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图文来源于湘雅三医院,欢迎投稿。
编辑:缪伊雯/ 主编:张大川、蒋羽鸽/ 学术顾问:寇兴然
湘雅三医院王晓艳、陈杰揭示膳食总抗氧化力-基因交互在炎症性肠病精准预防中的作用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王晓艳教授、陈杰特聘副教授团队在消化病学中科院一区期刊《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发表原创性论著“饮食总抗氧化力对IB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合遗传易感性和基因多态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ietary antioxidant capacity,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polymorphism,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isk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首次揭示了饮食总抗氧化力水平对炎症性肠病 (IBD) 发病的保护作用,并通过饮食-基因交互阐明了抗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于实现饮食精准防治IBD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医师、特聘副教授陈杰为论文第一作者,消化内科王晓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为论文第一单位。
● (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文献页面)
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过度的氧化应激与IBD的发病相关。团队之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抗氧化营养素如槲皮素、维生素D的水平与IBD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饮食抗氧化力是衡量饮食摄入的各类抗氧化物总体抗氧化能力的指标。团队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18万人中进行了长达11.4年的随访,观察到较高水平的饮食抗氧化力与IBD发病风险降低相关,且存在饮食-基因的交互作用。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对于IBD高遗传易感性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2 (SOD2)基因突变的人群,高水平饮食抗氧化力对IBD发病的保护作用更显著。
研究指出,坚持高水平抗氧化力的饮食 (如富含紫甘蓝、菠菜、浆果类食物的饮食模式) 有望降低IBD的发病风险,且针对高遗传易感性和SOD2基因突变的人群的指导作用更明确。研究结论为IBD的精准营养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出防治IBD需从单个抗氧化剂的补充过渡到基于总抗氧化力的饮食管理,同时根据遗传易感性和不同基因型,考虑个体内部的氧化-还原平衡,制定个体化的IBD精准饮食防治策略。
据悉,王晓艳教授、陈杰特聘副教授团队长期聚焦新型环境污染物、饮食营养在IBD中的作用极其相关机制,致力于IBD风险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控策略研究的系统性研究,近3年发表IF>10分文章15篇。团队近10年建立了湖南地区IBD人群专病队列,建成了中南大学炎症性肠病大数据库和生物标本库,发现了重金属及藻类等环境污染物、饮食及加工食品、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与IBD的发生发展有关,揭示肠道微生态调控代谢产物调控免疫参与IBD炎症调控及耐药的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IBD诊治防控新模式。此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在Nat Commun、Diabetes Care、EClinicalMedicine、Autophagy 、Int J Surg、J Hazard Mater、Am J Gastroenterol、EBioMedicine、Environ Health Perspec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王晓艳教授是湖南省消化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委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资助,参与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IBD-MDT (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疗) 等13部全国指南的制订。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湖南省消化病学专委会主委单位、首批全国炎症性肠病区域诊疗中心、“非可控炎症与肿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单位。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4.09.033
【食品加】汇聚了10W+行业精英,建立了50多个食品领域教师专家群、科研群(食品营养与健康科研群、食品安全与检测科研群、食品加工与贮藏科研群、食品风味与感官科研群、食品胶体与递送科研群、食品生物技术科研群、人工智能与食品科学科研群,还有更多细分领域交流群陆续建立中ing)、海外食品人才群、企业研发群、求职就业群。欢迎小伙们加入,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推送文章仅为学术交流使用,‘原创’为原创编译之标记,不表示本平台对文本主张版权。作者团队或单位如需使用编译文本,可联系小助开放白名单。凡是注明“转载”的稿件,均已注明直接来源,如需使用,请联系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原文页面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