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1905.9 - 1996.9),江苏
常熟
人,原名曾培洪,1926年受中共江浙区委派遣,回家乡组建了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是常熟第一个党组织的创立者和负责人,后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军工局局长、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对外贸易部部长、国务院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在政工、特工、军工、通讯、广播、科研、外贸等诸多迥然不同的领域都能干一行、精一行,集革命家、科学家、经济专家等于一身,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堪称革命传奇。
信仰信念的力量是神圣的
—— 读《匕首之刃——李强传》
文 / 沈秋农
点入名片👇关注并查阅往期
读刘江波著《匕首之刃——李强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24年版),有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感觉,不仅使读者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强有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认识,更感到此书是信仰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作者对李强的生平史料、大量的历史文献与相关著作作了广泛搜罗和深度研读,然后匠心构思、精心落笔。该书的特点是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史料珍贵、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真实可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强,原名曾培洪,1905年9月26日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正在衰败的士绅之家。从他出生至1918年小学毕业,中国社会正处于朝政不纲、社会飘摇、人心思变、军阀纷争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少年李强自幼天资聪慧,除勤奋读书外,也毫不例外地会体察到社会新旧交替时期的争斗不安和西学东渐。1919年是个催人觉醒的岁月,自此至1922年,正在杭州读中学的李强一方面接受孔孟之学的封建传统教育,一方面接受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之熏染,由此打开了探索新奇、关心国事的广阔视野。由于他对陈旧刻板的封建礼教教育予以公开抵制而离开杭州,于1923年春去了上海南洋路矿学校中学部,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并升入大学部。自此有更多机会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而这些都源自他崇尚正义、向往光明的自发追求。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使他亲身感受到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和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思想上豁然开朗,对国运民生的关注关心也愈发强烈。由于他学业优秀、为人坦荡和在运动中的积极表现,很快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并领导本校学生开展活动。5月30日当天,他带领学校同学前往上海市中心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亲身经历了英国巡捕对游行队伍的血腥镇压,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矢志爱国、投身革命的决心。6月他被发展为共青团员,8月转为中共党员。自此李强对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纪律有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在人生旅途上来了个从读书人成为革命者的华丽转身,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念的基因也由此浸润心田,赋予他砥砺奋进的不竭力量。江苏常熟李强故居(中共常熟党史馆、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
1927年4月至1931年4月,李强先是在武汉参加中央军委特科,任特务股股长。同年10月,中央机关秘密返回上海。不久,中央政治局决定调整组织机构,撤销中央军委特科,另行成立中央特科,下设三科,李强先是在行动科工作,1928年增设交通科(后更名为无线电通讯科),李强任科长。特科是我党于白色恐怖下在中央机关设立的最早的保卫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具体工作有收集掌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等。李强无论在中央军委特科工作,还是在中央特科工作,都体现了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尤其在秘密研制中共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建立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办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第一次实现沪港两地远距离无线电通报方面都做出了非凡贡献,他也由此成为中共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作者将李强在特科的贡献称为匕首之刃是很形象的比喻。匕首,是与敌人近距离搏击的短兵器,刃就是锋利的刀口,因为在对敌斗争生死攸关之际,在接受重大任务之时,容不得半丝疑惑与迟顿,除勇于担当外,还需要有快速精准的判断能力和勇毅果敢地动手能力。李强不但在特课工作时有如此胆略和才能,以后在多个领导岗位上都能一如既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绝对忠诚及处事不惊、工作干练成为他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由于中央特科工作是我党的高度机密,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十分有限,且互不交流,记录特科工作的历史档案又鲜有公开,故特科的故事总给人一种神秘感,而一些杜撰的文学文艺作品因有悖于历史的真实而扰乱了人们对特科的认知,以致产生了曲解历史、误导读者的诸多后患。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上世纪80年代,退出领导岗位的李强一面向中央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建议开展对中央特科史料的抢救性征集与研究,一面亲自奔波于大江南北,寻访知情老人,求证活动旧址,核准核实各种史料,为存史纪实、纪念英雄、教育后人而不辞辛劳,这成为他晚年的新使命、新贡献。通过作者的娓娓细述,读者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李强严谨科学、求真求准的工作态度和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通过作者的详细记述,也澄清了过去一些文学文艺作品对读者的虚假信息和错误引导。中共中央第一个秘密电台旧址延安西路420弄(原大西路福康里)9号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李强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感动、令人钦敬,值得深思、值得探寻的故事,因为他的故事与党的历史、与新中国的历史紧密相关,因此关注他的人也多。20年前,有紫丁撰著的《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由于受条件限制,作者对李强投身特科工作的丰富经历与故事写得不多不深不细,而以较多篇幅具体书写了李强长期从事外贸工作的经历,从中也对新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及重大事件做了部分揭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刘江波的《匕首之刃——李强传》则以大量篇幅书写了李强从事特科工作的历史与故事,其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做了清晰交代,细细道来、扣人心弦,做到说人说事说史完美结合。该书的特点是他书疏缺者则详写,以满足对特科历史有浓厚兴趣者的需求,他书详述者则略写,但也以精炼笔墨叙述某些重要之事,如对李强从事外贸工作主要点了三件事,一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贸易;二是在援越抗美时期,为安全运送援越物资,李强受周恩来总理委派,不惧安危秘访越南,对著名的“胡志明小道”进行实地考察;三是在中美建交之前,李强如何艰难地推开中美贸易之门。这三件大事尽管是简叙,但李强为党和国家的利益而殆精竭虑、亲力亲为的事业心、使命感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仍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64年4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前右三)会见外贸部部长叶季壮和副部长李强(前右二)率领的中国贸易代表团该书还有个特点是长于记叙,精于评说。长于记叙,自然是将故事说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生动传神。精于评说则以少量文字对李强的思想精神、人品风格予以恰当点评。在长达70年革命生涯中,李强经历了刀光剑影、白色恐怖的考验,有组织对他忠诚度的考验,有工作中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也有政治风险的考验,他都能做到心底无私、应对自如,其底气就在于他拥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作者在记述李强直面诸多考验时,会从笔底流淌出令人感动感悟的文字,作者写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共产党人血流成河的至暗时刻,很多人信仰动摇选择逃避,也有人消极沉默灰心丧气,还有的贪生怕死屈膝背叛”,“李强初衷不改,全心全意要为自己认定的信仰奋斗!……今天回头再看,人们对李强的选择给予了赞誉,因为共产党人的革命毕竟胜利了。但只有了解那段最残酷历史的人,才能对处在看不到未来的特定关口的李强们感同身受,从而对老一辈共产党人不惧牺牲、前赴后继,革命到底的坚定意志肃然起敬。”1944年春,毛泽东为李强题词:“坚持到底 为李强同志书”。1931年4月,中央特科科长顾顺章叛变,给中央机关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由于李强与顾顺章交集甚多,因此李强“不但要为整个系统的安全而远走他乡,还必须接受组织对他的忠诚度的大考验。”根据组织安排,李强需离开自己所钟情的中央特科而远赴苏联,在接受组织考验的同时开始新的工作。对此,作者点评道,“李强对信念有种神圣感”。“李强对常熟和上海有着深深的眷恋,但他更爱自己选择的道路,既然确定了方向,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份真诚。作为共产党员,服从组织是纪律要求,更是职责使然。对党忠诚的人,即便受委屈也不能坏规矩……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李强告别痛苦,埋下牵挂,毅然奔赴异国他乡。”适当的点评或议论为塑造李强光明磊落、智勇无畏的革命家形象有益无弊,这也帮助读者对李强的信仰信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读该书的最大感受是李强一辈子忠诚于党和国家,一辈子勤奋好学、攻坚克难,一辈子热爱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他是我党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人民敬重的高级领导干部,而这一切都来自他拥有坚定的信仰信念的伟大力量,这是他70年革命生涯中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者:沈秋农,地方文史学者,对常熟地方党史,尤其是对抗日战争史有一定研究。曾被授予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理事。
留言功能现已开通,页面底端可见“写留言”入口~
江南风流:虚廓之旷——曾朴记略
海峡彼岸常熟人丨曾虚白: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开路先锋
常熟乡贤丨曾耀仲与邹韬奋的患难友情
“小康”“大同”“天下为公”——对“南方夫子”常熟言子的再认识
虞山文化的主要特点
点下方名片→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如需及时接收到文章推送,请花3秒钟时间为我们点赞、点击“在看”或者“分享”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