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重泰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永登的史前文明是黄河上游一颗闪耀的星。
浩门雪浪的大通河谷、丽水清波的庄浪河川,史前时期,黄土层厚,气候湿润,水草丰美,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人类在这里孕育、繁衍,文明在这里发祥、肇启,文化在这里创造、交融。
(省博物馆,蒋家坪出土彩陶瓮)
两河谷地,文明起源
早期人类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和安全的居所不断地迁徙,在积累足够的食物生产和房屋建造能力后,才能够长时间定居一处,定居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得益于庄浪河、大通河谷地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定居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捕鱼、狩猎到采集、生产,早作农业起源,驯化粟、黍,从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转变。蒋家坪半地穴式房屋,是最早的定居村落之一,展现了先民加速迈向文明的起始点。两河谷地乃至七山、金嘴等地均出土了极其精美的彩陶,永登彩陶之多、花纹之精美,因此永登是名副其实的“彩陶之乡”。
(大通河谷)
(庄浪河川)
史前遗址,文明实证
两河谷地的遗址明显特征是台地平整、黄土层厚、依河靠山,体现了先民的生态观、安全观、风水观。
蒋家坪遗址:位于河桥镇蒋家坪村大通河西岸第二台地,总面积6.5万平方米。得益于坪西药水沟的温泉水及宽阔的大坪、大通河的环抱,这里是人类迁徙而居的首选地。这里发现地面起建的房子,有方形、长方形的单间,也有双套间和多套间的,该遗址极具考古价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家坪遗址:位于连城镇明家庄村大通河西岸第二台地的杜家坪上,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团庄遗址:位于河桥镇大通河西岸约7公里的高山顶上独山村团庄社,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砂沟遗址:位于中堡镇邢家湾村庄浪河西岸第二台地大砂沟南侧,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把家坪遗址:位于红城镇凤山村庄浪河西岸第二台地把家坪上,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坪遗址:位于龙泉镇杨家营村庄浪河西第二台地李家坪上,总面积40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乐山坪遗址:分为乐山峨岜坪、乐山山岑坪,属大通河第二台地,总面积1.8万平方米,出土器物众多,尤以震惊考古界的彩陶鼓而闻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井文化遗址:位于树屏镇杏花村的赵老湾墓葬,出土铜器共146件,其中鹰头饰4件、鹿形饰6件、铃6件、涡轮形饰83件、犬纹牌饰34件。鹰首杖,非常罕见,以雄鹰图案为主,采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法,将鹰嘴做得非常宽厚,表现了鹰的力量。同时鹰眼凸出,渲染了鹰的威猛和锐利。鹰可能做为这一部落的图腾。
创造这些文明的远古先民及后来羌、月氏、乌松、匈奴,在这里轮番生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正式纳入中原版图,融入中华一统实体,开启了永登历史的新纪元。
(沙井文化铜鹿)
(沙井文化鹰首杖)
(蒋家坪遗址)
(杜家坪遗址)
考古探索,揭示密码
永登地区两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十分活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上世纪40年代夏鼐带领考古队就对这一地带史前遗址进行过田野考察。1953年省文管会在永登县的庄浪河和大通河两岸发现2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62年,多处遗址公布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4-1975年省博物馆文物队历史组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联合对蒋家坪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现马厂类型压在马家窑类型上的地层关系,据此把马家窑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是人类从穴居式进入到地平面建房时代的实证。
(马家窑类型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彩陶钵内变形鱼纹)
史前景象,多姿多彩
这一时期农业文明程度已很高,手工业制作、畜牧业也已很发达,已进入细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十分普及,粮食已有剩余,精细的石质工具普遍使用。蒋家坪遗址中出土的铜刀,证明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冶铜技术已经发明。在多个遗址发现了串形骨珠、石珠、绿松石饰、钻有小孔的贝壳等,证明这一时期手工制作技术很高,人们已有爱美、审美观念。彩陶鼓、陶牛角形号等的发现,证明先民们的音乐艺术、宗教活动丰富多样。
大量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等遗址,时间跨度近二千年,文化脉络清晰地反映了永登大地上远古居民的生活、生产及其创造的灿烂文化。
(马家窑类型彩陶瓮)
(半山类型彩陶罐)
(四大圆圈纹彩陶瓮)
精美彩陶,特征鲜明
彩陶是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马家窑文化由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延续的文化类型构成,其典型特点是彩陶制作很发达彩陶纹样繁密、纹饰精美、构图复杂、回旋多变,色调和谐又热烈,是史前彩陶艺术的一座高峰。从源自生活的象形图案,到抽象化的几何纹样,再到反映宇宙观、世界观的太阳纹等,彩陶纹样逐渐图案化、规划化、抽象分配比例,体现了史前社会的生活面貌、艺术创造力。陶器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后来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瓷器奠定了基础。
(双耳彩陶罐)
(鸭形壶)
(半山类型彩陶罐)
珍品文物,张扬文化
永登县博物馆收藏有精美文物三千多件,其中彩陶数量最多,精美彩陶张扬着独特的史前文明。
彩陶鼓,1986年在河桥镇乐山坪发现7件花纹精美、造型奇特的喇叭形器物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以瓦为框,以革为面,可击也”的土鼓。《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这些土鼓就是兰州太平鼓的鼻祖。在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中有乐山坪出土的彩陶鼓。
彩陶王,1993年出土于蒋家坪遗址的一件精美硕大的双耳彩陶瓮,国家一级文物,通高62厘米,属马家窑类型,黑白夹彩,花纹精美,线条流畅,美观大方,高大厚重,浑然一体,精神饱满,有王者风范,因此称为“彩陶王”。
彩陶钵,1985年在金嘴乡向阳村出土两件彩陶器,一件为马家窑类型变形鱼纹彩陶盆,器形端庄,纹饰独特清晰,尤其是内底的两条变形鱼纹生动形象,展示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彩绘技艺。
(黑白夹彩四大圆圈纹彩陶瓮“彩陶王”)
(半山类型彩陶鼓)
(沙井文化犬形铜饰)
生活创造,文化传承
陶器是一把破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钥匙。作为水、火、土结合的产物,陶器发明后掀起了一场熟食革命,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创举。随着历史的推进,器类愈发丰富、应用更加广泛,成为史前时期重要的生活用器、礼用器。多彩的图案、精美的纹样、和谐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纹饰逐渐演变为规范的几何形态,体现出先民在形象艺术上概念化的创造能力。陶器成为我们如今了解和探索史前人类生活、文化与历史进程的主要遗存。
(彩陶罐)
(屋形盖罐)
(彩陶钵内变形鱼纹)
交流交往,融合繁荣
一部中国考古史,也是一部陶器研究史,陶器是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在史前社会漫漫长河中,先民们不断积累、发明、创造、扬弃,革故鼎新,由陶器、青铜器到瓷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陶器的发明、传承和演变的脉络,是史前先民因地制宜、应时而变的过程,在理念上因时顺变、立足实际,同时兼容并蓄、传承有序,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遗址多为墓葬,当时已实行土葬,“入土为安”显示出对祖先的浓厚崇拜意识,形成了普遍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历史观,这些观念就是“敬天法祖”的信仰。
永登两河谷地与湟水、黄河、河西走廊有着天然的通道,为人类迁徙、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地理条件,使多元文化在这里尽相交融。
(单耳彩陶杯)
(彩陶瓮)
(彩陶罐)
追溯文明,服务时代
追溯远古历史,礼赞悠久文明。永登两河谷地的史前文明,展现了史前文化独特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宗教信仰,通过这些遗址、器物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深入了解远古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深入揭示史前文明内涵、活化史前文明的社会意义,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格纹彩陶罐)
(马厂类型蛙纹彩陶罐)
(单耳彩陶壶)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文化的传承继往开来。探索过去,连接未来,立足考古发现,不断探寻中华文明的足迹,永登史前文明将会丰富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历史自觉,挖掘文化内涵,绽放文明光亮,彰显新时代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玉门考古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