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精神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维护。然而,普遍存在的精神卫生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或误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或行为障碍,其中大部分人并未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治疗。
本次宣传活动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元化渠道普及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精神心理问题产生的
原因有哪些
一、心理因素
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对压力和挑战时难以自我调节,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个性特征:个体的性格、认知方式、情绪反应模式等个性特征也会影响精神健康。例如,过度敏感、内向、焦虑等个性特征可能增加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二、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史中有精神疾病的人,其患病风险会相对较高。这涉及到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
三、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社会支持、孤立无援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社会压力: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如果过大,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重大生活事件: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也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如何缓解精神心理问题
缓解精神心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形成正常的人格。药物治疗:如果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到需要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
二、自我调节与应对,保持规律的生活状态:与家人沟通,或者看轻松的电影、外出散步等,转移注意力,以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维持身心健康。合理膳食与运动: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可以选择打球、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
三、改善家庭环境,增强社会支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等不利因素,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增加社会支持感。
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携手共建共治共享良好的精神卫生环境,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营造一个同心健心安心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心理健康的福祉。
来源:江北新区公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