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海报
最初看到这部电影,是在很早之前某本讲述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杂志上,海报是一个小小孩低头蹙眉穿着皇服,他的头颅很大,总让我怀疑头皮里和赵薇演《少林足球》一样,塞上了别的东西,当然在看到电影之后才发觉海报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因为摄影师角度的问题。
但每一张海报都如出一辙的用了黄昏一样的底色,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认得感受总是那么相像,也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才会忘记人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一段历史,人说的太多,所以长时间抵制自己不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不相信谁能真正的诉说历史,人连自己的故事都不能真正可靠的叙述。
那么,对于这样一部个人与故土的历史,谁又能够道明真相,坦诚相告?说故事的人说出的故事很多时候是带了自己内心希望听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有作者无意识的侧重,尽管许多人都在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告诉观众,自己是多么的可以信任。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西方导演讲述的电影,我至今仍不能相信它的全部,而这样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每次打开豆瓣页面都是许多的外文名字镶嵌汉字,内心总会略略的苦涩,西方人喜欢中国故事,但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西方的中国视角,当然不乏有努力为之的,但结果往往很失败,到头来不仅仅是西方人不买你的帐,连中国人都是骂声一片。
电影中,很多次都明显得让我怀疑是导演在努力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两次挡住溥仪奔向外面的门,尽管一次是紫禁城,一次是东北,但这个男人的表情,始终是最初的样子,两次看到这一点,我总会不自觉得想,就算溥仪跑出去了又如何?他只是需要发泄,发泄孤独的囚禁,发泄被耍弄的自尊,作为“皇帝”的自尊。
还有,奔跑,无尽的奔跑,幼年时的奔跑,少年时的奔跑,阿嬷被带走时的奔跑,紫禁城偌大的庭院在我看来都不及阿嬷被轿子抬走的那条红墙矗立的逼仄长路,而那条路也正像是宫里的人用数年培养起这个男人高墙一样的尊严,只是,它们在若干年后,竟就如同带走阿嬷的巷子,被活生生的剥离。
也许,溥仪并不像电影中诉说的那样有孤独的童年和少年,他只是落寞,因为至亲的人都在离开他,而他只能在冠冕的理由中,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孤绝在与庞大的现实对抗,他用西方的一切来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宫廷,却在一次打球比赛中被请出生活数年的皇宫,高墙之下,他的心境更是一种落寞。
就像那个千年以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青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子,中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帝,但真的不让他做皇帝了,他又去腻腻歪歪的感怀,我怎么就成了阶下囚了呢?
但后人却也真的就给他赋予了多少美妙的闲愁,正如人们不会对康熙存在幻想,而会对顺治百般猜度,人们对于无能的帝王往往有着深切的怜悯,甚至在想象中给他们嵇康罗成一样的相貌,给他们玉树临风的气度,给他们李白一样的浪漫,但溥仪却没了这样的机会,不仅仅因为他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一个傀儡,更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通讯事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辈年代所能想象的高度,他的后半生被许多人所知,成为共和国改造人性的良好范本,人们对于他,只剩下了最早之前往事的窥探。
我从不觉得溥仪是个悲剧,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却终于在丢失了所谓皇帝的尊严之后跨越了藩篱,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这是一种怎样现实的无为思想,当然电影中少年溥仪对庄士敦讲述老子的一番话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婉容和我们的主人公溥仪,而是卢燕版的慈禧,那是一副真正的末日,但就算是末日,还是有人给她进长寿汤,她用一个帝国的长寿换来了自己的长寿,在电影中以介绍宫廷的典型音调留下了册封的口谕,那像岁月的眼睛一样的硕大夜明珠,更像是一颗挂在历史天空中沉默的星辰。
每一个朝代都要出现这样一个人,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彼此没有约定,陌生轮回,我很喜欢她的声音,在听到卢燕幽幽的对3岁的溥仪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然相信,这是那个老掉的女人。
唯一看不懂的是那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他送给了溥仪自行车,但这件西方的事物并未让他摆脱掉自己的命运,他执意给溥仪配的眼镜也未能真正让自己学生看得清楚。电影中,有那么许多的时刻,溥仪很有正义感,或者说正义感天天有,但真正要去创立,却是那么的难,所以,他渐渐成为男人需要事业,却走上了与之相悖的一条让人喟叹不已的道路。
而他身边始终梦想追求幸福的女人,却最终没有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相较而言,影片中没有出现的李淑贤反而是最幸福的一个,而其实她得到的已经不是溥仪,而是一个花匠,有着一颗安稳的心,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所以,在网上看到她的书,还是轻轻的笑了一下。
而就在刚刚我突然又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导演贝托鲁奇就是那个拍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男人,突然怔了一下,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庄士敦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带着一种拯救的使命,他在电影中说:
“是的,殿下。许多人被斩首,这使得他们停止了思考。 ”
西方人想要做一个思考的角色,他们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习惯的去当伟人,当世界警察,而实际上,最不冷静的,反而是他们,他们热血沸腾的证明、论证,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寻求共鸣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是需要赞同,赞同,再赞同。而多年前,他们以一种飞扬跋扈的姿态夺得这个国家的市场和财富,多年以后,却以一种试图拯救的姿态来做一个绅士,但他们无论是虚伪也好,真诚也好,这部向外国友人致敬的电影还是不能为他们买单,尽管,从电影的角度,它还是质量上乘。
但在看到少年溥仪表达对俄国的愤怒时,我突然想到,他是否想到对这个英国人诉说愤怒。
而影片中两次出现的俄国,都是一种极其反对的姿态,我想到那时冷战尚未结束,这一切对于俄国的污点不能不说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其的一种轻浅的反感。
但无论如何,在紫禁城沉默的皇位前,在这个男人始终逃不过的命运的大门前,在那声凄怆的音乐徐徐道来中,我还是会沉沉的放下心来沉浸,因为,在黄昏停止的那一刹那,我会相信,一切曾经来过。
追寻的人,会找到回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