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

2024-11-01 08:16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769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全部10篇评论文章

01   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对“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等作出了深刻阐述。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正是因为把准了正确方向、掌握了科学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等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才能推动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不能搞选择性执法,更不能搞法外开恩。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更加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而且要立得稳、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欲速则不达,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劲头,也要保持历史耐心,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改革越深入,对开放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面向未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定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全会《决定》作出的改革部署主要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需要制定周密可行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要防止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现象,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一竿子插到底,务求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定能不断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02   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人民时评)

龙国贻
  从莫高千窟列鸣沙,到黄浦江畔时代潮,前不久,一场穿梭千年、跨越山海的体育文化之旅——“跃动千年  敦煌印记”敦煌壁画中的体育文化主题展,在上海体育博物馆开展。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壁画,生动展现敦煌文化中弓射、马术、武艺、球类等20余项传统体育游艺活动的景象。文物与体育的联动,也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一些热门博物馆也存在一票难求的现象。一边是旺盛的文化需求,一边又是博物馆容量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从实践来看,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有的则开设夜场、推出夜游活动,还有的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承载量。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破解供需矛盾,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不过,一座博物馆,就其本身而言,容量是有上限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走出”博物馆,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有助于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这既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增添着博物馆的创新活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一度无缘与公众见面。博物馆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将考古现场做成虚拟展厅。通过官网的“线上展览”,观众不仅能“身临其境”观赏壁画,还能体验繁复而精密的修复工作。这启示我们,用好数字化技术,创新形式,推出更多线上展览、云课堂、观展互动等,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博物馆的展厅更好延伸进大众生活。
  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所需。实际上,历史文化的滋养,不仅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博物馆里的藏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遇,不仅有利于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博物馆以三星堆文物为原型的三星堆盲盒……一个个博物馆文创产品走红,背后是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的努力。推动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才能更好擦亮文化瑰宝,让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生活。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博物馆文化能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相融合,形成新业态。比如,有的博物馆将市集、演艺、非遗展示、主题邮局等新元素、新玩法融入运营,更好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有的开展精品课程进校园活动,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有的城市开展“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展览活动,以丰富形式展示文物瑰宝……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发展至今,其职能不仅仅是“历史的储藏室”,更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做文章,既能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悟文脉流淌,也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对于观众而言,逛博物馆早已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到此一游”,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走心”对话。这也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合理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文化的灯火就能被点得更亮,博物馆就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滋养。

03   光明的前景 火热的生活(评论员观察)

李洪兴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东山县澳角村考察时指出:“这次来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澳角村以前有“三不起”: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澳角村发展大型钢质渔船和水产养殖业,实现了“四看”:看海面,满港新船;看地面,满村新房;看山面,郁郁葱葱;看人面,喜气洋洋。
  如今,立足突出的沿海优势,澳角村不断推动海洋捕捞、水产品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微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成功拓宽产业振兴之路。
  “新涨的潮水融调着月光的银浆,敷抹着岸滩的冻疮,藻贝的孢子从游荡的梦中苏醒,把生命的色彩写在礁石上……”这是澳角村一名渔民写下的诗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这座东山岛东南方小渔村的变迁。
  生活之变唤醒心灵之歌,时代给了诗歌创作新的养分。渔村新气象给予渔民新灵感、新滋养,一些人把对大海的眷念、对家乡的热爱写成诗,逐渐形成渔夫写诗的传统。美丽的生态、美好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渔夫写诗的创作沃土,而诗篇也在精神文化层面润泽着乡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跳出一地看振兴,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还要蹚出更多新路子。
  推动振兴发展,系统思维至关重要。如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追求的不是单一方面的进步,而是更为全面的发展。很多地方种油菜花、桃花、杜鹃花等,待到盛开时,以花海吸引游客。怎样避免同质化?有地方借鲜花“搭台”、让文化“唱戏”,开办摄影大赛、音乐节等活动,花海“颜值”变发展“产值”,文体活动助力文化振兴。找准“支点”,抓住重点、点面结合,打出“组合拳”,才能在多重目标中寻找动态平衡、释放综合效益。
  拓宽发展之路,需把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主动结合起来,增强内生动力。还是以花为例,山东菏泽围绕牡丹做文章,培养农民画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农民“农忙时拿起锄头,农闲时手执画笔”,有了更丰厚的收入。艺术是养人的。有群众感慨,学画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不断壮大的工笔牡丹画产业喜人,农民画师的精神富足更是展现出以文润心的力量。有了这样的文化吸引力、内在驱动力,产业旺、文化兴、人心聚就能实现融合互促。
  更好实现振兴发展,还应增强过程意识、前瞻意识。培育产业很难一蹴而就,谋划发展也要着眼长远。云南景迈山,借申遗成功东风,承接“绿色流量”,让茶叶变“茶业”,茶山变“金山”,申遗成功一年来,云南景迈山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3.52%,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4%。无论是布局新产业还是发展新业态,都应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以科学判断、前瞻眼光洞见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高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找准各自产业振兴的“钥匙”,打造为市场认可的“卖点”,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可探索创新的空间还很大。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幸福花”就会遍地开、“致富果”就能满枝头。

04   期待更多“逆袭”故事(暖闻热评)

唐天奕
  【人物】布云朝克特
  【故事】202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选手布云朝克特2∶0战胜俄罗斯选手卢布列夫,晋级四强,创造了中国网协男子选手在该赛事上的最好成绩。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布云朝克特,一度由于家庭变故,只能被送到乌鲁木齐的公益儿童村生活。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在接受专业网球训练后,他在有限的训练条件下,以过人的毅力写下属于自己的“逆袭”故事。
  【点评】
  半决赛最后一球落地,布云朝克特遗憾不敌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选手辛纳,但他仍然享受到了钻石球场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作为首位闯入中网男单四强的本土选手,他已经创造了历史。
  布云朝克特的成长经历令人动容。家庭变故迫使年幼的他离开亲人,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公益儿童村生活。5岁时,他被教练挑中,只身远赴浙江湖州练习网球。命运在他人生的开端设下荆棘,他却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用汗水浇灌出绚烂之花。
  “从他的眼神里面可以看到渴望跟不服输”,这是教练对布云朝克特的初印象。网球之路上,面对挫折,布云朝克特最不缺乏的就是从头再来的勇气。从最低级别的赛事打起,一点点实现突破:迎来职业生涯首个完整国际赛季、拿到个人职业生涯巡回赛首胜、站上大满贯正赛赛场、世界排名闯入前100……体育为他打通了向上奋进、改写人生的通道,他也不遗余力地诠释了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
  放眼体坛,这样的“逆袭”故事还有很多。
  来自云南临沧的网球小将王发曾因一张“背篓少年”照片走红网络,他每日挥拍7000余次,梦想着用网球为国争光;生活在四川大凉山的女孩杨思琪,从小没见过大海,却在接触冲浪项目后成为中国首位奥运冲浪选手;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留坝县,一支县中学女足帮助山村留守儿童成长为足球教练、职业球员,有人甚至入选国家队……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的有力支撑下,来自偏远地区的体育人才接连涌现,为中国体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逆风生长的故事背后,是青少年成长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向奔赴,更是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硕果。在帮助布云朝克特走上体育道路的湖州网球中心里,就有不少队员是由教练从各地的儿童村、福利院发掘的。偏远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少运动项目的群众基础也比较薄弱。让“好苗子”展现天赋、脱颖而出,既需要人文关怀,也呼唤机制创新。
  近年来,面向偏远地区青少年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健全。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冠军志愿服务团通过研发课程、体育支教等方式,构建起完备的培养链条,并研发“智慧选材”系统,对青少年进行数字建档、数据分析等,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青少年走上专业体育之路。创造条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了解更多体育项目、接触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将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更多人才力量,更多孩子将拥有以体育成就出彩人生的宽广舞台。
  以体育人,助力每一棵“好苗子”长成参天大树,激励更多有潜力的青少年奋发向上,相信在万众瞩目的大赛舞台上,一定会有更多来自“草根”的优秀选手创造佳绩、书写辉煌。

05   来论

  打开技能人才成长空间
  江西省丰城市  徐新林
  健身教练黄凤翔、傅一昕,去年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近日又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可获得购房补贴100万元。黄凤翔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培训教练员和研发健身项目是他的专长;傅一昕,此前是射击运动员,在运用营养学、运动学知识设计健身计划上颇有优势。两人此次获评,有力证明了技能人才越来越受重视。
  从健身教练、捏脚师傅,到剪发小哥、旅行社导游,不同行业的佼佼者,都有机会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尊重人才,才能引才聚才,地方发展,应有此等胸怀。时代舞台足够广,有一技之长,不怕不出头。只要踏实肯干、执着专注,学砌墙,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操控机床,也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要进一步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确保有技能、好就业,高技能、好收入。创新有空间,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就会有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柔性执法奏效暖心
  北京市朝阳区  李君强
  “叔叔、阿姨你们的头盔呢?”在民警带领下,上海浦东新区一所幼儿园的学生,近期在学校门口对骑电动车没有佩戴安全头盔的人进行别开生面的“喊话式”劝导。面对小朋友奶声奶气的提醒,不少人当场脸红,自觉纠正违规行为。相比一些生硬的执法方式,柔性劝导的效果更胜一筹。参与宣教的孩子也能借此巩固安全意识,带动家庭成员增强规则意识、注重出行安全。
  由此可见,交通管理,既得把握执法尺度,也要善于传递法治温度。浙江嵊州在非严管路段推行“先提醒,后处罚”管理模式,让群众对交通规则更易接受、认可。在广西南宁,违规经营的司机穿上反光背心,与执法人员一起站岗执勤,体验式提升守法意识。这些柔性执法创新实践,都取得不错成效。
  交通执法,处罚不是目的,教育和规范才是根本。坚持宽严相济,法理情相统一,以更温和的姿态彰显法治的刚性,定能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让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06   持续提升综保区“含金量”(人民时评)

罗珊珊

  主板安装、连接数据线、调试接口……走进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制造基地,一条条产线有序运行,平均12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达丰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西永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公司年生产笔记本电脑超3500万台。”
  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享有保税、退税、免税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载体,综保区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监管流程简化,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综保区不断扩容提质,为我国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先试。
  以改革创新带动要素聚集,有利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比如,笔记本电脑产业涉及众多零部件、最终产品的进出境,拥有加工和物流便利优势的综保区无疑是个好去处。但同时,海关对综保区实行封闭管理,如何既便利企业又有效监管?
  企业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加强制度创新,才能为企业赋能。回应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时效性要求高、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重庆海关首创“四自一简”的监管制度,实现西永综保区内的企业自主备案、自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缴税款,最大限度简化监管流程。从引进英业达、广达等知名企业到吸纳配套企业聚集,西永综保区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带动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重庆制造。
  探索“保税+”新业态发展,方能培育竞争新优势。在今年9月举办的服贸会上,两则关于综保区的消息引发关注: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北京亦庄综保区获批设立。
  与传统聚焦于物流、仓储、加工制造的综保区不同,这两个综保区的定位着重在研发与先进制造。从加工制造到先进制造再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从“两头在外”转向“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顺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综保区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保税+创新链”“保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生态。比如中关村综保区,充分发挥中关村科研优势和综保区保税、免证等政策优势,为研发企业降本增效。找准定位,“软硬兼施”助企“轻装远行”,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综保区的能量,不仅在于政策赋能,更在于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激励和支持企业不断迭代升级。如今,160多个综保区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正因地制宜发挥政策优势,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改革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及高精尖产业,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同时也应看到,部分综保区产业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配套不够完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面向未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持续提升综保区“含金量”,更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07   技术进步提升就业质量(快评)

吕 莉


  得益于数智化生产线,每150秒就有一辆摩托车下线;因设备磨损,扭力值发生变化,导致生产线停滞,工业互联网运维员20秒使其重新运转;两名工业互联网运维员带来的效能提升,一年能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约868万元……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我国已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不仅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还催生了新职业新岗位。
  新需求呼唤高技能人才。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高技能劳动力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传统产业工人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关注新趋势,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市场需求,从而实现从低技能工种到高技能岗位的跃迁。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应形成合力,帮助产业工人增加技能储备,提升就业竞争力。多省份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多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对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补贴;制造业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与产业实际需求同频共振,才能更紧密对接产业链。
  新需求拓展就业新空间。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很大,会带来就业质量的明显提升。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

08   以海兴村 以海强村(编后)

王 浩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从海边渔村,到繁忙渔港,广大渔民“躬耕”万顷碧波,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蓝色引擎”动力澎湃。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64%,渔民收入保持增长,渔业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出积极贡献。
  海洋渔业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当前海洋渔业发展迎来机遇期。看供给,现代化养殖设施和装备不断推广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逐渐成熟,种业创新攻关取得突破,产业基础更加稳固,为推动海洋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优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看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丰富“中国饭碗”,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水产品消费需求,海洋渔业大有可为。因此要牢牢抓住机遇,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促进供需有效衔接,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兴农强村富民注入强劲动力。
  深耕蓝海,关键要保持定力,精准施策。当前渔业产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突出、传统养殖空间日益受限、产业链条较短等挑战。相关地区应加快补齐短板,迎难而上,优化调整养殖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打造先进要素集聚的海产品生产优势区,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海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电商直播、休闲渔业等多元新业态,发展鲜活、冷冻、干制等产品生产,拓展多元功能,挖掘增值潜力,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
  大海是渔民的家园,更是他们增收致富的主阵地。发展海洋渔业,要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多为养殖大户、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排忧解难,促进现代渔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强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广订单养殖、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推进小规模养殖户生产现代化。
  海依然是那片海,“海”的文章却更加精彩。耕耘大海,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征程上,渔村一定更美丽,渔业一定更兴旺,渔民一定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09   交流互鉴 携手共进(大使随笔)

华 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主席对古巴进行国事访问10周年,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古巴共产党开启理论研讨10周年。在此背景下,中古两党近日在哈瓦那举办第六届理论研讨会,双方围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主题,就落实好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推动构建中古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深入交换看法,为两国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中国和古巴分别位于东、西半球,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理想信念将两党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双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借鉴,携手推进各自国家实现发展振兴和现代化。习近平主席2014年对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后,两党开启理论研讨会机制。双方就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入交流,有力推动了各自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理论研讨会机制成为两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古两党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倡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自具体实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从不输出模式,也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模式。中古两党相互信任,深入交流借鉴各自成功经验。中方一贯反对美国对古巴封锁制裁,将继续支持古方维护主权和尊严。
  中国共产党和古巴共产党是各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是两党理论研讨的重要课题,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自我革命、提升执政能力是两党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古两党治国理政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古巴持续推进经济社会模式更新,改革和创新成为两党历届理论研讨会的关键词。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古共八届八中全会胜利召开,为两国各自社会主义事业擘画了发展蓝图。两党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交流互鉴,推动各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古两党对国际重大问题秉持相同或相似观点,都倡导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世界和平。通过理论研讨,两党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协调立场、共同发声,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古巴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与中国同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方愿同古方一道,共同落实好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不断深化传统友谊,拓展友好合作,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配合,携手共建中古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中国驻古巴大使)

10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国际论坛)

哈内斯·费尔纳

  我对中国最早的印象来自年幼时祖父在家里分享的故事。他经常讲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尤其赞赏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在求学过程中,我与中国的联系进一步加深。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了解到中华文化素有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我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和文化交流中心。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发展了自身,也影响了世界。
  在从事学术工作的同时,我热衷于参加奥中对话交流活动。每次访问中国,我都会被中国悠久的历史、生机勃勃的文化、充满活力的发展所震撼,都会感叹中国取得的进步和中国人民面对挑战时的坚韧精神。无论在中国哪个地方旅行,当地人热情、好客、开放的心态都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就像我的家,一个遥远却让我感到熟悉的国度,一个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的第二故乡。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都有一种归属感。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史上最伟大的进步故事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转变为经济繁荣、工业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增添了希望。中国人民充满活力,自豪、乐观地建设国家,为中国取得更大成就提供了动力。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应加强交流互鉴。中国积极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国乐于向其他国家学习,既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也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中国走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前列,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促进共同进步。
  3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中写道:“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欧洲同中国加强交流合作,一定能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奥地利中国与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