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各种理念、模式、方法层出不穷,在繁荣了学前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盲从”与“极端”。
这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两大“祸害”,如果不加以警惕和剔除,将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贻害无穷。
学前教育的很多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特别喜欢“跟风”,而且“跟风”的时候基本不动脑子,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而且往往只学个“皮毛”,却自以为得到了“真传”,然后拿着这个“半吊子”的东西到处去“传授经验”,误人子弟。
近几年,“安吉游戏”在全国学前教育界可谓“火得一塌糊涂”,到处都可见“安吉游戏”的影子,但很多老师只是看到了“安吉游戏”中孩子们自由自主的游戏状态,却没有看到“安吉游戏”背后教师的辛苦付出以及安吉幼教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探索。于是,“安吉游戏”变成了“放羊式”游戏,老师大撒把,只要孩子安全,随便怎么玩都行,老师则躲在一边玩手机或者闲聊。这样的“安吉游戏”不是真正的“安吉游戏”,只是披了“安吉游戏”外衣的“假游戏”。
同样的道理,当前学前教育界“劳动教育”正“热”,于是很多幼儿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跟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划出一块“菜地”再说,然后带着孩子种菜、浇水、施肥、收菜……至于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老师则很少思考,反正“大家都在这么做”,肯定没错,至于效果嘛,那只有天知道了。学前教育的很多所谓“新理念”“新模式”,就是这样被一些老师“玩坏”的。看到一个新的东西,不去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理念、价值以及与自己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只是盲目地照搬照抄,最终只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罢了。除了“盲从”,“极端”也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祸害”。很多老师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看问题容易走极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导致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荒诞”的现象。还是以“安吉游戏”为例。一些老师看到了“安吉游戏”中孩子的自由自主,于是便彻底“放飞”孩子,对孩子在游戏中的任何行为都不闻不问,即使孩子出现了一些危险行为或者不当行为,也视而不见,生怕自己一介入,就破坏了孩子的“自由自主”。这样的老师显然是走入了“极端”,他们只看到了“安吉游戏”中孩子的“自由”,却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其实,“安吉游戏”虽然强调孩子的自由自主,但教师的“引导”同样重要。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记录、分析、支持,都是孩子游戏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师的“引导”,孩子的游戏可能只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和模仿上,难以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再来看“劳动教育”。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强调劳动的“苦”和“累”,希望通过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幼儿园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或者让孩子做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体力劳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显然也是走入了“极端”。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吃苦”,而是通过劳动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从而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谛。同样的道理,“自主游戏”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在观察、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地强调孩子的“自主”,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那么“自主游戏”也会变成“无序游戏”,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面对“盲从”与“极端”这两大学前教育的“祸害”,我们需秉持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追求教育的平衡与适度,方能触及教育的核心价值。提升专业素养是抵御“盲从”的第一道防线。教师应持续学习,紧跟学前教育前沿,深入理解各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的本质,而非仅仅追逐表面的热闹。面对新兴理念,需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教育理念、科学依据及与本土实践的融合度,确保选择最适合孩子发展的路径。在教育实践中,独立判断至关重要。教师应成为观察者、分析者与调整者,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反馈与教育成效,勇于质疑并调整不适宜的做法。每一次实践都是对理念的检验,通过反思,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何种教育方式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避免盲目跟风或走向极端。学前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需平衡认知、情感、社会性与身体发展等多个方面。在劳动教育与自主游戏的实践中,既要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也不忘激发孩子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既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这种平衡与适度的把握,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所在。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分享经验,探讨难题,通过集体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同时,保持开放心态,乐于倾听不同声音,勇于接受建设性批评,这不仅能促进个人成长,也是避免“盲从”与“极端”的有效方式。最终,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学前教育的初心——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应始终如一。这意味着我们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其个体差异,关注其真实需求,而非盲目追求流行或极端的教育模式。坚守这份初心,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不迷失方向的灯塔。综上所述,避免“盲从”与“极端”,需要我们在专业成长、实践反思、寻求平衡、开放交流及坚守初心上共同努力。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成为教育的智者,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味排斥,而是在深入理解与审慎判断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一个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成为有思想、有判断力的幼教人,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作者:孙敏(《学前微主编》创始人),部分内容由AI根据自有观点辅助生成。《学前微主编》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学前微主编》是中国学前教育最有文化属性的行业媒体平台。以“讲述幼教人自己的故事”为内容宗旨,以与“100000+园长共成长”为发展目标,以“在行走中发现中国幼教”为传播属性,以“为中国幼教贡献中国智慧”为教育愿景。《学前微主编》立足河南,影响全国,目前已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即以公众号为核心,“两翼”即线上直播与线下研学。目前下设:《主编探园》《幼教人物志》《托幼连连看》《新学前公益课》《文化的力量》《节气讲堂》《幼教研学团》《人文教育之旅》《微主编训练营》等栏目或项目。截至2024年9月底,已有公众号粉丝100000+,视频号粉丝30000+,覆盖园所5000+,日阅读量5000+,驻园编辑部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