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13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宁夏集中采访活动兵分南北两路,深入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进行集中采访报道,组团感受宁夏的发展脉动,聆听宁夏和谐的民族团结故事,见证宁夏的山川变化。
一路走来,宁夏的民族团结、红色基因、闽宁合作、治沙技术成为媒体记者竞相关注的热点,大家不断体验、挖掘,采摘带着“露水”冒着“热气”的新闻。
A
多民族融洽相处,给人暖暖的感觉
8月8日上午,在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颐和城府社区,采访团成员们品尝着油饼馓子,看居民欢歌踏舞,听老辈人分享爱情故事,看老党员免费为居民修理小家电……
“这是我第一次来宁夏,但不觉得陌生,也没有疏远感,很亲切。”社区各民族居民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让福州日报社记者林文婧感到特别温暖。
为让居民有话说,广西社区专门设立了“石榴亭”议事点,为群众纾困解忧;连续5年举办“民族大家庭趣味运动会”和“拉百家话 品百家宴 结百家缘 融百家情”等特色活动,以此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新闻社统战新闻部副主任路梅采访后,感慨地说:“基层治理工作不仅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社区环境,而且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8月12日,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第二十届社区邻居节暨睦邻百家宴活动在胜利镇上桥社区热闹开办。
90户居民献上了300多道拿手好菜,每道菜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一边畅聊,还有文艺演出当“佐料”,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童们则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如此热闹欢腾的场面立即吸引采访团的目光,咔嚓咔嚓,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场面。
B
奶牛的“奢华”生活,令人大开眼界
在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的奶牛场,奶牛们享受着空调房的清凉,或躺或站,悠然自得;小牛犊竟然还拥有“单身公寓”,生活条件优渥。这场景让采访团的成员们大开眼界。
大家拿起相机,对准那些好奇地探出头来的小牛,按下快门,捕捉生动的画面。照片里的小牛们表情丰富,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灵动活泼。
这里的奶牛们不仅住得好,吃得也好。它们的日常饮食都是经过精心搭配的,日均餐标高达93元。“我们就是要让奶牛吃好,心情愉悦起来,不要发牛脾气,它就会快乐地产出优质奶。”公司负责人马佳慧笑着说。
公司生产的奶制品更是“绝绝子”。“口感上,纯奶以其醇厚而不失清新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酸奶则以其细腻丝滑的口感,给味蕾带来了一场美妙的旅行。”《中国民族》杂志社记者哈布日图娅表示,这些奶制品不仅味道纯正,而且口感上乘,体现了企业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对消费者口味的精准把握。
C
“煤城”变“影城”,使人有种穿越感
石炭井,这个曾经因煤炭而兴盛的小镇,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国家能源战略的转移,经历了从繁荣到衰退的历程。如今,它以一种新的身份——生态工业文旅小镇,重新焕发生机。
这里不仅保存着完整的工业遗产,如学校、医院、商店、街路、火车站等,而且这些遗址还为影视拍摄提供了极具真实感的场景,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万里归途》等40多部作品就在此取景。
每到周末或有剧组拍摄时,众多年轻人和曾经的矿区工作者都会前来打卡,重温旧时光。每年有十几万游客来此参观。
8月9日,采访团到访此地,立即被小镇的历史氛围所震撼。穿梭在充满时代印记的建筑之间,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后工业美学风格。小镇街道干净整洁,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在此拍照留念,探索这个煤炭小城的故事。
“作为记者,我被这里的一切深深打动。我看到了小镇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中国妇女报社经济农村部副主任李雪婷,深刻体会到了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的魅力。
D
陶罐葡萄酒,让人直呼太神奇了
宁夏风土,孕育出美酒佳酿。
8月10日,采访团一行来到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交易会感受宁夏“紫色名片”的魅力。
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琳琅满目的葡萄酒,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大饱口福。
交易会现场展示的一台白色智能拖拉机机器人格外吸睛。工作人员介绍,只需远程操作,这款机器人便会“展开双翼”,在一列列绿色的葡萄藤架间穿梭前行,调控喷药,碰到阻碍自己会掉头,含“智”量很高。
红寺堡产区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主要产区,被业内专家授予“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美誉。
8月13日,走进红寺堡酒庄的地下酒窖,一股淡淡的酒香扑鼻而来。记者们原本以为会出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橡木桶,没想到,一排排古朴雅致的陶罐映入眼帘。大家不由放慢脚步,轻手轻脚地靠近陶罐,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镜头,将这独特的场景定格。
“这真是太神奇了。”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苏晓明低声说,“我从未见过用陶罐来酿葡萄酒的。”
酒庄运营总监姜茂才向大家释疑,“酒庄现有大型陶罐100多个,能一次性储存100多吨的陶罐红酒,我们发展陶罐葡萄酒就是品牌自信、文化自信。中国人要用中国的器皿来代表中国的葡萄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能品尝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罐葡萄酒”。
E
特色美食,一尝倾心
数不尽的特色美食,出现在餐桌上,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老百姓的手心里,它们带着宁夏人的朴实与热情奉于媒体人的面前。
不刻意亦不故意,像空气那样自然。
8月9日上午,在西吉县马莲乡巴都沟村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雨后的蔬菜地与天际相接,闪着水灵的光,透着青翠的绿。
这边,蒸开花的土豆、刚出锅的糯玉米、沙甜皮薄的西红柿被端上地头,敞开怀抱,迎接尊贵的客人。
那边,黄金蘑菇、粉红萝卜、清甜辣椒被摆上展台,带着泥土的芬芳,诉说着“马铃薯之乡”的新貌。
媒体人现场试吃,抑制不住地发表感言:“细细品尝这个土豆,是带着肉香的!”“这个西红柿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吃的西红柿。”
当天下午,采访团来到隆德老巷子,体验这里的暖锅文化。直径两米的大暖锅,炖煮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待客的盛情。吃暖锅,搭配当地的新鲜玉米、爽口李子,还有无处不在的宁夏枸杞原浆,暖胃又暖心!
在中宁县大战场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歌声动情动人,说不尽的故事“挑逗”着媒体人的好奇心,而意外出现的桃子、李子、葡萄、油香让媒体人感到宁夏人的“亲戚”感。
宁夏本地媒体人更是当起了美食推荐官:羊肉、牛肉、葡萄酒,红枣、西瓜、供港菜,枸杞、葡萄、蒿子面……所到之处,皆为佳品,推荐之余,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F
红色之旅,是采访也是洗礼
这几日,采访团走进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西吉县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彭阳县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园,在一幅幅历史画卷、一处处革命文物、一件件英勇事迹中,触摸发生在宁夏大地上的血与火。
生动的感染!无形的传承!
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老干部宣讲团成员马希伟老人很快被媒体人围住。老人着一身红军装,铿锵有力的讲解,把大家带回军民鱼水情深的峥嵘岁月。中国日报记者吴燕博在游客中发现了老人的弟弟马希章,她惊奇地了解到,这家有3位军人。
25岁的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宋涵,关注到这些场馆里都有“一老一小”讲解员,“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红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最好的传承是践行。
在固原二中,大家坐下来,静静倾听师生29年徒步任山河的坚守与坚韧,不觉间泪水模糊了双眼。
“这是一场采访活动,更是一次生动的体验、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次心灵的洗礼。”吴燕博说。
G
闽宁“搭子”,遍地“生花”
此次采访活动,福建媒体集体出动14人。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记者陈尚望是其中一员,他扛着沉重的三脚架,一路跟随。
这是他第一次来宁夏,最期待到西吉采访,因为这里是马铃薯的重要产地,他曾多次采访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薯类作物研究中心,知道福建的一些薯类品种输出到了宁夏。
而8月9日在西吉县马莲乡采访时,陈尚望却把目光投注到了两种菌菇上,一种黄金菇,一种平菇。“《山海情》里的蘑菇现在变模样啦!”他笑道。
8月10日,在彭阳县茹河街社区,他遇见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王雯璐,他很想深入采访一下。然而一转身,出现了一个更吸引他的线索:在闽宁协作劳务移民就业车间,女工靠箱包缝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企业老板正是福建厦门人黄水海。
闽宁“搭子”无处不在。
在宁南医院,陈尚望得知福建医生经常指导救治这里的危重病人;在隆德县新和村,他了解到近两年该村借助闽宁协作资金,提升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打造了“网红”房车基地;在中宁县枸杞产业园,他品尝枸杞饮品时,敏锐地发现包装上有“云霄枇杷”的字样,“福建枇杷配中宁枸杞,道地组合,效果翻倍!”
“要知道你是福建人,我肯定给你打折了!”买东西时,一位宁夏老板说。这是陈尚望宁夏之行偶遇的一件小事,却深深地刻在了他心里。
H
宁夏沙漠,中国“新诗意”
初秋的宁夏是诗意的,那诗意是凉爽又浓烈的风,是苍凉又柔美的沙。
诗意的外表下,神奇的沙产业、沙漠治理等“硬核”内容成了热门话题。
8月12日,采访团来到中卫市沙坡头区采访,这是一次地理课本知识走向现实的惊叹之旅。
草方格就像大漠的“格子衬衫”,传统轧制的草方格和现代科技加持下的刷状草方格“肩并肩”。
火车在包兰铁路上隆隆驶过,向等待滑沙的游客诉说着这条沙漠铁龙的传奇。
海洋一样汹涌的光伏板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绵延,它们是沙漠的中式蓝“外套”。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防沙、治沙、用沙几不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黄羊在草方格里跳跃,在光伏板下休憩,它们是腾格里沙漠的新访客。
对于第一次来沙漠采访的媒体记者来说,这些场景堪称中国“新诗意”。
“沙漠里的植物和动物,是最感人的风景。”中新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蓓蓓说。
“宁夏沙漠里竟然藏着新闻富矿!”农民日报社记者刁慧一语中的。
回顾往期内容
编辑:小观
审核:观哥
排版:宁夏观察
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