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跨年前后A股出现调整,但10月以来的筹码风险也得以释放。后续虽有特朗普就职和长假效应等扰动,但流动性充裕仍偏有利,若股指继续下跌关注加仓机会,我们建议短期关注优质消费股、中期仍重视AI等科技主题,高股息等方向则以阶段性机会为主。转债方面,我们三周前转为偏中性观点,目前继续保持,但如果股市继续调整,尤其在春节后,择机提升转债仓位。短期关注两个小扰动:1)年报预披露,提防个别转债正股资质弱化甚至带来信用冲击;2)春节前交易窗口短、操作难度大,部分投资者不排除趁反弹小幅减仓,尤其是理财等机构对转债ETF的申赎扰动。
股市研判:继续调整关注加仓机会,春节前继续以局部交易为主
股市在跨年前后出现调整,主要源于部分主题拥挤度趋高、人民币汇率回落及信息扰动等短期而非长期因素。1月扰动较多可以预见,后续还有特朗普就任和春节长假效应,但流动性充裕继续偏有利、政策博弈仍有空间,尤其是当下与过去几次大的下跌没有明显的共同点和可复制性,近期调整一定程度上释放了10月以来的筹码风险,不需要过度担忧。因此,在操作上我们认为短期需要等待,但继续下跌反而是机会,应大胆加仓;局部则以拥挤度为核心做主题轮动。具体方向上,我们短期看好优质消费股的小幅反弹,中期继续看好AI等科技主题,对高股息和新能源方向则以阶段性机会为主。
配置关注:游戏+消费电子等AI应用端,消费关注受益于政策刺激的品种
具体板块方面我们推荐:1、科技层面,我们继续推荐游戏+消费电子等AI应用端。1)AI产业链仍是核心主题,但2025年重点可能是游戏等AI应用端。主要是业绩逻辑+情绪消费;2)半导体材料以及部分国产替代设备等;3)AIPC和智能装载为代表的消费电子;4)无人机、低空经济以及机器人等继续受益于政策;2、消费层面,主要是寻找有望受益于政策刺激的品种。兼具高股息的家电股、休闲食品、医疗IT、宠物经济等;3、制造业层面,主要是布局有供求改善的板块。关注:1)海洋工程及装备等,受益于海外资本开支提升+船舶需求上行的大周期;2)航空股,受益于油价下跌等成本逻辑。
转债专题:转债日历效应带来的操作指引
转债指数日历效应较为明显,7月上涨概率明显较高。但2024年转债市场日历效应有所失效,7月、9月表现与往年有较大差异。所以更应关注日历效应背后的逻辑以及结构性机会:1、转债日历效应的背后仍是正股日历效应,譬如2月是是数据真空期叠加资金面宽松;2、转债供求节奏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核心因素;3、风格上,小盘品种2、3月相对占优,高YTM品种提防5、6月信用问题。向后看, 2024年日历效应有所缺席,但我们认为2025年2、3月中小风格或还有一定表现。主要是数据真空期+宽松流动性等背后逻辑没有改变,且中小品种短期性价比也相对占优。
转债建议:继续保持偏中性观点,择券聚焦科技主题
近日转债估值小幅收缩,与股市风险偏好回落、部分机构小幅减仓转债有关,但转债整体性价比仍尚可,我们短期继续保持偏中性观点。但如果股市继续调整则可择机提升转债仓位。后续关注两个小风险点:1)年报预披露,提防个别转债正股资质弱化甚至带来信用冲击;2)春节前交易窗口短、机构操作难度大,部分投资者或趁反弹小幅减仓、博弈小节奏,尤其是理财等机构申赎扰动。操作方面建议:1、继续对偏债及大盘品种保持中低配、对平衡偏股型及中小主题品种保持中高配,但要注意业绩避雷;2、继续聚焦科技、消费等主题品种,但要注意转债自身安全垫和表现空间,提防赎回风险。
风险提示:正股走势;债基赎回带来流动性冲击;个券退市或信用风险。
01 上周市场复盘与思考
股市回顾:
1、指数层面:三大指数集体下跌,上周上证指数下跌5.55%,创业板指下跌8.57%,深成指下跌7.16%。
2、成交量:市场日均成交额为13347亿元。
3、市场主线:周一,三大指数集体上涨,沪指涨0.21%,深成指涨0.10%,创业板指涨0.06%,算力租赁、煤炭开采加工、银行、保险板块涨幅居前,农业、旅游及酒店、乳业板块跌幅居前;周二,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跌1.63%,年内累涨12.67%,深成指跌2.4%,年内累涨9.34%,创业板指跌2.93%,年内累涨13.23%,燃气、白酒、煤炭、旅游酒店、食品加工板块涨幅居前,铜缆高速连接、芯片、证券、CPO、AI应用概念股跌幅居前;周四,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跌2.66%,深成指跌3.14%,创业板指跌3.79%,零售、食品、旅游酒店等大消费板块涨幅居前,保险、证券、半导体、军工、AI应用板块跌幅居前;周五,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跌1.57%,深成指跌1.89%,创业板指跌2.16%,大消费、AI应用、数据要素、算力、机器人板块跌幅居前,贵金属板块涨幅居前。
4、板块方面:中信一级板块方面,煤炭指数、石油石化指数、银行指数表现相对较好。概念板块上,免税店、可燃冰概念表现相对较好。风格方面,上周大盘指数(-5.03%)强于小盘指数(-8.50%),上证50(-4.24%)强于创业板指(-8.57%)。
转债回顾:
1、指数表现:中证转债指数下跌1.70%(年初以来-1.06%)。
2、转债成交量:上周转债日均成交量501亿元。
3、转债估值:上周转债估值明显调整,隐含波动率由26.4%下行至25.0%。
4、新券表现:上周无上市,无发行。
5、条款博弈:上周,起步公告赎回;恒逸、友发公告回售;铭利公告下修;本钢、华海等公告不下修。
02 股市展望
虽然跨年后理论上会有部分资金回补仓位,但考虑到1月交易窗口短、特朗普上任和春节效应等扰动,我们认为指数性机会不大,只是在关键点位附近有所支撑,我们的建议是继续聚焦结构性机会和主题交易。
跨年前后A股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我们认为背后主要有三个逻辑:
一是,市场本身有“偏贵”的迹象,体现在三个方面:10月以来累计涨幅已经不低、指数接触震荡上沿(譬如上证3400一带)、有价值的个股及主题普遍已拥挤。此外,蓝筹大盘风格对中小盘还有一定程度的“抽血”;
二是,政策真空期缺少有份量的“好消息”,但同时又有市场信息扰动,且偏利空成分较高。相比之下,国债收益率继续回落,反映了市场对经济预期仍相对谨慎;
三是,资金面合力仍偏弱。原因:1)1月交易窗口短,导致兑现者比加仓者多;2)特朗普上任在即,市场担心1月20日附近出现海外扰动;3)人民币汇率走弱制约外部资金回流。
但我们认为,与近年来几次较大幅度的调整相比,目前股市风险都更健康、可控:
1、2022年初,下跌原因是美联储转入加息周期+国内货币政策“正常化”,导致流动性预期转弱。当时股指尚在高位,很快就出现机构抱团瓦解、中小盘股票踩踏等现象。而目前股市所处的大环境是美联储降息、国内流动性仍很充裕,公募重仓筹码已大幅出清;
2、2023年下半年,下跌原因主要是国内经济修复不及市场预期+外资持续流出。而经过去年9.24和12.9两次会议定调后,目前政策加码预期更强、今年的基本面加速修复的可能性也更高,且北向/外资对A股的影响也已大大降低;
3、2024年初则是小微盘股累计涨幅和拥挤度都达到极致后,雪球集中敲入+量化DMA爆仓造成了流动性挤兑。而经过监管层对程序化交易进一步规范,目前该风险也不大;
4、2024年中,则是新国九条发布叠加退市力度加大,再加上7-8月本身处于业绩期,导致交易减量。其中,跌幅最大的主要是低景气、弱模式类的中小公司。而经过10.8之后的反弹,市场活跃度早已远超去年9月之前。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近期主要市场正在慢慢同步,底层仍反映的是“内需仍偏弱+外部不确定性+继续博弈政策”的宏观逻辑。结合更多的资产表现交叉验证则更容易理解:1、港股指数仅下跌1.60%,意味着并没有出现内外共振的风险,更多是A股自身风险的释放,这也与短期非机构资金活跃度较高有关;2、国债表现继续强势,反映了对流动性宽松的期待仍很高;3、商品指数及周期股表现疲弱,反映的仍是总需求不足;4、人民币汇率汇率回落,反映的是海外对国内基本面修复的预期仍有待提高,以及外部扰动仍较高(因此美元更强)。
往后看,这种底层逻辑会不会改变?预计短期还难以出现根本性变化,因此我们更建议从结构上寻找定价线索,作为短期的交易指引:
第一,短期大环境虽难有变化,但相比过去几年,目前也没有大的风险点,反而流动性环境是确定的充裕。这意味着,追涨胜率不高但下跌往往是机会;
第二,流动性充裕意味着要继续围绕主题交易。但在这种环境下,正负反馈往往也都更剧烈,对应市场波动很大,对仓位和操作心态要求很高。经验是,股指的震荡区间上下沿和个股的拥挤度都是较为有效的观察指标;
第三,优质的消费股可能存在小幅反弹的条件,比如医药、食品饮料龙头。理由:1、临近春节,餐饮、出行、娱乐等活动有望增多;2、消费层面的刺激政策近期更为清晰,譬如增大消费券发放、提升部分人群收入等;3、板块属性(偏防御)、容量和补涨空间都不差;
第四,科技还是中长期共识,“小巨人”企业、国产替代都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对应AI、半导体、机器人、低空经济、游戏等优质公司,可在调整中大胆加仓;
第五,有些板块可能主要以阶段性机会为主,核心逻辑最重要。比如高股息等类债品种主要是保险等长线资金的配置逻辑,需要根据交易拥挤度和纯债走势判断买卖点,再比如光伏等新能源主要是供求改善+困境反转逻辑,需要关注龙头公司资本动作和板块景气度变化。
策略方面,近期股市调整更多是释放筹码风险,若继续下跌则是机会,春节前继续以局部交易为主,重点仍是AI等科技主题。股市在跨年前后出现明显调整,主要源于部分主题拥挤度趋高、人民币汇率回落以及信息扰动等短期因素而非长期。1月扰动较多可以预见,后续还有特朗普正式就任和春节长假效应,但流动性充裕继续偏有利、政策博弈仍有空间,尤其是当下与过去几次大的下跌没有明显的共同点和可复制性,近期调整一定程度上释放了10月以来的筹码风险,不需要过度解读。因此,在操作上我们认为继续下跌反而是机会,应大胆加仓;局部则以拥挤度为核心做主题轮动。具体方向上,我们短期看好优质消费股的小幅反弹,中期继续看好AI等科技主题,对高股息和新能源方向则以阶段性机会为主。
具体板块方面,我们推荐如下:
1、科技层面,我们继续推荐游戏+消费电子等AI应用端。
1)AI产业链仍是核心主题,但2025年重点可能是游戏等AI应用端。一方面,游戏有业绩逻辑(增加版号à盈利上修),另一方面,又是典型的情绪消费;
2)半导体材料以及部分国产替代设备等;
3)AIPC和智能装载为代表的消费电子;
4)无人机、低空经济以及机器人等继续受益于政策;
2、消费层面,主要是寻找有望受益于政策刺激的品种。
1)兼具高股息或高ROE的家电股;
2)休闲食品、快速食品供应链;
3)受益于商业医保的医疗IT、医疗供应链和创新药龙头;
4)宠物经济;
3、制造业层面,主要是布局有供求改善的板块。关注:
1)海洋工程及装备等,受益于海外资本开支提升+船舶需求上行的大周期;
2)航空股,受益于油价下跌等成本逻辑。
03 转债展望
上周我们提到“当前转债整体性价较12月之前有明显弱化”,我们对转债的观点也已在12月12日周报中转向中性。近期市场有所调整,一定程度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当然股市风格契合、转债估值还不贵再加上机会成本仍较低环境下,中期转债面临环境并不差,投资者更关心后续指数节奏以及结构机会。本周我们从转债日历效应出发,尝试探究后续转债阶段性机会及风格表现。
转债指数日历效应较为明显:
1、上涨概率较高的月份2月、7月、11月;
2、下跌概率较高的月份5月、9月;
3、等权指数与加权指数2月、3月表现有一定差异,背后主要是数据真空期叠加资金利好环境下,中小盘个券通常有更好表现。
但2024年转债市场日历效应有一定失效,7月、9月表现与往年有较大差异:
1、7月转债市场主要演绎的是信用冲击+流动性冲击;
2、9月主要是政策超预期,股市、转债市场大幅反弹;
所以,更应关注日历效应背后的基本面、资金等逻辑以及部分结构性机会:
第一、转债日历效应的核心仍是正股日历效应。转债核心的影响因素仍是正股,不同月份看:1、2月主要是是数据真空期叠加资金面宽松,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中小盘个券占优,对应至转债则是等权指数明显跑赢加权指数;2、7月、11月则是正股日历效应表现较好的月份,背后主要是股市7月资金面转好、中报预告以及11月跨年行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期等;3、而5月表现较差的原因主要是年报、一季报等落地后的业绩预期压力,转债还有年报审计、评级调整等压力。
第二、转债供求节奏、条款、资金面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核心因素。转债层面因素很难直接影响方向/胜率,但一定程度影响收益率。正股层面,7月、11月收益率差距不大,但转债收益率有明显差异。主要是7月下修条款普遍偏多,7月转债供给量也明显少于11月,这部分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了转债估值。
第三、风格层面,小盘品种2、3月相对占优。
1、价格因子区分度相对不高,低价品种胜率超过70%月份主要有7月、11月,但与中价品种胜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2、规模因子区分度相对较高。大盘品种12月、1月相对占优,小盘品种2、3月占优,背后更多是业绩真空期,小盘正股表现相对更好。
3、高YTM品种提防5、6月信用问题,股性品种12月、1月弹性更强。
向后看,投资者可能更关心的是2024年日历效应缺席的环境下,2025年2、3月中小风格还会有一定表现吗?我们认为大概率会。
一方面,数据真空期+宽松流动性等背后逻辑没有改变。24年7、9月日历效应的短期失效更多是股市背后政策、流动性等变化。但2月日历效应背后逻辑主要是数据真空期、宽松流动性以及业绩预告出清。短期来看,这部分逻辑仍有一定支持,我们认为中小品种大概率仍能有相对收益。
另一方面,转债中小品种短期性价比也相对占优。短期视角下,大盘品种受益于债市资金流入,估值修复较快。2025年来看转债主动基金边际利好环境下,中小品种可能有部分增量资金流入,估值仍有较强的向上修复动力。
策略方面,转债整体继续保持偏中性观点、聚焦科技主题相关个券机会,提防业绩预披露和转债ETF申赎扰动等小风险点。股市年初调整的核心原因主要是筹码问题和外部扰动,但适合主题交易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与转债正股的风格契合度仍很高。近日转债估值小幅收缩,与股市预风险偏好落、部分机构小幅减仓转债有关,转债资产整体性价比仍尚可,我们短期继续保持偏中性观点,但如果股市继续调整则可择机提升转债仓位。
后续需要关注两个小风险点:1)年报预披露即将开始,提防个别转债正股资质弱化甚至带来信用冲击;2)春节前交易窗口短、机构操作难度大,部分投资者或趁反弹小幅减仓、博弈小节奏,尤其是理财等机构对转债ETF申赎可能对市场带来扰动。操作方面,我们仍建议:1、继续对偏债及大盘品种保持中低配、对平衡偏股型及中小主题品种保持中高配,但要注意业绩避雷;2、继续聚焦科技、消费等主题品种,但要注意转债自身安全垫和表现空间,提防赎回风险。
风险提示:
1)正股走势。
2)债基赎回带来流动性冲击。
3)个券退市或信用风险。弱资质正股有可能引发转债退市和相关信用风险传导。
相关研报
研报:《再看转债的日历效应》 2025年1月5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 SCF AMB145 研究员
殷 超 S0570521010002 研究员
方翔宇 S0570122070155 研究员
关注我们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