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范和钧
——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
文 / 蓝弧
点入名片👇关注并查阅往期
缘起: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范和钧这个名字,母亲说,外婆说,外婆的妹妹说。知道他在美国,是个实业家。直至七八年前普洱茶声名赫赫,盛极一时,几与黄金比价,于是想为这位家族前辈、佛海茶厂创始人写点什么。当时,网络盛行,帖文四起,但信息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互为转用而已,于是静下心来作资料收集工作,可惜,与范和钧关系最为密切的上海舅公公(外婆唯一的哥哥)去世,且他的三个女儿或移民或留学美国,这工作因此拖延下来。
日前,大益集团苏州地区总代理方林山先生及苏州范仲淹研究会两位副会长许峰、张晓旭先生探访范仲淹后裔,找到母亲,母亲叫上了我。于是,我们谈起范和钧。
今天,普洱茶已经回归它古朴醇厚的本来面目,南方功夫茶的饮茶方式也日渐浸淫江南水乡,就是我这个一向只喝绿茶的人也喝起普洱来,纪念中国茶业生产现代化的前辈、云南普洱茶的奠基人范和钧先生,正当其时。
范和钧先生(1905-1989),江苏常熟人
孝悌苦读 以艺立身
范和钧,北宋范仲淹竹园支后乐堂第27代孙。祖父啸云,原籍江苏江阴,衙门皂隶出身,清朝规制,皂隶家人不得参与科举,啸云公熟谙世故,长于商贸,督促儿子课读甚严。
啸云有四子,长子景梅,曾创办虞兴织布厂,为常熟第一代现代工商企业家。二子家势稍颓,信息不详。四子均石,于常熟小东门口摆玻璃摊白手起家惨淡经营而成常熟最大五金批发商,据《常熟商业志》载,“昶记五金玻璃号由范均石合资创办于民国七年,有职工二十余人,实力雄厚。先设店在小东门,后迁到南市心。经营各种五金商品,货源主要来自上海,多数采用开期票方式进货,以批发为主。为招来顾客采取放帐送摺子,一年分三次结帐”,全盛时的昶记拥有自己的船、码头、库房及二十余家分号。
和钧之父行三,名惠字枕石(1877~1916),枕石善读书,识大势,少年时即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常熟考得秀才后,单身赴苏州庞家做塾师,晚上去盘门补习日文,通常以两个小铜钿吃稀饭一碗以糊口,后来赴上海住八仙桥附近,翻译日文百科丛书,自资出版,寻拜美国李佳白牧师为师。
勤奋加天赋,竟成沪上小有名气的日文翻译家,其译作《普通百科全书》《日清海陆战争史》《拿破仑传》等畅销全国,尤其《普通百科全书》更为他赢得进一步求学的资金。嗣后自费赴东瀛明治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
枕石在日本追随孙中山民族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国历任常熟第一届民庭审判长,后往广东等地任法院推事,惟时局不稳,于1916年辞职返家。是年获政府任命正欲往山东履职,突患中风,晕倒于虞城湘园茶馆,翌日即逝。
天降大灾,枕石家立陷困顿。
范和均与家人
枕石独子和钧,原名樱, 1905年农历闰4月出生于上海八仙桥,因父亲醉心于日本文化,又且四月正樱花盛开时,故名,惟冀幼子未来如樱花般绚烂。母亲吴佩玉,娘家住常熟北门,家境普通,生樱后血崩,竟成痼疾,嗣后再未生育。夫殁后,佩玉恪守妇道,尽出积蓄三百余元,开丧、路祭、出殡等一应丧仪齐全周到,先夫备极哀荣。惜开销过度,家庭财政因此拮据,丧仪后,母亲携和钧迁居外祖父旧屋,艰难度日。
(注:范和钧1987年写给常熟文史的“自传”云自己生于日本,但稍早他给堂弟范瑾瑜的家书说自己生于上海八仙桥,今据家书。)
范和钧谨尊“强爷胜祖”之母训,刻苦用功,于常熟塔前高等小学毕业,先考取苏州第二中学,因学费太高,难于负担,复以第一名成绩考取镇江师范。读师范当是樱最好的选择,不只免学费,还有些许生活补贴,可惜学校课业太过拖沓松懈,不为和钧所喜,一年后即辍学回家自习。1920年,在母亲娘家亲戚资助下,考入浦东中学,遂入学。
翌年,忽奉家中急电,母亲大病已久,药石无验,不得已休学侍母,衣不解带。效古人割股疗伤,亲剪左腿股肉一粒,煎汤熬药,以俟奇迹。不数日后母亲回光返照,稍能于榻上坐起言语,再数日病况愈烈。四叔均石闻后大恸,亲往照看援助,并为之急聘吴氏选定之娄氏女过门“冲喜”。冲喜无效,母亲终于1921年溘然长逝。
范和均与家人
四叔偌大一份家业,需要人手,范均石意欲侄儿往自己昶记商行寺心店当学徒,商品的进出转折也是学问,非数年苦心孤诣不入其门。然和钧志不在此,惟寒暑假回常熟,与四叔母的一位亲戚同住昶记店中阁楼上。
当时的浦东中学有“跳班制”,类于今天大学的“学分制”,只要修完所有课程,可以提前毕业,辍学实在可惜。于是,由和钧大姨母出面,变卖外祖母家一间破旧祖屋,又得四叔范均石资助,复学浦中。和钧知其困苦,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终以三年时间修完浦中五年课程并大学预科一年课程,以双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再欲升学已经全无可能。除非出国留学。依当时江苏文教政策,穷人家子弟成绩优异者留学,可得所毕业中学三百元旅费学费及户籍所在地政府一百余元学费的资助。范和钧于是决定往法国勤工俭学(范和钧1982年与堂弟范瑾瑜家书称,得浦东中学300元助学金而赴法留学,但赴法第二年,即因助学基金十万元被校董“做交易所蚀尽”而断供)。
补叙一段,范均石家业甚大,妻子生育七人,唯老三(广珏,字瑾瑜,即笔者外祖母的哥哥)一子,余皆女儿。范均石并非完全旧派人物,但家中唯此一丁,恐有闪失,故不容独子远走海外,但又欲有子弟宗亲为范氏光耀门楣,故对侄儿和钧留洋时有资助,亦稍存“私心”矣。
范和钧20岁法国留照
1924年,年仅19岁的范和钧只身赴法,先往里昂学习法语,次年春转往巴黎巴大理工学院,专修“数学概论”及“高等物理”两科,住巴黎圣约克街第五区330号后院公寓。其时,为时代潮流所裹挟,沐革命之风甚烈,范和钧心神向往。就学不久,同船往法国的靖江青年柳圃青(转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后更名柳溥庆,年长和均4岁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与之合租同住,居所遂成共产党支部。
当时,在青年学子眼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并无本质差别,他们所从事的革命工作也大致相同,学子们因对北洋政府多所不满,皆反对分裂,支持北伐。和钧在柳圃青影响下,参与出版《三民》半月刊,反对西山会议派,并在华侨同学间散发传单鼓吹革命。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原驻巴黎的旧政府官员一改往日骄态,频频向革命党人抛媚眼献殷勤,和钧因此尽感世态炎凉。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分道扬镳,暂借范和钧居所的国共两党总支部解体,柳圃青作为总支部书记,率部分同志转往莫斯科,继任书记姓何,将支部迁往巴黎郊区,范和钧因此不再与革命党人有特别联系——他天生不是个革命家。他的兴趣更在学业、事业。
柳溥庆1900年生于靖江生祠镇,又名圃青、步青、柳霖,是靖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他由毛泽东亲自介绍到法国,与周恩来、邓小平一起留学。在莫斯科参加了“六大”的筹备工作,是中共“六大”指定代表。柳溥庆一生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他被誉为我国现代印刷的先驱,20世纪中国印刷、印钞业的泰斗,“印刷技术的活字典”。
在巴大就学的同时,又往市立“美术与工艺”专科学校夜间部就读。很少的课余时间,他去中国古董行号做油漆绘画雕刻等修补古漆器家具珍品工作,他与生俱来的商贸天赋让他知道,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
显然,公家的补助不能全款到位,四叔的资助仍显不足,他必得为生计考虑。常常于假日流连于东方装饰艺术博物馆中,揣摩中国历代珍品的刀法与笔法。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前后七年,他为自己后半生钻研漆饰艺术打下坚实基础,而且,收入颇丰。
诚然,就对社会贡献而言,范和钧的成就主要在茶艺方面,但对家庭、子女等个人生活来说,前后达五十年之久的有关古旧珍品家俱的漆饰艺术研究与实践,更是他的立身之本。缘此,纵处乱世,敢不与污浊同流,虽历大变,能保家人小康。
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范和钧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并将未婚妻娄允琴女士(即母亲去世前过门“冲喜”之女)从国内接来法国完婚。娄允琴,江苏常熟人,原居常熟西城门“虞山福地”牌坊附近,其屋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常熟分院内,书香门第,家道中等。娄允琴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居法时,入巴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护理专业培训。
1929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范娘娣出生。
1930年,娄允琴学习完毕,需得回国才能获得正式工作,一家三口遂搭船赴上海。船经印度洋抵国门之时,东北爆发“万宝山事件”——事件本身并不很严重,国人郝永德向当地地主租下5000亩稻田,租期10年,为牟利未经省县政府正式手续复将土地转租给朝鲜侨民李升熏等,租期亦为10年。从法律上讲,这样的租赁合同有瑕疵,当属无效,从契约自由角度看,租赁双方各出自愿,理当各担相应责任。但因日军参与其间,且竭力为朝侨撑腰,遂至矛盾激化,酿成血案。因中日两国关系正呈剑拔弩张之势,全国反日情绪高涨,“范樱”这名字太过日本化。为安全计改名,“范和钧”一名由是行世。
范和钧返国后欲以漆业为生。同乡顾房儒知道他在法国经营业绩,乃欲合伙在群贺别墅开一漆器作坊制造修补中国古漆家具,运销法国,四叔范均石亦曾由协兴轮船运到巨大照屏一堂,本来可以大干一场,不料“一•二八”开始连年征战,漆器作坊无疾而终。
阴差阳错入行茶业
居此非常时期,忽有一位法国农业工程师来华考察中国绿茶出品业务,通过法国商务参赞的引介推荐,范和钧陪同该工程师往浙皖屯溪、南晶、汉口等产茶区考察调研。这是范和钧平生第一次接触茶叶,但他是个认真用心的人,利用这次机会,他对中国茶业有了相当的认识。
进入茶业,并成就一番事业,在范和钧纯属偶然,这次意外的调研兼翻译工作,让他认识了当时中国赫赫有名的“茶叶教父”吴觉农先生。
吴觉农长范和均8岁,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即有大量有关中国农村问题专业论文面世,其中尤以茶叶生产及国际贸易为主。当时,吴觉农任上海商品检验局总工程师、茶叶检验处处长,正积极网罗茶界英才,以践行其振兴中国茶业的伟大抱负。
也许是那位法国农业工程师的赞许,也许吴觉农本来就关注着上海茶界的所有动静,故范和钧返沪不久,即被吴觉农招于麾下,供职上海商品检验局,不久又被吴觉农聘为特别助理。
时吴觉农兼任浙、皖、赣省茶叶改良场场长等职,工作以茶叶检验为重心,建立茶叶“产地体验处”,首创一整套检验标准及实施细则,其工作条例成为国民政府第一部《出口茶检验法》。
作为助理的范和钧,这段时间主要奔波于各省产茶区,推广科学新法产制出口红茶绿茶、协助茶农产销合作并试办“产地检验”、设计筹划茶叶全国特展活动等。数年时间,范和钧成为沪上茶叶出口界专家级人物,吴觉农先生主编《中国茶业问题》一书,“组织”与“产制”两章即由范和钧撰写。
1937年5月,由国民政府实业部发起,皖、浙、赣、闽、湘、鄂六个主要产茶省的建设厅共同参加、股权结构为官商合办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成立,吴觉农先生任中茶公司“总技正”(即总工程师),并荐举范和钧为“技正”。
履职伊始,范和钧即陪同英国顾问再度前往浙皖赣湘鄂各省茶区考察,事毕返抵汉口,七七事变爆发,回家受阻,滞留汉口。中茶公司总部不日亦由上海迁至武汉,旋又迁往重庆。
1937年冬,范和钧奉命赴鄂西地区,不到一年时间,在恩施县五峰山创建中国第一家自负盈亏的公营新法制茶厂——恩施实验茶厂,范和钧的经营实干天赋首次得以充分展现。该茶厂相对既往手工制作,规模宏大,大部分机器设备由范和钧本人在汉口设计制图定制,因厂区无相应工业基础,电力匮乏,又自制人力制茶机、兽力搓茶机、茶叶竹筛、新式发酵盘等设备。因地制宜,发挥想象力。恩施茶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建厂当年,即出产优质红茶一万多斤,获得陪都重庆一片赞誉之声。
如果说吴觉农先生是中国现代茶业的领袖,那么范和钧便是他旗下的得力干将。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产茶大国,但当时世界茶叶贸易,印度及斯里兰卡两国即占半壁江山。中国各省产茶区大部分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商贸极不发达,南部省份如云南等偏远地区,甚至最起码的商业条件都不具备,有些地方仍以物物交换为主,多有茶农不接受货币,以致受到不法中间商的极度盘剥。
恩施茶厂的成功,为其缔造条件更为艰难险阻之佛海茶厂打下坚实基础。
佛海茶厂 坚苦卓绝
恩施茶厂令范和钧载誉而归,并深得中茶公司高层赏识。时由范和钧所属中茶公司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合股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地址在昆明市正义路威远街7号,云南中茶公司拟以新法往滇西滇东滇南开发新式茶业。范和钧以其既有成就,成为公司当然人选,他最终被派往最艰苦的滇南佛海,“复制恩施”。
1938年年底,中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南京汪伪政府成立,敌占区形势相对平稳,范和钧俟机往孤岛上海接来妻女,因昆明东60余公里宜良县有宜良实验茶厂在,范和钧初期工作以此为据点,故将家人安置于宜良。
注:此处存一疑点,以俟知情者校正。范和钧有三女,长女范娘娣生于法国巴黎,幼女范梅蕾生于宜良,养女范警予稍晚“归宗”更姓娄(范和钧1987年自传中语)。据范和钧常熟家人称,他全家回常熟省亲,有亲戚扫墓时见过警予,她体型容貌有较明显的白种人特点,而娄允琴并不忌讳,向家人明言,“这是我的亲生女儿”。
因此,勐海茶厂草创时技工王正生先生及“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公开网文《范和钧先生》都称,由宜良往勐海(即佛海)时,范和钧夫妇携二女同行,此二女理当长幼二女,但不能确知这段时间养女娄警予身在何处。经范和钧七妹现年87岁的范贞懿女士电话远在美国的范梅蕾女士本人,她也说“记不清那么远的事了”。
佛海,中国最早的产茶地,地处云南西南部,西和南与缅甸接壤,东接景洪市,西北毗邻澜沧县。全区域山地面积占93%以上,居民以傣族为主,谷林深密,人烟稀少,道路险峻,交通阻遏,间有马帮穿行其间。
佛海尤因其瘅疠横行,疟疾猖獗,一般商旅无不视若危途,旧之“茶马古道”也是能避之则避之,故当地经济文化极度落后,传统茶叶并不构成当地人主要生业。
1939年春,范和钧携江苏南京籍清华大学高才生张石城,取道滇湎公路经芒市、腊戍进入缅甸,搭车至缅甸景栋,再随马帮入国境。两位“拓荒者”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经六日夜到达佛海,不意当地竟无一间可投宿的旅店。幸有佛海士绅李拂一先生热心接待,方得歇脚之地。
1987年,中国茶业界专家范和均(右二)、张石城(左一)、黄国光(左二)、唐庆阳(右一)合影
据《茶寿老人李拂一与普洱茶的百年情缘》一文所载,李不只本乡本土,且也是一位专业茶叶人士,他在佛海有自己的“复兴茶庄”,生产和购销藏销紧茶,为简化环节规避中间商过度盘剥,曾联合当地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自任经理。李拂一试过生产红茶,因技术原因,没有成功。两人相见,可谓惺惺相惜,虽然后来因公司利益问题(双方公司一为公营一为私有)也稍有抵牾。
经半年多时间对当地地理环境、气候变化、资源分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情况的调查研究,范和钧终于信心百倍,成竹在胸。是年冬,范、张两人携所得资料及所制红茶绿茶样品,随马帮取道思茅、普洱返归昆明,向云南中茶公司提交调查报告,确认在勐海创办茶厂切实可行。
李拂一(1901年11月13日—2010年9月7日),原名李承阳,字复一,拂一是他的笔名。1901年生于云南普洱城,1923年定居佛海,1949年下半年移居泰国,1950年移居香港。
(注:当地传统只有手工紧茶,转道缅甸印度销往藏区,称“边销茶”。傣族人民的制茶过程十分简单,经采摘,揉制,发酵,烘焙四个环节即告完成。此前,当地从未有过红绿茶出产,范和钧在考察期间,利用地产大叶茶茶叶成功试制出红绿茶,并经得起严格的品质检验。
李拂一先生1949年前曾任佛海教育科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车里(今景洪)县县长、省参议员等职,也是一位权威傣学专家、滇茶专家,后移居泰国、香港。他对范和钧之后创建茶厂助力甚巨,比如李拿出了自己多年精心记录的佛海、西双版纳地区的气象记录,还有相关印、缅地区的工作笔记等。)
云南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企业家缪云台府上,云南中茶公司高层会议,范和钧阐述建厂根据(以下三点引用王正生先生文):
1、先生走遍佛海一带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发现大批野生原始的大叶茶林,是我国大叶种茶的故乡,可以为茶厂提供大量丰富廉价的原料。这种野生茶树与我们在东南沿海见到的茶树迥然不同,我们常见的茶树是灌木,而这里的野生茶树是乔木,高达丈余,叶面比小叶种茶的茶叶约大三倍,叶肉肥壮,茶牙挺拔,犹如一根根白色的银针,在阳光下耀眼生辉。用这种大叶茶制成的茶叶色泽鲜亮、香气浓郁,茶叶醇厚,堪称茶中瑰宝。
2、当地民族以傣族为多数,但那时他们仍然刀耕火种,以物易物,沿习日中为市的古风,几乎是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而聚居城区的汉民也非常贫困落后,建厂在这里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增加边民的收入,改善边民的生活,促进当地的发展,收到利民利厂的双赢效果。
3、佛海位于滇南,属于亚热带高原气候,但又受太平洋、印度洋,尤其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所以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可以分为干湿两季,湿季雨量充沛,晴天甚少,恰好是茶农茶工生产制茶的良好季节。而干季则是茶叶包装销售的大好时机,通过马帮把制成的茶叶运销到各地,茶厂得到收入,边民得到回报,可以安排好一年的生产和生活。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唐庆阳先生曾亲口说过:“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圆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而在勐海一带产的茶菁是做成绿色茶字的普洱圆茶。”
云南中茶公司董事会当场决定建厂,委任范和钧为佛海实验茶厂厂长,一切权力及责任,皆由厂长便宜从事。
缪云台尤加赞赏范和钧,他振兴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之抱负,部分的,指望范和钧为之践行了,故又任命范和钧为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经理。
常熟范氏家族的刻苦勤奋与经营管理天赋在范和钧创建佛海茶厂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一如他叔父范均石先生城门口摆摊起家创立城内最大商业帝国一样,范和钧历时两年,辗转万里,于不毛之地建成茶厂。
1940年的云南佛海,非今可比,计划中的茶厂规模不大,但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范和钧所获资金不多,据今大益集团厂史资料探悉,云南中茶公司仅拔款5万元(范和钧晚年回忆是“50万元”)。毕竟,这是一个“实验茶厂”,对公司高层而言,滇东、南、西分别有宜良、佛海、风庆三个“实验”要做,佛海,三居其一而已。
创业伊始,人才为首。范和钧于1940年春由昆明飞赴重庆,向中茶公司求助,从湖北恩施茶厂调来制茶工25人,由江西修水茶厂调拨20人,此45人皆往宜良茶厂集中待命。同时,云南茶训所学员自由分流,其中12人报名追随“范老师”往佛海。
战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尽成沦陷区,国民经济捉襟见肘,故国民政府分外重视民间投资企业,并鼓励国民进厂工作。早在范和钧调研期间,范因不谙官场之道及当地民风,有一县长不很配合他的工作,范向省公司汇报情况,不几日,省政府就免了县长的职。
这一次,茶训所学员从宜良赴佛海,临时还另行招工,宜良农村少年16岁的顾时兴,被人告知中茶公司招人,去工作的可以免除兵役,他只对家人打了一个招呼便随大队人马奔赴佛海,当木工。这个不识字的农村少年后来成长为一位建筑工程师,与其参加茶厂工作,聆听范和钧等专家的文化及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是分不开的。
年仅20岁的江苏镇江人王正生,虽中茶公司正式员工,但奔赴边陲佛海,主要也是为范和钧个人魅力所感。
(注:顾时兴事迹等,来自杨凯先生未完成记实连载《佛海风云》)
湖北、江西45名员工先行从宜良乘火车经蒙自、雨过铺,转乘寸轨火车到石屏,再从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景洪、车里,抵达到佛海。
第二批人员以茶训所学员为主,另有会计主任左固六先生夫妇、从宜良招聘的竹木工人五名,及高级职员如襄理会计电台人员医务人员等,其中,有三位最特别的队员:范和钧夫人娄允琴女士——她先在宜良医院工作,现继续追随丈夫步伐往任佛海茶厂医生,范和钧大女儿范娘娣(当时11岁)和才在宜良出生的幼女范梅蕾。另有少量负护送责任的部队士兵。
这队人马由宜良茶厂技师殷宝良先生带队,“从宜良搭车先到玉溪,次日雇马帮经峨山、元江、墨江、普洱、思茅、车里到佛海。从思茅到车里必须跨越惊险的澜沧江,这里江面宽达百余米,铁索横悬桥上,铺着木板,从桥上到江面深不敢看,估计有数十米,人马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妇女及胆小者畏葸不前,得由马夫搀扶过桥。”(王正生先生语)
远在孤岛上海的范和钧,此时不知作何感想?
范和钧在沪上聘得电器工程师、机械师、医师6名,并聘妻舅族叔两人为后勤管理人员,购买车床、钻床、大卡车、发报机、发电机、锯木机等各种机器,稍后,又从印度购得中国第一台茶叶拣梗机。
佛海茶厂建厂物资、制茶机械运输路线图
因先期调查已知傣族人民尚未习用货币,尤其不喜才推行五年的法币,故茶厂收购茶农茶叶、佛海服务社开发边区经济,必须适应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范和钧又大量采购傣族人喜欢的日用百货如棉纱、头巾、布料、玩具等,计值约50万元法币——因为战争关系,所有货物都需装箱海运泰国曼谷,再由侨商蚁美厚先生转运缅甸景栋,进入国境抵达佛海。
范和钧离沪赴泰,再往仰光采购钢筋、水泥、玻璃、铁钉、洋瓦等一应建筑材料,然后经景栋回佛海。
此时滇南正值雨季,先时部分员工可住李拂一家,大队人马既到,李宅难容,只能发动员工,雇用傣民,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厂址在现勐海妇幼保健站附近,这里原本一片荒地,乱坟遍地,荆棘丛生。
傣族人的全部建房工具只是一把长刀,全部建筑材料只有竹子。屋架、梁柱、墙壁,竹子所成;床、桌、凳、帘、橱等竹子所成,唯屋面所有“草排”——此需防雨,是向当地居民购买。半年中,宿舍、厨房、食堂及部分厂房,皆竹草所成。
形势急迫,时不我待,建厂与生产并行不悖,傣族工人与青年员工用竹草建成萎凋室,揉捻室,发酵室,唯烘焙室必须防火,仍借居可以兴茶庄的砖木结构房屋内。
继恩施茶厂经验,人力揉茶桶之外,范和钧更自行设计制造牛力揉茶机等设备。在极简陋的条件下,佛海实验茶厂在当年三季度,厂房尚未真正建起,便已赶制出第一批红茶,以供出口。
雨季既过,基建工作紧急跟上。当地可供使用的资源十分缺乏。比如,佛海没有砖石,范和钧带领全厂员工就地取材,挖掘当地最多见的黑粘土,自制砖模,自制砖坯;没有砖窑?土法上马,自创无窑烧砖法——待砖坯全部做成后,架空晾干,备足柴煤,多点烧制,范和钧和他的团队总共以此法烧制红砖20万块,红瓦2万余片,为云南中茶公司节省了大量资金,惜此法工程效率不高,前后费时半年余。
从外地雇来的采伐工人不懂英制也不懂公制,范和钧亲为“结绳记事”,用麻线标定长度,用木板制成样件,以令雇工依样制作。一应钢筋水泥小型工具大型设备俱由马帮从景栋驮来,不能拆解的大件机器则直接人工扛抬入境。再如夯土、打地基、砌砖、抹墙、架梁、盖顶、铺瓦等等,范和钧一概亲力亲为,与职员员工及所雇劳工打成一片。
范和钧和同事、学徒们
(注:范和钧在厂区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开办了全能技工训练班,由范和钧先生亲自授课讲解红绿茶的生产工艺过程,也略讲国内其他茶叶生产的特点和销售情况,并请黄翼翔工程师讲解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和其他机械电器设备的知识,厂长秘书每周上三个晚上的数学课。学习期历时三个月。每周实习一天。
范和钧先生还讲了测量、绘图、房屋构造学,用简单的平板仪,指北针带领学员边讲解边实习,将厂区平面房屋位置测绘制图。我在范和钧先生身边工作接近三年,觉得他知识面广,待人和气,也很亲近,考虑问题也很周到,职工也都很愿意接近他。
以上摘自“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网站网文《范和钧先生》,无署名)
两年不到,办公楼、萎凋楼、宿舍、仓库、厨房、食堂屹然挺立。机器设备一一到位,厂区筑有围墙、雕堡等安全设施,茶厂之外,更建有佛海卫生院、银行及无线电台。
范和钧和同事们
宜良茶训班学员、中茶公司职员王正生多年以后如此回顾恩师范和钧创建佛海茶厂的成就:
一是用极短时间出大量好茶
……他采取边建厂房边生产边销售的办法,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生产外销的红茶与内销的绿茶及白毫银针茶共约2千余担(据后人研究成果,以为红绿茶产量当为120担,每担一百斤)。以大叶种茶制成的红茶,通过香港销往世界,评价甚高堪与闻名的印度大吉岭红茶、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及我国安徽祁门红茶相媲美。内销的绿茶以“碧马”为商标,品味醇厚,畅销于昆明、重庆、成都等各城市……
二是努力供应藏胞紧茶大力扶持个体茶户
紧茶是藏族同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佛海就是紧茶的重要产地。当地很多汉傣居民赖此为生,先生不以佛海实验茶厂生产茶叶为一己私利,他考虑的是共存共荣,改善边民的经济生活,充分供应藏胞需求的紧茶,达到对三方都有利的目……
出口创汇,支援抗战
三是经营百货推动纸币流通促进茶叶生产
……佛海当地没有商店,也不使用纸币,而是小商小贩与当地少数民族以货易货。如果要使边民上山摘茶,他们又不收纸币,拿什么东西给他们才能得到他们采来的茶叶呢……先生敏感到傣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要裹着各种花色的头巾,也喜欢各图案的地毯、儿童玩具及其他日用百货,因此他在佛海开设了第一家也一直是佛海最大的百货商店“佛海服务社”。要纸币才能购买社里的商品,同时茶厂就用纸币来收购边民采摘的茶叶……先生设计出来的这样一条锁链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良性循环,达到各方受益的功效。
四是向加尔各领事申请免税成功
销往藏区的紧茶均过境印度缅甸,过去两国均为英国殖民地,对销藏紧茶不征关税及过境税,现印缅分治,加尔各答海关都要征收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先生立刻电请云南茶叶公司出面解决。提供的理由是茶叶销往藏区,不进入印度市场,不存在与印度茶叶发生竞销关系;紧茶经过印度的数量巨大,印度运输业可获巨额运费收入,对印度不但无害,反而有利。经云南省茶叶公司董事长缪云台先生商请中国银行外汇业务专家蒋锡瓒先生赶往加尔各答,会同我国驻加领事馆商业参赞黄朝琴先生与印度海关交涉。由于以上理由充分,印方无话可说,终于同意按过去惯例免税放行,先生在这一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
五是提高人员素质培育茶叶人才
……他目光远大不仅认为要办好佛海茶厂,必须不心粗气浮提高茶厂人员素质,而且深刻体会到我国是一个产茶古国,又是一个产茶大国——可是印度、斯里兰卡两国的茶叶产品即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国际茶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国大部分产茶区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先生从身边做起,在繁忙的厂务中,每天抽出一小时为我们讲课,从不间断,直到茶厂撤离停业为止。讲授的课程有:中国茶叶史、茶叶初制及精制技术、制茶机械的运用、茶厂的经营和管理、世界产茶国的分布和产销情况。
建厂职工合影
王正生乃范和钧得意门生,其对先生的评述或多溢美之词,但究之史实,王文所言不虚。借用今人语词,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在不可能中创办实业,在边陲小镇开拓疆土。
据家人介绍,范和钧是个务实的、感情不外露的人,但那时,他的的确确展现了自己江南水乡人家特有的柔情与浪漫。
云南中茶公司在战时选址佛海建厂,除当地特别适于茶叶生产外,另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原因:这是当时中国离战场最远的大后方,战火烧不到这里。
然而,以偷袭珍珠港事件为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悍然南进,夺下菲律宾,踩倒泰国,进逼缅甸,“最远的大后方”顿时成为前线。
1942年秋,日本飞机从泰国起飞,轰炸我滇南边境,有小飞机飞临佛海,投掷燃烧弹,幸雨季方过,沼泽遍地,炸弹未能造成实质性伤害。
于此紧迫形势,云南中茶公司不得不放弃佛海实验茶厂——一则他们对国际战略大局有更多更清醒的认识,二则茶厂大量干部是从全国各地调拨而来,生命比金钱更重要,故一旦决断,立即执行,迅昆明方面命令范和均:全厂撤退!
这是范和钧职业生涯中最大的痛:建厂完工在即,且已生产大量白茶红茶及销售紧茶无数,为安全计,为执行命令,必须撤。
但他心有不甘,在与管理团队及青年职员充分商议之后,为不辜负全体员工700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在范和钧本人也为不辜负缪云台先生的知遇之恩,他们决定“有限抗命”:所有机器全部安装到位,所有未盖的瓦片一一覆盖,直至一周后,开动发电机,厂区一片通明,机器隆隆作响。
冒着可能的炮弹,他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竣工庆祝仪式。
职工们含泪撤离勐海
第二天,范和钧下令拆散机器,疏散产品。除本地员工之外,“全厂99人滞留瘴区二年无人丧亡全身而退(通常来瘴区经过雨季而死亡于恶性虐疾者比例均甚高),起早26号经玉溪回昆明交卸职务”(范和钧本人语,所言“26号”不能确知为哪月)。
完整的佛海实验茶厂,只存在了一个晚上。但是,佛海野生茶区的开发及产品的生产销售,是今日勐海茶叶誉满神州畅销宇内的滥觞,今日云南尤其西双版纳茶界卓有成就者,无人不识范和钧。
光复返家 求职赴台
范和钧携妻女返回昆明,这里比较安全,妻子娄允琴女士在昆明挂牌开诊所营业,而他本人则接到先前上海商检局同事、茶界前辈胡浩川先生邀请,只身前往重庆,任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茶叶系专职教授。范和钧并不喜欢教书,但最近几年筹创佛海茶厂已然身心疲惫,教书不失为休养生息的好机会。
在重庆复旦授课2年后,因中茶公司首长易人,复旦茶叶系由国民党元老姚传法先生接任系主任,工作环境有所改变,范和钧辞了教职,与朋友同好集资创办大西茶叶公司。公司主要以恩施、宜昌等鄂西南传统产茶区为主场,从事各等级红茶生产及贸易,同时也兼营浙江龙井。茶叶主要销往重庆。
初时经营甚佳,及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作为陪都的重庆,在一片欢腾之后,大量政府机关军政人员高等学校企业商号纷纷迁返原籍,一时间反而没了往日的繁华,大西公司业务也因此多有挫折。
胜利初,范和钧家人先已迁回上海,1946年,范和钧离开重庆回上海与家人团聚。
大上海不是适于“大西公司”生长营运的土壤,时上海金融业十分混乱,非大鳄级别者难于应付,一般小型企业尤为艰难。范和钧并无太多积蓄,他本质上是个企业家,而非资本家,一家五口的生活须得维持。
1947年,因其在中国茶界的赫赫声名,应台湾农林公司之聘,前往任职,并兼任三义粗制茶厂厂长。
范和钧赴台,只带了妻子和幼女范梅蕾,而将长女及养女寄养在亲戚家。
台湾茶区主要在东北部的新竹、苗栗、南投、宜兰、花莲、桃贺等地,三义茶厂即在苗栗三义乡。这一带冬短夏长,全年雨量充沛温度适宜,极利于茶叶生长,全年采茶期长达9个月。而且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先生走遍了这里所有的茶区,深入调查这里的地理条件、生态环节气候变化、制茶的工艺流程和市场的产销情况,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不但自己享有盛名,还培养了很多茶叶优秀人才。现今台湾茶界上层知名人物几乎都是受过先生熏陶的学生或下属。”(王正生)
范和钧新官上任,理当如鱼得水,无奈国事多难,命途多舛,抵台履职不年余,国民政府惨败倾颓,亡奔孤岛,一时间各权力机构、军政大员、皇亲国戚等云集台湾。小小台岛难堪其重。
范和钧自述:“1950年后在中国茶叶联营公司任中坜精制茶厂厂长。当时茶叶出口乃政府重要外汇收入来源,中院与军统明争暗斗都想掌握公司业务互揭底牌涉讼公堂,台湾银行不得已撤销支持,公司乃停止业务,全体员工留职停薪,本人一生茶叶生涯此遂告结束。”
茶叶成就了范和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但是,茶叶也令范和钧一家骨肉分离,重聚难期。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范和钧有家不能回。
迫于生计,范和钧重操漆饰旧业,并于1953年自办“古今髹饰社”,专门制售仿古漆器。
(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与大陆固无直接联系,但多有台湾人转托香港亲友向大陆亲人汇款救助者。范和钧是否以某种方式承担大陆二女的生活费用,今未有确实信息。
但知其长女娘娣(又名郎天)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曾往斯坦福大学医科进修、在加拿大犹太医院实习,曾任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病理科副主任,至退休,现居天津。有专著《卵巢肿瘤》行世。
养女丽娜,成年后更名娄警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教授,曾任长春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是中国中学语文教学学科专家,编有第一部《全国中师语文教学大纲》《中学生词典》《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等。)
《中华漆饰艺术》
漆饰本为中国古代文化独有之奇葩,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新石器时代,野生漆树浆汁已为我先民所用,主要是涂抹在食器上,河南小屯安阳出土的漆器,表明3700多年前,大致在禹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彩色漆,至周末战国秦汉时代,漆饰品已广见于民间,可见其制作、应用已是相当成熟。今越南、日本出土达官富宦墓葬之漆器,多为中国秦汉时作品,为中国君王分封馈赠外邦番王之珍品。
宋明时代是古代中国漆饰的鼎盛时期,16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达,大量漆饰品流传欧洲,16、17世纪欧洲掀起中国漆饰制作热潮,神父、牧师、工艺师、科学家竞相发表论文、调查报告、及工作心得、札记等。这一时期,中国漆饰品成为欧洲贵族家庭收藏的宠儿。
范和钧制漆绘花鸟 《中华漆饰艺术》170页
然至18世纪,极具创新精神的欧洲大陆开始不满足于对中国漆饰的模仿,不仅在漆料与色彩方面引发革命性变革,在饰品的立意、技法方面也有巨大改变。恰于此时,中国本土的漆饰艺术反而陷入低潮。
清末庚子,中国漆饰不再为人宠爱,旧的、破损的更不待人见,中国古物又开始大量流入欧洲,大户人家数代人之收藏纷纷出现在法国市场上。
巨商张静江在法国设有通运公司,法国驻华大使密助离职官员从商,开办中国古董商行,中国及印度贸易公司都有在巴黎开设古董珍品公司者,中国古物又在国外市场为人追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旅法侨胞、学子纷纷入行,古典派漆饰家具运用西方的新式材料,现代技法来模仿中国的漆画与雕刻或修补古物。范和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巴黎入行漆饰艺术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索予明、美成工艺社陈淑芳,为缅怀先人文物遗产,竭力提倡艺术漆器,一再怂恿范和钧为此著书立说。禁不住诸友劝说,1976年,范和钧71岁之际,集前后四十余年钻研实践经营之心得,辛勤笔耕,数易其稿,历时5年,终成《中华漆饰艺术》一书。该书1981年由台湾历史博物馆及国立编译馆共同出版,1987年经作者修订,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排印出版。
台湾版作者自序有云:“谨以此书,怀念五十年前,朝夕相处、共同切磋的工作同伴,Blaise,江小鹏,Alex,Marrot,Thoulier,Macel,Andr,Salalse,雷圭元及杨秀涛。”
台湾版《中华漆饰艺术》 “虞山范和钧”自序片段
本书概论概述“漆”的字义渊源、漆饰的文化意义、漆饰技法的古今演变以及中外漆饰技法的交流等。
范和钧在本书中将漆分为天然漆、油漆及源于西欧的化学漆三大类,既述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更述其各不相同的神秘特征以及现代漆饰艺术将其混合使用的独特效果。
该书主要论述漆饰技法,他将技法分为素涂类、变涂类、描绘类、凸起类、雕刻类、填嵌类、脱胎类、模铸类等八大类,分加详述。最后阐述各种类漆饰之古今制法,仿古作古之秘方,以达到古色古香之要求。
范和钧制 摹唐寅稿款彩侍女图 《中华漆饰艺术》175页
作者在漆饰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他撰写本书的底气所在,早在法国巴黎工读时期,即已独具心得,浩繁而又精细的中国古文物修补工作,使他得于接触到国内几近绝迹的明清两代漆饰珍品,在寓居台湾的30年中,他的“古今髹饰社”,专以欧美观光客为销售对象。
独特的色形,精湛的漆艺为他赢得了极好声誉,故而国外专业人士纷纷向他订购。自1953年至1979年26年间,范和钧共制售彩屏60台、金线雕六角凳二百余只、挂屏一百余副。所有产品均为预售,无一积存。
至亲相聚 赴美定居
范和钧幼女范梅蕾,台大毕业,赴加拿大留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台大麦克、弗吉尼亚大学助教及博士后研究员。学成即定居美国加州。1978年,感于父母年老,膝下无人,遂重返台湾,接父母往美国与自己同住。鉴于美国移民法相关规定,在数年时间内,范和钧夫妇多次往返于美国台湾两地间。
摄于2015年春,照片中分别为范和均女儿梅蕾、外孙女霭林、曾外孙志远
勤奋而又劳累一生的范和钧,本来在台湾也可以悠闲自在,安度晚年。唯其情系祖国,心念故乡,特别对女儿的牵挂,刻骨铭心。而没有美国的“绿卡”,他将无法顺利返国探亲。王正生在文章中引用范和钧1984年给他的信说,“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到祖国大陆来……”
1987年,中国茶叶公司副总经理黄国光先生向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请示,经批准,正式邀请范和钧回国参观访问。
1987年,中国茶业界专家范和均(右二)、张石城(左一)、黄国光(左二)、唐庆阳(右一)合影
回国第一站,北京。女儿娘娣,中茶副总黄国光,以及民盟相关领导前往接机。但是,82岁的范和钧归心似箭,他只在北京休息了一天,便由娘娣及相关人员陪同,路经南京、镇江、扬州等地,回到家乡常熟。
(注:大约于1983或1984年,长女娘娣以国内42篇专业论文的资格,申请两年,得到加拿大犹太医院的一万元生活补助,允准往该医院观摩研究一年,无学位。时范和钧尚未获“绿卡”,但以探亲资格住小女家,故回国前已与长女有过近一年时间的相聚。)
晚年范和钧(左一)与夫人娄允琴(左二)归国留影
自1920年往浦东读书,范和钧只有很少几次回常熟老家,虽然,他和他妻子的所有亲戚都在常熟,而他创建佛海茶厂时的总务、后勤等工作也主要由他族人或妻舅担任。
确定的一次,是抗战胜利初,他携妻女回家祭奠四叔范均石。四叔视他若己出,且有近十年助学之恩,而四叔唯一儿子范瑾瑜因生意原因常往上海、后来干脆定居下来,他们相处甚多,感情甚笃。
当时堂妹,大的30岁,最小的七妹,才15岁。隔40年,再聚首,童颜鹤发,范和钧拜会故旧亲友,不禁感慨嘘吁,无语凝噎。
逗常期间,与堂弟范瑾瑜及堂妹们同为四叔范均石修墓勒石,以资永念。
此番回国,是为官方正式邀请,常熟方面也是民盟出面接待,为表谢意,范和钧赠民盟彩色电视机一台。此行稍显局促,在常熟仅只2天,即返北京,后由黄国光先生陪同,前往昆明,受到昆明方面隆重接待——昆明茶叶公司还专门为范和钧组织了一次茶叶学术专题报告会。
范和钧在报告会上详细介绍了台湾茶叶生产的最新技术及销售情况,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报告结束,他给与会者留足提问时间,并对提问一一给予详答。与会者深为感动:一位离开茶界30多年的老人,犹对茶叶生产和销售如此谙熟精当,茶叶在他生命里,该是多么重要!
再回北京,范和钧接见了不少他从前的同事部属学生,然后,随女儿娘娣去天津看望她家人,不数日即由上海飞返美国。
2年后,范和钧在大陆的亲戚朋友接到噩耗:范和钧1989年11月17日逝于美国加州寓所。
该照片由范和均遗孀娄女士寄于“七妹”范贞懿,背书:“七妹留念 安葬仪式六位美国朋友扶柩进墓地牧师引导”
范和钧,身处中国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鉴其一生,不为坎坷蹉跎,不为逆境裹足,一怀本心,不羁前行。童年失怙,少年失恃,犹潜心学业,专注生计,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
作为一名普通人的范和钧,他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尤为人们称道。笔者就其旁系后辈的特殊身份补叙一二。
范和钧童年曾得到四叔范均石特别眷爱。并获得他的留学资助,遂毕生衔恩以报。四叔唯一儿子范瑾瑜(堂弟,小范和钧8岁)有三个女儿。49易政之后,范瑾瑜一家的生活不再如从前那般风光。上世纪80年代,范瑾瑜小女儿欲往美国留学深造,范和钧闻讯,既详述条件的苛刻、留学的不便,尤其女孩,主张“不来也罢”,侄女主意既定,则鼎力相助,出全部原在台湾的养老金5000美元以堂侄女的名义存入美国银行,以为担保。
省亲返美后不久,听说最小的七妹范贞懿丈夫程汝霖(其父为常熟大地主程元鼎)不幸惟患癌症,遂每逢中国阴历年年关,必汇款以助,临终,犹吩咐妻子娄女士:国内生活艰苦,汇款不能停。娄女士遵嘱以行,临终,亦嘱小女范梅蕾继续汇款。
笔者采访到范贞懿女士,她不禁哽咽,“和钧去世了,他们还汇,我丈夫去世了,他们还汇。现在我过得很好,但直到去年,他们才答应停止汇款。现在,我们常有书信往还,和钧女儿很好,和钧外孙女儿、曾外孙女儿也都很好很好,老天不负好人心啊。”
梅蕾圣诞贺卡
全文完。
留言功能现已开通,页面底端可见“写留言”入口~
— — 延伸阅读 — —
常熟高景炎丨红星二锅头老厂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首任秘书长,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唯一代表性传人
海峡彼岸常熟人丨孔令晟:抗日英雄、老蒋的侍卫长、海军陆战队司令,带领台湾警察迈向专业化与现代化的关键人物
海峡彼岸常熟人丨“红头老薛”——陈水扁控制军情系统的“棋子”
“小康”“大同”“天下为公”——对“南方夫子”常熟言子的再认识
点下方名片→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如需及时接收到文章推送,请花3秒钟时间为我们点赞、点击“在看”或者“分享”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