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英//岳南笔下的风骨人物

文摘   2024-10-19 06:00   湖南  

岳南笔下的风骨人物

文/李伯英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浪淘沙尽
银河耀眼星
岳南本名岳玉明(1962年12月-),山东诸城人,是中国首位在全球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他和莫言都是山东潍坊人,都是军旅作家,充分显示了齐鲁文化,自古至今都是华夏文明的制高点。其《南渡北归》(共3册)曾获《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好书冠军。
岳南耗时4年,奔赴长沙、昆明、重庆、成都、李庄等地调查采访,完成了传记文学《陈寅恪与傅斯年》的创作,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登上了光明日报等荐书榜。2010年,岳南又通过中华书局出版了《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岳南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参阅上千万字史料,历时8年,于2011年完成了《南渡北归》(共3册)的创作。岳南由此引起文坛关注,该合集引发了“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与“大师之后还有大师”的激烈争论。世纪风云大浪淘沙,他笔下这些栩栩如生文学巨匠,如傅斯年,陈寅恪,胡适等鲜活如生,他们的风骨才情仍值得我们思考与效法。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别名“傅大炮”。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他是周作人一生的死敌,只有陈寅恪看重他,他脾气暴躁,从不怕得罪人。大家私下管他叫大炮,当年胡适刚到北大,并不被学生们接受,学生们要把他赶下台,傅斯年听完胡适的课,却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大家不能闹。因为他的这句话,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那时的北大学生敢想敢干,五四游行时,傅斯年是总指挥,可运动成功后,他开始自我反思,要是总想着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却脱离了根本,荒废学习。拿什么来立住脚呢?于是他毫不留恋的退出运动。他说文人一旦做了官儿,便没了骨气。所以他一生无党无派,只专心学问。一九三七年北平沦陷,在傅斯年的提议下,北大清华和南开决定迁往昆明,一路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扎下营来。他担校领导,学生听闻一多的诗词课,冯友兰的哲学课,傅斯年等人的古文课,风雨飘摇的年代,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八年,却培养出了两位诺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得主,和一百七十多位院士。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第一件事儿就是宣布:将所有留在日本控制下的教授,通通开除,这其中就有他的前辈周作人,周作人上门求情,傅斯年反问:我们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朋友们都劝他手下留情,傅斯年却说,如果同意了,如何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教授。我的职务,就是要让北大保持干干净净。后来时局变幻,傅斯年去了台湾。老蒋让他做官,傅斯年却说:做了官儿,我还敢批评你吗?他谢绝了高官职务,只愿意到台大当个校长,在一个政府要求减免学生助学金的会议上,傅斯年站起来反对,他吼道,我们办学就是要帮学生解决困难,你们能不能把学生当人看?傅斯年越说越激动,不幸突发脑溢血去世。后来有人这样评价他,先生活着时我们都怕他,可是等他一死遇到事情要争道理时,才发现没有人会像他那样出来为我们争了。傅斯年就是这样至情至性有风骨的乱世书生,也是真正的五四之子。

陈寅恪∶
中国现代学术界的璀璨明星,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他是三百年才出一人的人杰,注定为读书而生,会十七种语言,教授中的教授。横跨历史学、古典文学、语言学与诗创作等多个领域。他生于1890年,江西义宁人,自幼沐浴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为其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寅恪的求学之路遍布欧美,从德国柏林大学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再到法国巴黎高政治学校及美国哈佛大学,他广泛涉猎各种语言文字学,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学成归来后,他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后更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留下深刻足迹,成为无数学子心中的楷模。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广泛而深入,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等领域,他的见解独到,贡献卓著。他不仅是史学家,更是敦煌学、古代各民族语言等领域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此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诗寄情,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
在学术界,陈寅恪与众多大师并肩,被誉为“清华四大哲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等,其学术地位与影响力可见一斑。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并攻占香港,陈寅恪在香港未能成功逃离,他便辞去香港大学的教授职位而在家闲居,委托学生张向天谋得图书馆中的职位以过生计,期间陈寅恪多次拒绝日本和汪伪汉奸的邀请和劝降,虽生活贫困但仍保持文人气节。不久国民党要员朱家骅被陈寅恪的爱国事迹感动,并筹资四万元帮助陈寅恪离开香港回大陆。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重要职务。1969年,饱受催残,停发工薪和存款,被疾病缠累,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他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成果却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胡适∶
自由的行者胡适生于1891-1962年,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哲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极高建树。他一生之中最大的贡献是对白话文和“新文学”的推广,不用“死文字”,要用“活文字”写出“活文学”。
胡适去世后,一副挽联,精确概括他一生:
“微老夫子,倡白话,此曰儿童,仍须皓首穷经,从字纸堆中,去埋头嚼句。无新文化,主改革,长兹华裔,安能小心求证,到科学园里,来植树生根。”
他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胡适关心政治,拒绝做官。国家危难之时,他不主张学生罢课游行,但他自己却从未停止发声。并用自己的方式,尽力为中国争取外界广泛支持!他身上有种书卷气,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对人事物不会圆滑变通。
胡适极力阻止美日和谈,为抗日胜利打下基础。1941年9月美国准备和日本进行和谈已经拟定了草案就等着签署生效,在签订之前当时的国务卿赫尔对胡适进行了通报,结果没想到胡适当场发飙,言辞犀利要求立刻见到这份草案,对此赫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个中国人愤怒到极点,幸亏他是一个极有素养的学者,否则可能会挨他的耳光。看完和谈内容后,胡适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一方面他紧急申请约见罗斯福要求面谈,另一方面他给丘吉尔发消息,要求丘吉尔和自己一起给美国施压。那时候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他们的利益都集中在欧洲,亚洲战场是死是活,他们并不关心。反而一个稳定的太平洋可以让他们更好和德国人作战,实际上和日本和谈的并不只有一个美国,毕竟苏联人早就已经和日本签订了友好条约。对此,胡适敏锐觉察到,必须破坏这条约签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由于英国和胡适的极力反对,美国高层决定暂时搁置草案,直至在11月26日彻底废除草案。就此,日本彻底陷入了被孤立的状态。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进行偷袭。收到珍珠港遇袭报告后,罗斯福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了胡适。后来在写给好友罗家伦的信中,胡适这样写到,我现在一块石头才落地,一次性睡了两个多小时安稳觉。如今很多人嘲讽胡适去美国担任大使,是为了捞博士学位,殊不知,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胡适这样写道,我到这里已经几个月没有领到一分钱的薪水,使馆的日常开支还需要我去倒贴。的头发白了不少,但是吃点苦不算什么,国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果国家倒了,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做奴隶。1962年胡适病逝,他的葬礼极致哀荣,80万人中有超过30万人为他送行,可谓家家焚香,户户送行。有人认为胡适是圣人,又有人认为他是卖国贼,是伪君子。这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倡导的容忍与自由。是让人避之不及的谈论话题,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胡适文集才终于顺利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套胡适文集,真正由内而外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适之先生。
胡适身为博学之士,却与平民多有交往。胡适是1962年2月份去世的,他是当时在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心脏病突然发作,最后就抢救不及就去世了。几乎震动了整个台湾岛,从上到下都去给他送葬,那时候有一个记者就在送丧的人群当中发现一个年轻人,脸黑黑的,一看就是个粗人。那个记者就很敏感的意识到这个人不应该是胡适的朋友,但是他却在胡适所长的朋友的队伍里面,记者就很好奇,就去找到那个人去了解,这个人的名字叫袁瓞,确实与胡适一直是好朋友,他们的好朋友是怎么来的?有一年应该是1959年,因为当时胡适是台湾的加引号的那个中央研究院,胡适是院长,胡适在做中央研究院长的时候就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袁瓞给他的信。袁虽然是个小贩,但是他却向胡适请教,想问英国的内阁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到底哪个好哪个差?也就这个问题。就胡适马上就对他刮目相看,卖烤麻饼的一个小贩,竟然对这么重要的政治体制问题这么感兴趣。他就特别喜欢他,后来胡适就把这个袁瓞就请到了他的家,观点一致,就是两个人聊天就很聊得来。而胡适呢就不断的借书给他看,让他去做研究。有一次他们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聊到,袁瓞有一种病,但是袁瓞他打听医院要治这种病,花钱非常非常贵,所以他就不敢去治。胡适自己曾经也得过这个病,记得当时那个病被确认为鼻癌,当时胡适毫不犹豫的就跟这个袁瓞说你去治,如果你找不到这个医院,或者医院没有关系,我给你写信,胡适当时就给台大医院,当时的院长谢院长写信,我推荐一个朋友到你那里,请你帮他治,所发生的所有的医疗费,由我负责。想胡适可以对美国总统怒吼,而又能礼贤下士体贴入微看顾贫民,这样的风骨人品,足可以敬之千秋万代!
   作者简介∶李伯英,50后、六七届、知青、菜农、厨师、装卸搬运、豆腐作坊、营业员、会计、会计师和审计师,企业退休。

     编审:蒋正亚     公众号管理:严小平 

巴陵老街故事
本公众号目的:挖掘整理巴陵老街故事,传承再现巴陵文化,扩大文学艺术交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本公众号以此为交流平台,聚集巴陵各路精英人士,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