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旁雍措
玛旁雍措
玛旁雍措,最早名为玛垂或玛垂措,又称玛法雍措,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湖泊呈“鸭梨”形,北宽南窄,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蓄水量约200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为400毫克/升,属淡水湖范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中国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
▰
地理位置
This is a Title
玛旁雍措地处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的交界处附近,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大致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81°22′-81°27′之间,处于冈仁波齐峰之南、纳木那尼峰北侧。南北长约26千米,东西最大宽21千米,面积412平方千米,最大水深81.8米。
▰
形成演变
This is a Title
玛旁雍措湖盆是典型的构造湖盆,由地质构造运动中地壳断裂和下陷形成,它与西边的拉昂措曾同属一个外流湖。远古时期,该区域地势低,冰川融水、降水等水源汇聚,形成面积较大的古湖泊,这是玛旁雍措与拉昂措的前身。
形成初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快,湖泊退缩,冰川融水携带的堆积物在湖区堆积,使湖区中间地势抬高,湖面下降至出水垭口以下,逐渐分隔成现在的两个湖泊。
玛旁雍措注入的河流多,湖域面积大,有较多水源补给,北部有季节性河流与拉昂措相接能带走湖水部分盐分,湖水交换较丰富,形成了淡水湖;而拉昂措注入河流少,蒸发量大,盐分积累多,与外界水系连通性差,逐渐变成了咸水湖。
▰
地形地貌
This is a Title
玛旁雍措处于断陷盆地和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内,四周高山环绕。北面是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南面是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东西两侧山脉海拔较低。
湖盆底部平坦,边缘有湖岸阶地和宽阔的湖滨平原。湖滨部分区域风力较强,形成沙丘,沙源是附近山脉和湖床沉积物,沙丘有新月形、纵向型等多种形态。湖泊周边是高山草原和高山荒漠,高山荒漠与湖泊在气候调节、物质交换方面存在着联系。
▰
气候环境
This is a Title
玛旁雍措所在的阿里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寒冷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约0℃,降水多集中于夏季,西风和西北风在全年盛行,春季大风频繁,风速较大。
冬季漫长寒冷,平均气温低于-10℃,湖面易结冰。春季白天气温约10℃,可夜间气温会降至-5℃左右。夏季相对温暖,平均气温处于10-15℃,偶尔可达20℃,是湖区的雨季,降水集中,较多的云层对太阳辐射形成遮挡,使昼夜温差相比其他季节略有减小。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又开始增大。
▰
水文特性
This is a Title
玛旁雍措是淡水湖,湖水矿化度较低,一般在400-500毫克/升左右,所以湖水透明度极高,在晴朗天气下,湖水透明度能达到十几米。年降水量大约在100-20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2000-2500毫米左右,尽管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但得益于冰川融水和泉水补给,湖泊水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湖水中含有钙、镁、钾、钠等常见矿物质元素,这些元素主要源于冰川融水携带的矿物质和湖底岩石的溶解过程。其中,钙和镁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
▰
自然资源
This is a Title
2017年7月4日,玛旁雍措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不仅包括了玛旁雍措,还涵盖了其姊妹湖拉昂措以及周边的沼泽河流湿地,总面积101190公顷。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100余种、维管束植物254种、湿地植物300种,涵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沼泽植被、水生植被、高寒灌丛等多个类群。
珍稀濒危动物共计9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1种,包括黑颈鹤、金雕、西藏盘羊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3种,如藏原羚、狼、鹊鹞等。此外,还有我国特有的动物如地山雀、藏羚、藏原羚、西藏盘羊、藏仓鼠、红尾沙蜥和兰格湖裸鲤等。各类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动物占该地区动物总数的60%以上。
▰
信仰
This is a Title
在佛教中,玛旁雍措是最圣洁的湖泊,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有“八功德”:清(澄净)、凉、甜、轻、柔、净、不臭、益喉。
在印度教中,它被称为“玛那沙罗发尔”,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的居所,触其土、浴其浪者可进勃拉马天堂,饮其水者能升湿婆天宫、解脱百次轮回罪孽。在苯教中,玛旁雍措是圣地,信徒在特定节日或仪式于湖边祭祀,燃松柏枝供奉神灵、插经幡,祈求保佑平安和丰收。在雍仲本教教义里,它是龙王宫殿,早期苯教徒称“玛垂措”。
▰
转湖仪式
This is a Title
在藏族文化中,传说它与藏传佛教的许多神祇有关,是藏族人民心灵的寄托和朝圣的圣地,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
因此,转湖被认为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对信仰的践行以及对自身的修行,能够积累福报、消除罪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和庇佑,已经沿袭了千年之久。每年的6月至10月是转湖的最佳时期,路线通常是从湖的南岸开始,沿着湖边顺时针方向行走,最终回到起点。
▰
玛尼石堆
This is a Title
在玛旁雍措周边,有大量经幡,经幡之下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玛尼石堆,这是藏族同胞独特的祈福方式。藏语称“多崩”或“朵帮”,意为“10万经石”或“垒起来的石头”,它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用大小不等的石头雕刻佛像或经文后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
玛尼石堆上的石头一般都刻有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它代表了解度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殊胜功德。此外,还有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内容。
▰
旅游--冈仁波齐
This is a Title
冈仁波齐,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的神山,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56米,不仅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更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雍仲苯教及古耆那教共同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
山体呈标准的金字塔状,又神似佛塔,四壁非常对称,峰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周围发育有大量的冰川。因其特殊的宗教意义,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圣和转山。
▰
旅游--纳木那尼峰
This is a Title
纳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高峰,也位于西藏阿里普兰县境内,藏民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其雄伟的身姿宛如一位高贵的女神,静静地伫立在天地之间。
在当地的传说中,纳木那尼峰是一位美丽的神女,和冈仁波齐峰是一对夫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她和冈仁波齐峰产生了误会。冈仁波齐峰常常被云雾环绕,就好像在沉思或者是带着某种情绪,而纳木那尼峰则在一旁,带着自己的哀怨和深情,终年守望着。
▰
旅游--拉昂措
This is a Title
拉昂措,又称鬼湖,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4573米,面积268.5平方公里,与圣湖玛旁雍措相邻,却因其咸水湖的特性而被视为“鬼湖”,人畜皆不能饮用其湖水,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来。
拉昂措的风光同样绮丽非凡,湖水蓝得心醉,暗红色的小山环绕其旁,颜色迷离,阵阵细波拍岸,沙石滩如同一条白亮亮的银带,镶在湖边。湖中还有两座小岛,名为拉觉托和托布色玛,前者是鸥雁的栖息地,后者则传说曾有佛僧修行。
▰
旅游--基乌寺
This is a Title
基乌寺,位于圣湖玛旁雍措西岸,始建于1808年,占地面积约8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91平方米,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藏喇嘛顿增创建,属噶举派,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寺庙。寺内供奉着珍贵的莲花生大师药泥塑像,以及檀香木精雕细刻的莲花生大师像和康卓益西措杰像等文物。寺庙还保存着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是信徒们心中的圣地。
▰
旅游--楚果寺
This is a Title
楚果寺位于玛旁雍措南岸,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起初是竹巴噶举派大师杰瓦修筑的能容纳一两名僧人的小屋,供名僧们逗留、歇息和修行。后来不断扩建,到第七世格桑嘉措掌政时,规模进一步扩大。
寺庙建筑具有典型的藏式风格,有共十八间房屋和十二根柱子的大经堂。主供纯金制金刚持像,还有释迦牟尼、师徒三尊的药泥塑像等,在寺庙的发展过程中,还供奉有玛旁雍措湖神和龙王的塑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