呢?
引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再指导小朋友们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此处,我让小朋友欣赏枫叶和枫树景色,他们欣赏之后,更加能够体会诗人对枫的喜爱和赞美。再读诗句,感觉不同,我做示范,请他们注意——
前两行读得明快,后两行注意声音“上扬”,表达喜爱、赞美之情。
今天,请一位小朋友朗读,本想他读出感情,结果他胡乱一通朗读,我顿时厉声批评,罚他下课在组长那里朗读5遍。
最后,再读全诗,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我还指导了背诵:闭上眼睛想一想这首诗中写到的景色,这首诗先写远处的——寒山、石径、人家,再写近处的——枫林、霜叶。
这样连起来,背诵便不成问题了。
对比悟意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叙事
一
我出示题目:赠刘景文,请大家猜猜怎么读。
几位小朋友朗读,都停顿正确,我问为什么这样停顿,他们说“刘景文”是个人名啊。
没错,一点没错。关键一位小朋友竟然举出“证据”:“以前学过《赠汪伦》啊。”这让我大喜过望。这联想,独一份啊。
【好课的细节】我顺势说:“那赠是什么意思呢?”他们都知道送,但我偏要将本义告诉他们——“赠,后鼻音,送,本义是将钱财送给他人。难怪赠是贝字旁。在二年级我们学过,贝字与钱财有关。在这里,赠给好朋友刘景文的是诗。”指导学生边念笔画边书空“赠”和“刘”两个生字。
搞清题意,再了解诗人。我为大家介绍了我最喜欢的诗人——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视刘景文为国士,赠此诗勉励。”
二
读准诗句,尝试理解诗意,我出示整首诗,并且出示了“注释”。我请他们自己朗读,自己尝试着说说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两分钟后,他们停下,我请他们再次说说诗句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
又两分钟后,我指名朗读,他们读得准确。我特意提醒诗中的前后鼻音的生字。读完,说诗意之前,我们理解注释中的两个生字。
一是理解“擎”:举,向上托,我给他们做动作,并说道“擎天柱”。
二是理解“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好课的细节】关于“君”,我做了一番阐释:成为君子,是中国人的向往。因为君子,代表着品德高尚。当我们称一个人为“君”的时候,那心里对他一定是非常尊敬。有时候,我们会在君这个字前带一个姓,例如称刘景文为——刘君。当然,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君这个前把这个人的姓名都加上,我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就叫——《记念刘和珍君》。
此刻,大家都觉得“君”这个字,不同凡响,小朋友书空“君”字。
在这个基础上,我请小朋友们质疑。果然,小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些不懂的字词:
“雨盖”,出示图片理解:雨盖,就是雨伞的意思,诗中比喻荷叶。拓展杯盖、锅盖、井盖,学习生字“盖”——边念笔画边书空。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小朋友们的理解是与霜冻作斗争,我觉得挺不错。
橙黄橘绿时:看图理解,橙子发黄、橘子犹绿将黄的时候。学习生字“橙”。
三
“现在,大家都懂诗的意思了吗?”
他们点点头。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末,就是秋天快结束的时节)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我请他们再读古诗,圈出苏轼看到的景物。板书:荷尽、菊残、傲霜、橙黄橘绿
我出示图片,诉说:“最美的荷塘在初夏,最美的菊花在深秋。可是苏轼写的却是荷尽、菊残。”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秋末的荷、菊。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当你看到荷尽、菊残,心里是怎样的感觉?”
“觉得有点难过。”
请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诗句。
四
“看到这样的景色,苏轼随即写下《赠刘景文》,最后两行最为有名。”我指名小朋友朗读: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指名说说它的意思。(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
【好课的细节】意思好懂,但问题也就来了,我故意设疑:“为什么苏轼要说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黄橘绿的时节呢?难道他贪吃吗?”
小朋友们笑了,当然不是,不是。
那为什么呢?
小朋友说了,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丰收的季节啊。虽然,荷花菊花盛开的时候,很美。但秋天里,果实丰收,比鲜花盛开还要让人高兴。
说得真好。
但还不够,因为——
荷花、菊花盛开,当然让人喜欢。但是菊花不怕霜冻,十分坚强,橙黄橘绿,象征丰收,也是不错。现在的你们如同春天一般充满生命力,然而那一年,刘景文已经58岁了。苏轼在诗中虽然写了荷尽、菊残,但他又写了傲霜枝和橙黄橘绿,他要突出的是菊花傲霜坚强的品质,突出的是对橙黄橘绿的丰收的期待,因此,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饱含对刘景文的勉励。苏东坡好像是通过这首诗,想要告诉刘景文一些东西,那是什么呢?
希望刘景文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能够做出成绩来,仍然能够为百姓做事。
五
请几位小朋友想象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指导书写生字“菊、残、君”,特别提醒“残”的右边,第一、二笔是横,君的第二笔横,要出头,同时拓展“群”和“裙”两个字。
【洞悉儿童心理】最后,我请他们听写生字:赠、盖、菊、残、君。我之所以课尾听写生字,就是希望通过及时反馈,督促小朋友们上课能够认真学习。
板书如下:
赠刘景文
荷尽 菊残
傲霜 橙黄橘绿
意象“儿童”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叙事
一
《古诗三首》的最后一首,题目好像似曾相识。
小朋友们都还记得,二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舟夜书所见》,我请小朋友们集体背诵。
还算不错,没有还给我。
下面,进入新诗的学习。
我先介绍作者:“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他离开家乡,曾在朝廷做官,后来隐居西湖之滨。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其中一首。”课件出示“夜书所见”。我请小朋友读完后,逐字解释意思:夜:夜晚,书:写,所见:看到的。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说,诗人在夜里写下所见到的景象。
【课堂妙招】我请他们记下笔记,通过动笔,弄懂题目的意思。
“诗人叶绍翁在夜里见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二
出示诗句,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得还可以,就是节奏没有把握好。”我范读,小朋友跟读,这一遍好多了。
学习两个生字:“送”,积累反义词“接送”,并拓展由反义词合成的词语。
“挑”是多音字,出示组词:挑选、挑动,并用两个句子巩固小朋友的认知:挑( )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我们要敢于接受挑( )战。这没有什么难度。
【课堂妙招】我要求小朋友们记笔记,这里要记下两个读音和相应的组词。
开火车读,一人读一句,读出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有了前两首古诗的积淀,这一次我请小朋友,借助诗后注释,自主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小朋友能说出一点,意思大致是对了。
三
在小朋友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到:诗中写了哪些人物和景物?圈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梧叶 秋风 儿童 灯明
小朋友补充,还有“篱落”呢,小朋友们学会思考了,我赶紧表扬。
将词语齐读两遍之后,将这些词语放进诗句中再次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读出味儿,争取悟出情。
我带着小朋友们逐句赏析: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指谁?小朋友发现是叶绍翁,叶绍翁孤身一人,看着梧叶,听着秋风,可能会想到什么?
“他会想念家乡。”
“是呀,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在了解意思之后,再次读一、二两句,读出诗人思乡的孤独和寂寞。
“儿童正在干什么?”出示插图,看图说一说。说到关于“自己”的事,小朋友们立马活跃了起来。
“他们在斗蛐蛐儿。”
“他们在斗蟋蟀儿。”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和小朋友们一起体会意思: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朋友们在捉蟋蟀。万般思念家乡的叶绍翁看到儿童尽情玩耍,又会想起什么?
我指导读好三四行,读出儿童的自由自在。
“诗中写到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篱落这些人和景物,你觉得诗人最喜欢?”
大家说是“儿童”,因为儿童挑促织,很有趣,让他想到了童年,他变得开心了。
【好课的细节】“你们说得很好,儿童在古诗里,代表着天真、快乐,人们一读到诗中的儿童两字,心里就会变得愉快。不信,你们背一背含有儿童的诗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诗句的儿童在做什么呢?开心吗?”
接着,我们又背了一首: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里的稚子就是儿童,也代表着快乐。
“你们看,在古诗里,儿童、稚子等,你一看到它们,就会感觉得一种快乐,一种天真。甚至,你不读整首诗,就看到这样的词语,就会有这种感觉。”
我只能这么说,其实,这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啊。
在了解和体悟了诗意后,我们还要去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三年级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一二两句:思念故乡,三四两句:回忆童年。
在了解了思想感情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并指导背诵。
四
古诗的学习总免不了适当的迁移,多多积累、多多感悟。
圈出诗句中秋天特有的景物读一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把诗人、题目和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古诗,总是需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最后,我们要书写生字。
景语中含有哲理——六上《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叙事
境为心印,景语情语——六上《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叙事
彭老师教学叙事介绍: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上册课件的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