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讨论下现在是不是增配股票资产的好时候 增配股票资产,看绝对股价其实意义不大,并且虽然股价涨了不少,但是3300点远远不是高位。 更重要的是资金面充裕情况,后续政策面的确定性,以及短期市场分化方向三个因素,我们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说。
本轮行情启动于政策转向,但是值突破很大功劳在于上交所事故没停止交易带来的被动操作,比如抢筹,中性等所有泛空头爆仓等 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假期因素 相当于 10 天的开户数累积到 1、2 天集中进场 这个一方面新增爆发力是历史级别的。 另一方面对场内交易资金的指引性超强,正反馈效果太彪悍 这种政策转向+交易事故+假期累积增量的演出效果历史上也没有过,所以短期波动难免。 二是估值层面 如果只是1中说的估值修复 那现在全 A股这个角度就阶段完事了。 之后得看业绩 不过短期肯定没业绩 而这个时点的跨期定价需要政策给 全场都在等财政政策上面在等美大选在美大选到美联储议点会议前 估计给不出跨期定价的动力 震荡就一定会出现 至于是上下震荡还是震荡回调一下 就看交易量了 量在就震荡消化 量没了就向下回调 。 统计值上的数据测算是日均 1.5万从级别的量支持模盘1个月消化上行压力 最低不能小于 1.2万,如果破了短期就谨慎点 毕竟上述的天时地利人和换个角度也都是短期的杠杆 一旦倒下也可能有流动性问题特征出现。
政策层面其实也有一点不确定,即这波是转向还是兜底风险的力度更强了 在这轮强力政策之前也一直有刺激政策出 ,但都有点浅尝辄止。 试错是一个原因,最主要还是基于风险角度做怼冲操作的节奏,国内有经济压力,全球不确定性更大。特别是进入了新一轮美国全力搞全球老二的周期里,还是很凶险的,金叔经历过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的股市,实在是不想再回到那个时候。 从过往历史上看 远了有大萧条时候的美国,近了有失去 30 年的日本。都要经历一轮资产的大幅下行波动 所以国内政策有空间和工具,但是不是都往国内压力方面怼,就需要衡量了。 之前2年基本上就这个节奏 经济有压力喊一下推一把 只要不是死的太惨就先忍一波 但负反馈一旦形成 国内风险会快速加大 而且国内外风险也不是单一存在的 所以在一个时点会出现对冲风险的手段看起来是转向的强度 ,这些东西最后还是会落实到财政刺激的力度和方式上 力度不够 太过于传统 就都还是兜底 这个视角下是决定市场是不是会有一个阶段正向跨期定价的关键。 结合最近彭博的小道消息来看,中国不会增加2024年预算,有可能财政刺激力度并不会很大。所以后面对政策还是要观望的。
最后一个小问题,就是加仓,加什么,在之前节前的讨论里,金叔的小圈子里,统一的意见是加破净和红利,但是这部分很多已经获利了解,因为逻辑走完了,了解很正常,要做到知行合一。 市场短期分化其实主要是各属性资金视角不同,投资逻辑差异造成的。 作为资产配置的钱,最好跟着外资资金和配置型资金走,不要跟着交易性资金走。 外资或者基本面视角下,M2刚有点转向,但 GDP PPI都在下行 ,肯定不是增配权益类资产的时候 。周期逻辑需要 GDP 企业利润好转 前指标都在看财政力度,谨慎的就是等它出来我评估能支撑 GDP 转向 就支持增配股票 特别是对明年的预期,积极的就是都说了完成全年 5%的目标 那4季度 GDP 就转向了 指标上支持增配股票了 这就是3中讨论的问题 需要评估是否有延续性了。 但交易型资金看阈值破了,市场钱多的是,谁能最快赚钱就搞谁。都是筹码属性别的不重要最有确定性的是规则变化下的高股息资产但最近表现相对淡定,交易型资金最近明显在涌入科技股,量化在批量扫货,从盘面是可以看得出的。
一方面配置型资金流入有限,另一方面慢牛,控制杠杆的指引下。猜测它们应该有所收敛。要不然公布第一批互换名单时保险不参与这个不科学一。
关注金叔,带你链接100个专业的金融人。
最后欢迎加金叔微信,我们一起讨论学习资产配置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