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脏移植历经多年的探索发展,其技术及预后已得到显著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降低,但缺血性胆道病变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5 年制订并发表《中国大陆地区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现结合现阶段情况及文献报道进行更新并形成指南。本指南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制、诊断、高危因素的预防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以降低再移植率和病死率,提高肝移植受者的整体生存质量。
推荐意见1:随着DCD等边缘供肝的使用, ITBL依然是威胁移植肝和受者长期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防治ITBL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推荐强度A,证据级别1c)。
(一)供者因素
多变量分析证实DCD供肝是ITB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5-17],同时胆管上皮对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敏感,ITBL的发生率与冷缺血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充分证明[18],这也成为制约DCD供肝使用的重要因素。但面临供肝短缺的现状,将所有DCD供肝废弃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需要对DCD供肝进行严格筛选,才能尽量减少ITBL的发生。
ITBL不似其他胆道并发症,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必须个体化,目前ITBL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编 辑:曾宇虹
初 审:张俊峰
复 审:李 华
终 审:杨 扬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