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原名李昭彩,又名李钟焕,祖籍晋江县池店村,明代慈善家李五的第十四世孙,1919年1月2日在香港出生。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其父李孙修早年从晋江池店赴台湾经商,娶台北女子郑慧珍为妻,婚后不久定居香港。李焕之曾自称为“闽、台、港三结合的产物”。李焕之的主要作品有《东方红》、《生产忙》、《社会主义好》、《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族合唱曲;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等。为《国歌》创作编写了和声配器的管弦乐总谱,以及钢琴伴奏曲,并被确定为发放到全世界的正式版本。为第二届、第四届全运会的大型团体操配乐,写作主题歌合唱曲《新长征颂》、《红旗颂》。每逢新春佳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更是演奏和播放量最大的一首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
1930年,李焕之的父亲在港去世,他随母亲移居厦门,在厦门读小学和厦门双十中学,从小接触广东、福建的民间音乐,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铜管乐队。1934年,李焕之在泉州培元中学读高中。李焕之的音乐创作,从他在泉州培元时代为郭沫若《牧羊哀歌》、蒋光慈《黄花曲》谱曲等,到2000年去世前完成《第二交响曲——土地》的第一乐章《路》,自16岁起至81岁离世从未停止过音乐工作。
1936年,李焕之就读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学习和声乐。
(上海音专学生时期的李焕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李焕之开始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从厦门到香港,他与蒲风等诗人和广州的“中国诗坛”合作,创作抗日歌曲《厦门自唱》、《保卫祖国》、《抗战救亡曲》等。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抗战青年社”,经常到港岛和九龙的一些工厂、学校教唱抗战歌曲,投入抗战文艺活动。
1938年7月,李焕之经与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音乐系主任吕冀取得联系后,与“抗战青年社”同仁王文庶离开香港经广州北上,并随身携带了一首混声四部合唱《保卫祖国》奔赴延安鲁艺,投身于革命音乐事业。李焕之在鲁艺音乐系学习3个月结业。10月,在鲁迅逝世两周年之际,他创作了《鲁迅纪念歌》和《《十月革命赞》》。是年11月,李焕之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鲁艺高级班学习,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与指挥。
李焕之在指挥合唱、理论著述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1942年,李焕之在延安与同为闽南作曲家李群(厦门人,著名儿童作曲家)结为夫妻。李群与李焕之一道,共同创作了《大生产》、《在祖国和平土地上》、《光未然词》、《放风筝》、《茉莉花》、《慰劳红军》、《歌唱毛泽东》、《祖国之恋》等歌曲。
1945年,李焕之从延安来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李焕之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艺术团指导。
1954年起,李焕之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
1957年,李焕之带领并执棒指挥的北京青年民歌合唱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合唱比赛,荣获金质奖章。
1958年,李焕之参加首都文化界慰问团到厦门前线慰问,创作了《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李焕之作曲的合唱《社会主义好》在全国广为传唱。
1960年,李焕之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1981年,李焕之作为中国作曲家的首席代表,赴香港出席“亚洲作曲家大会与音乐节”。他根据古琴曲《离骚》为素材,创作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在开幕式首演,受到亚洲各国音乐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1983年6月,李焕之与我国音乐界知名人士来泉州、厦门采集有关祖国统一的音乐题材。在泉期间,时任晋江县委书记的父亲接待了他,并邀请其抽空回祖籍地晋江池店看看。
1985年,李焕之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直至1999年卸任。
1985年2月6日,在首都民族文化宫举行李焕之和夫人李群的作品音乐会中,李焕之和李群伉俪向观众献上20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和乐曲。66岁的李焕之还亲自登台指挥,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李焕之晚年指挥合唱照)
1987年,李焕之应香港中央乐团之约,创作了箜篌、大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协奏《箜篌引》,并在香港中乐团首演,轰动香江。
1987年,中国音协成立了《当代中国》丛书音乐卷编辑部,李焕之担任主编。全书共60余万字,一些高难度、问题复杂的章节,他反复修改,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表述和改动甚为精妙。
1989年,李焕之夫妇应厦门与北京音乐界邀请,为《白鹭女神之歌》和儿童歌曲《快乐的小白鹭》谱曲。
1997年,李焕之为香港诗人王一桃的歌词《香港回归曲》谱曲。
1999年,身患晚期癌症并双目失聪的李焕之,坚持用最后的生命和心血完成了单乐章民族管弦乐《大地之诗》。
2000年3月19日23时,李焕之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1岁。
2005年,厦门音乐广场竖起一座李维杞制作的李焕之雕像,以“乐思如潮,心静如水”为主题,塑造了李焕之双腿交叉斜倚坐在礁石上,微笑疑望远方,感受着“天风海涛”的旋律。
由于工作繁忙,李焕之生前未能回归故里。但对于祖籍地池店村,他有着不解的情结。他以家乡的字辈认祖,直至病重还时常写信给池店的乡亲。1988年,池店宗亲重修宗祠,李焕之为宗祠题写“凤池李氏家庙”匾额及楹联。1997年,李焕之在病中坚持为《池店中心小学校歌》作曲,而李焕之的夫人李群同年也为池店中心幼儿园创作了《池店中心幼儿园之歌》。
李焕之在弥留之际一再交代三个儿子,一定要早日到祖籍地池店村寻根拜祖,以弥补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李焕之的儿子李大康、李小康、李毅康夫妇带领孙儿,回到晋江池店村寻根拜祖,为其父还愿。
李焕之祖籍地的乡亲为了缅怀这位音乐大师,建立了“李焕之纪念馆”。纪念馆设立在池店中心小学科技楼四楼。
本文根据我的父亲郑炳山生前手稿和相关资料整理编写。
郑维明
2023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