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今日读书思考——关于人的行为思考。
一、什么是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也有人将人的行为定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二、人的行为有哪些类型?
简单来说,人的行为有外在行为和内在行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等几种类型。
(一)外在行为和内在行为
外在行为主要是可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走路、说话、唱歌等;
内在行为主要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如思维、意识、情感、动机等;
内在行为一般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透过外在行为可以推断人的内在行为。
以学习为例:如果一个学生内在行为意识到学习对自身发展很重要,则外在行为表现为努力勤奋学习(如早起、专注等);如果一个学生外在行为是很努力的在学习,则可以推断这个学生内在行为意识到学习对其自身发展很重要。
一般情况下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具有统一性。但行为具有复杂性、可变性,有时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也会出现不统一的情况,如:一个人认为诚信很重要,但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不诚信的事情来。
(二)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
主动行为是人们出于自身需要而主动作为的行为;被动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而被动做出反应的行为。无论主动行,为还是被动行为,都是外在行为。
还以学习为例: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习对自身未来发展很重要,则会对学习很渴望,从而表现为主动努力学习的外在行为,主动行为具有可持续性、专注性;如果一个学生是因为害怕受到老师的惩戒而不得不去学习,或者简单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去学习,一旦这种刺激减少,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是被动学习的外在行为,被动行为具有短暂性、不确定性。
二、行为类型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1、内在行为(意识、思维等)影响人的外在行为。
可以建立“认知+行为”的模型,通过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实现“思想引领行动”的教育结果。
2、外在行为影响人的内在行为。
可以建立“行动+认知”的模型,通过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实践力,实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结果,在行动当中提高学生对学习认知和理解。
3、主动行为与内在行为的关系。
主动行为是学生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行为。其实,自身发展需要就是一种认知,一个人如果认识到某种行为对自身发展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就会主动积极作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驱力”。老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认知方面多下功夫,唤醒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主动行为。
4、被动行为与外界刺激的关系。
被动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后而被动做出的反应行为,相比较于主动行为,被动行为不如主动行为积极,但如果老师经常采取良好的、恰当的、积极的刺激,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在被动的行动中产生积极的认知。
总结:老师能做的工作:
一是通过积极的认知,唤醒学生;
二是通过恰当的措施,点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