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更高效”是老师们长期思考的问题。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生“学”、学业质量“评估”实现高度一致化。
我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二是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要求,三是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化。
以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生学、考试考的依据。与本课有关的课程标准表述是:“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学生学习任务主要有5项,与第6课有关的学习内容主要是“隋唐繁荣”“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其中区域开发内容比较隐蔽,需要老师挖掘。如下表:
二、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的做法把与本节课有关的核心素养内容逐一明确。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我一般先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下思考历史,以期对历史做出相对准确的理解。
时间观念素养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隋唐到五代十国的起止时间,明确总体时长。同时,将本节课重要的时间节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表
空间观念素养的做法是向学生展示重要时间节点的地图,明确空间发展演变。一是隋朝在612年时期的地图,二是唐朝在669年时期的地图,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教师引导学生将三幅地图进行对比,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演变的空间特征。如下表
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的人文价值追求,我一般在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时间和空间后,会向学生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在对人物和其事迹的介绍中,让学生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如下表:
历史解释是人们理性分析和客观平判历史事物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是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能力的体现。老师引导学生既能描述历史事物,更能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我的做法一般是,在本节课中找出重要的史事,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过程、特点、表现等)、评价等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历史解释。如下表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要形成正确的、客观的历史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我一般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如下表中“关键史料”一栏中的史料都来自于教材。教师引领学生充分解读这些史料,分析史料与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理解史事,历史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如下表
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理论基础,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我一般是选择部分历史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寻找历史背后的发展规律。如唐朝的历史发展过程“前期繁荣、后期转衰”,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是什么?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分析示例如下表
三、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化
在有限的课堂内,学什么对学生很重要(学习问题),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很重要(教学问题),选择怎样的方式评估学生学习很重要(评估问题),如何确保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业评估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很重要(一致性问题)。我的做法如下表
附录:学业评估——近几年山东等级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