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
布里亚特语:Байгал нуур
蒙古语:Байгал нуур
俄语:Озеро Байкал
英语:Lake Baikal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形成于2500万年前,最深处1637米,面积约3.15万平方千米,蓄水量约23.6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世界上最深的湖、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
▰
地理位置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介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和布里亚特共和国之间,湖型狭长弯曲,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与我国直线距离大约700公里,距蒙古国边界约110公里。
▰
形成演变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的构造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断层湖或构造湖。该湖位于欧亚板块内部的一个小板块上,而这个小板块与阿穆尔板块之间存在着张裂运动,板块之间不断拉伸,导致岩层断裂并下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陷区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汇聚了来自周围河流、冰川融水等水源,使凹陷区域水量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一个湖泊。
关于贝加尔湖的具体形成时间,科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贝加尔湖起源于约2500万年前,是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后的强烈地震中形成的。另一种地球膨裂说则认为,贝加尔湖形成于6500万年前,是西伯利亚地区海退成陆后留下的内陆湖泊。然而,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地质学研究和推测,具体的形成时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验证。
▰
地质构造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所在的贝加尔裂谷,是欧亚大陆区内最大的活动性大陆裂谷。该裂谷从蒙古西北角的库苏古尔湖区以西起,经贝加尔湖向东延伸到维季姆河以东,整体呈东北向绕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分布,长约1600千米,宽度在60-250千米之间,垂向断距约1-3千米,是地震多发的地区,平均每年大小地震上千次,该裂谷带如今依然活跃,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周边的山脉平均每年上升5-6毫米。
贝加尔裂谷中沉积物厚度大,最厚处超8000米,下部为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粘土和砂、泥炭、淡水灰岩以及硅藻土,向上变为中上新世山麓相砾、砂质堆积。周边地区岩石种类丰富,有古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等。整个裂谷凹部深不可测,且拥有巨大的库容、暗流、潮汐等类似海洋的特征。
▰
地形地貌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南北长约636千米,最宽处约79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处1637米,湖面海拔456米,湖岸线长约2100公里,湖中散布着27个小岛,四周被高山围绕,有的山高出湖面超过2000米,湖底谷地两岸地形不对称,西岸陡峭,东岸平缓。
贝加尔湖最大的注入河流是色楞格河,入湖口处有近700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湖泊三角洲。整个湖区森林覆盖率70%,以泰加林为主,主要树种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和欧洲赤松等,还有丰富的莎草科、毛茛科、蔷薇科植物等。
▰
气候特征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位于内陆深处,远离海洋,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相对温和但短暂,气温年差很大。
冬季在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风,1月是最冷月,平均气温能到-38℃左右,极端低气温曾记录到-52℃,冰层厚度可达1-2米,结冰期长约5个多月。
夏季在6月-9月,盛行西南风,7月平均气温在14-20℃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湖的西部和北部降水相对较多,在600-1000毫米,而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约200-400毫米。
▰
水文特性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蓄水量约23.6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约20%,是俄罗斯湖水总量的85%,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水量的总和,超过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
湖水存在温度分层现象,表层水温在7-8月时约为4.2-16℃,1月时约为-20℃左右。中间水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表层水和深层水之间的过渡层。湖底水温常年保持低温状态,在4℃左右。水位随季节变换变幅在1米左右,冬季水位低,夏季水位高。
▰
注入和流出的河流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有336条大小河流注入,最主要的就是色楞格河和巴尔古津河。其中色楞格河是最大的注入河流,发源于蒙古境内杭爱山北坡,全长1024公里,年径流量约346亿立方米。而巴尔古津河,发源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伊卡特山,全长约480公里,流域面积超2.2万平方公里。
从贝加尔湖流出的河流仅有安加拉河一条,从湖的南端流出,全长1779公里,流域面积约104万平方公里,河水最终注入叶尼塞河,然后流入北冰洋。
▰
自然资源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已知动物有2565种(包括亚种),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种类为大型无脊椎动物,特有物种达到了三分之二。稀有物种有秋白鲑、环斑海豹、北欧环斑海豹、髭海豹、贝加尔海豹、凹目白鲑等,其中贝加尔海豹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种类。
油气、矿产、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伊尔库茨克州蕴藏着170多亿吨地质资源和100多亿吨可开采的碳氢化合物,并探明了一座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最大的科维克京天然气田,储量约2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超过700种,其中包括金矿247座、钨矿7座、铀矿13座等。已发现300余处医用温泉,一昼夜喷出的温泉矿水水量可达40万立方米。
▰
微生物多样性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在湖水表层,光合微生物大量存在,以浮游藻类为例,每升湖水中浮游藻类数量达数千至上万个,其中绿藻、硅藻等种类繁多。这些浮游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着初始能量,并调节湖水氧气含量。
在湖水深层,高压、低温且黑暗的环境中,存在着独特的嗜压、嗜冷微生物。嗜冷菌能够在接近0℃的环境中生长,通过特殊的细胞结构和代谢机制来适应低温;嗜压微生物则能承受巨大水压,通过改变细胞内的渗透压平衡等机制来维持生存。
湖底沉积物中微生物种类更为丰富,存在着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包括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等,每克沉积物中,微生物数量能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产甲烷菌可将有机物质在无氧条件下转化为甲烷,这一过程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湖底的生态环境和化学物质的转化。
▰
原住民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的原住民是布里亚特人,也被称为布里亚特蒙古人,是蒙古人的分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生活在贝加尔湖地区。他们原本以畜牧、狩猎为生,后来也发展出农耕等生产方式。布里亚特人原信萨满教,部分后来改信喇嘛教,在俄罗斯统治后名义上信仰东正教,但仍保留萨满教传统。
布里亚特人与蒙古帝国、沙俄等历史势力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例如,在沙俄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布里亚特人与沙俄军队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但最终还是被沙俄所征服。《元史》中曾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忽真河,是一个半游牧半狩猎的民族。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一些居住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开始南迁,进入蒙古草原生活,并参加了蒙古帝国的对外战争。
▰
旅游--奥利洪岛
This is a Title
奥利洪岛是贝加尔湖27个岛中最大的岛,位于湖中部偏北,湖水最深处附近,长约71公里,宽约15公里,面积约730平方公里,该岛是6-10世纪古文化的最大文化中心,被认为是萨满教的宗教中心,岛上一半是原始森林,一半是草原,还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
旅游--塔尔茨木屋博物馆
This is a Title
塔尔茨木屋博物馆,又名塔利茨博物馆,坐落于贝加尔湖东岸,始建于1969年,该博物馆是为了保护和展示因修建伊尔库水库而面临淹没的古老木屋而建立。有超过40座建筑物和8000个展品,展示了不同阶层、职业、用途的木屋,形态各异,有趣而又充满历史感。
▰
旅游--利斯特维扬卡小镇
This is a Title
利斯特维扬卡位于贝加尔湖和安加拉河的交汇处,小镇规模不大,人口较少,约2000多人,镇上只有一条主街——高尔基大街。街道一边是小镇的各种建筑,包括商店、民宿、饭店等,另一边就是贝加尔湖。
▰
旅游--切尔斯基观景台
This is a Title
切尔斯基观景台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切尔斯基山上,海拔728米,正对着贝加尔湖和安加拉河的交汇处,观景台被松针树林包围,从这里可以俯瞰到贝加尔湖、萨满石、安加拉河源头、利斯特维扬卡村、港口、哈马尔-达班山脊和旧铁路一带的壮丽风景。
▰
旅游--贝加尔湖环湖铁路
This is a Title
贝加尔湖环湖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位于西南湖岸一带,供游客乘坐体验的部分有81公里,修建于20世纪初。沿途风景如画,左边是一望无际的贝加尔湖,右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连绵起伏的峭壁,铁路沿湖蜿蜒铺设,穿过39个隧道、经过47座桥梁和高架桥、280处挡土墙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