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书环游品牌▎05《创新者的窘境》—上帝给颠覆者开的后门!

文摘   广告创意   2024-10-11 17:05   上海  




 
导言:品牌猿自小就沉迷于儒勒·凡尔纳和他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最近又偶遇《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一书,灵感陡生,一个全新的阅读系列应运而生——《80本书环游品牌》!
在这个系列中,品牌猿将精心挑选出80本与品牌息息相关的书籍,暂划分入12个版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令人兴奋的品牌奇妙之旅!

05、《创新者的窘境》
——就算把每件事都做对了,仍旧会失败!
推荐指数:★★★★☆
创新指数:★★★★★
版块:「创新海洋」和「创业智慧」
反复阅读次数:3遍!
推荐语:这本书完美解构了曾经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企业,为何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失去荣光,甚至走向衰败?本书还提供了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商业竞争中实现真正创新的秘诀!
本书英文首版于1997年,作者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1952年-202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
与大多数商学院的教授不同,克里斯坦森是在商界积累了15年管理和创业经验后,重回哈佛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因书中提出的“颠覆性创新”理论,而被称为 破坏性创新之父。
  • 乔布斯自传里唯一出现的商业书只有《创新者的窘境》。乔布斯认为,克里斯坦森是世界上最富有预见性和洞察力的商业分析师之一。

  • 亚马逊的贝索斯说,“亚马逊遵从克里斯坦森的指导去做Kindel,就好像依照菜谱做菜一样”。

  • 本书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

《创新者的窘境》的3个核心思想

这本书中的三个核心思想将给你带来一场创新的思维盛宴:「连续性创新VS颠覆式创新」、「价值网」和「低端颠覆」。下面让我们简要分享一下。
1、创新的两大路径:连续性创新VS颠覆式创新。
「连续性创新」:指对现有市场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利润。这包括了渐进性的改善,也包括突破性(这里的突破性并不是指破坏性)的新技术/正向非连续性创新,以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要求。
巨头企业的创新往往是延续性创新——为满足现有客户群体的需要而生。比如苹果通过不断迭代升级,为现有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颠覆式创新」:指并不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远离主流市场或对巨头没有太大意义的新兴市场:低端或边缘市场。通过技术+市场组合,满足这类人群某种需求的产品,带来不同的价值主张,而这类创新通常并不涉及非常复杂的技术创新。
如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使用更方便等。拼多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过微信团购+移动APP,首先向五环以外人群,提供更低价格的产品,成功地成为电商的第三极。
2、「连续性创新原则」——不谈颠覆!
克里斯坦森教授认为,当一个企业面临破坏性技术变革时,「良好的管理方法会加速巨头企业的失败,这一观点称为“连续性创新原则”。
其原因在于任何企业都很难逃离其原有「价值网」听取客户的意见;大力投资客户表示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以更大的市场而不是更小的市场为目标。
这个原则深刻地解释了许多巨头企业的失败,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通用、大润发、永辉等等。即使他们在每个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但他们仍然错失了成功的关键逻辑——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管理经验,而是因为他们败给了自己的价值网和文化。
这也正是本书最伟大的研究结论之一。
3、颠覆者/创业者的「后门」——低端市场的逆袭。
本书还揭示了颠覆者和创业者成功的「后门」——如何从低端市场颠覆巨头?
1)、不可逆的「东北角迁移力」。
首先,你需要了解巨头回不去低端市场的底层逻辑——「东北角迁移力」。
  • 用户的需求不断提升。

  • 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

  • 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过用户需求的速度。

正是由于这种力量,传统企业总是推动资源流向更高利润率和更大规模市场的高端产品,所以很难回去做低端市场,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当这种力量推着企业向上走,越来越好,越来越强之时,必然出现“性能过渡效应”:性能虽然更好,但是大部分技术大部分消费者使用不上。比如时速400公里的汽车,速度更快的电脑存储......。
用消费者的话来说就是:太贵、太复杂、太难、不方便,尽管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这就给创业者或是新锐企业留下的机会:「理想后门」——服务于高端/主流市场的技术与大众低端/边缘市场需求之间的空档。
比如,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的颠覆;韩国台湾电子产品对日本电子产品的颠覆;中国制造业对欧美制造业的颠覆。
2)、巨头或传统企业的破局之道。
当然,这种力量并非无法克服,巨头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突破:设立独立机构开展破坏性创新。
这些独立小团队并不需要孤注一掷,而是采取小步快走的策略,不断尝试并找到正确的方向。
  • 像亚马逊成立了秘密团队来开发Kindle,腾讯让几个团队外部发展微信,这都是创新的典范。

  • 而诺基亚将智能手机融合到模拟手机中,联想将个人手机业务并入运营商业务,正是导致无法创新的原因之一。

3)、新兴企业如何颠覆传统巨头?
要颠覆传统巨头,新兴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入手:
  • 首先,对于新兴企业或创业者来说,最好的市场机会是:洞察一个低端或边缘大众需求。

  • 其次,通过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使其提供的产品更便宜,更方便,更简单、更易得。这类创新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性能不用最强大。

  • 第三,新兴企业需要不断尝试、学习和调整,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

  • 最后,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感知,持续改进和升级产品,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我们可以在小米手机(发烧友)、瑞幸咖啡(办公白领)、比亚迪(低价)身上看到效果。


相关阅读&扩展阅读:创新的三大误区!

创新的定义非常混乱,坦白说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这里借阐述创新的三大误区,帮助大家清晰一些基本理念。
1、误解1、「创新」就是发明创造!
在提到「创新」这个词时,很多人首先将它与发明创造联系在一起,认为创新一定是从无到有,似乎只有百分之百的原创才叫创新。
创新并非发明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只要是将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事物,就可以叫做“创新”,特别是在商业领域:
  • 火车、汽车,轮船,没有一个是被凭空创造,而是将蒸汽机放在轨道上、四个轮子上和船上。

  • 鼠标在诞生之初,并没有被认作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只有它被乔布斯,与用户界面系统完美结合时,鼠标的真正价值才被称为伟大的创新。

  • 在马克斯的特斯拉之前,早已出现了无数电动汽车,但是电池成本高居不下。马斯克所做的,就是将松下笔记本电池管理程序用于特斯拉电动汽车,一辆电动汽车从过去的30万美元成功降价为6万美元。
让我们再聆听一众大师们对创新的定义:
  •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定义是,所谓创新,就是旧要素新组合。

  • 全球大数据权威阿莱克斯·蓬莱特说,创造力只不过是把事物关联在一起而已。

  • 破坏性创新大师克里斯坦森说过,技术和需求不存在颠覆性,只有技术和需求的新组成才能带来颠覆。

  • 复杂性科学的奠基人布赖恩·阿瑟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在新的可能的世界当中,把旧的任务不断进行重新表达的过程。

  • 乔布斯也说,创造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

  • 麦肯锡资深合伙人兼董事理查德·福斯特认为,创新者者通过改变事物的秩序获取收益。

所以,创新绝不等于发明创造。
2、误解2、「创新」是只有少数天才们的事情
一直以来,关于天才们的神话阻止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去努力创新——达芬奇、诺贝尔、爱迪生、乔布斯、马斯克、扎克伯格......。
大部分人总是以“太难了”、“我不是这块料”为借口,拒绝创新。
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被种下了一个坏思维,误以为只有少数天才才有能力创新。
事实上,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独有的!人人都能够创新!
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企业界、非营利机构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德鲁克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他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在下一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

  • “但是,这些都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它们都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务实而不教条。”

  • 创新并不是奇迹、不是魔法,不是天才们的专利,而是一项工作 ,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禁锢就是领导人的认知边界。对于个体而言,最大的枷锁就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
3、误解3、「创新」是孤立的,与生俱来的,很难被学习复制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创新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这一过程需要依靠灵感,创造力和天赋;他们同样认为,创新是无法预测和管理的,不能寄希望于一定能出现,仅仅是也许,可能。
其实不然。
创新不是冒险精神和献身精神,而是一套科学的创新方法;创新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思想飞跃,只是最寻常的思维过程;创新的方法只是普通的方法,思考的过程就像散步一样平平常常。
研究创新的思维过程,就会发现,创新是一系列连续的步骤,关键问题不在于思考的步子迈得有多大,而在于思考的步骤是不是足够多。
  • 阿瑟布莱恩在《技术的本质》说,“创新存在于新的解决方案转变为标准工程的过程中,其间包含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进步和修正,它们积累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实践前进;创新存在于由发明引发的根本性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中;创新存在于这些新技术在改变内部组件或者结构深化时,因增加组件而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还存在于技术体从出现到随时间而发展,最后创造性地改变了那些与之遭遇的产业的过程中。

  • 在《飞奔的物种》里,作者指出,创新的具体手段可以用一个“3B法则”来概括:Bending变形:通过改变旧素材的形态,把旧的变形成新的;Breaking拆解:通过把旧素材拆解成碎片,使碎片或者碎片的组合成为一件新事物;Blending混合:通过把不同来源的旧素材拼在一起,混合成一件新事物。几乎所有的创新手段都是对这三个法则的单独或者组合运用。

  • 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中,将创新分为八个思维模型:组合创新、单点破局、错位竞争、低端颠覆、组织心智、第二曲线、分形创新、战略杠杆。

  • 乔布斯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它,然后重复,是这些连续的步骤促成了苹果手机的创新:1)、在当时,智能手机很先进,但是它也很难使用,因为它总是带着一个键盘。2)、我们需要一个大屏幕和一个鼠标,但是我们不愿意把鼠标带来带去,那样会很麻烦。3)、替代方案是用触屏笔,可触屏笔很容易弄丢。该怎么办呢?4)、干脆用我们的手指,这就是触屏手机的想法产生的过程。

  • 增田宗昭认为茑屋书店持续创新服务的精髓就是: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只是一心站在顾客的角度,努力理解顾客的心情,寻找顾客想要的东西,然后制作出来而已。以开店为例,就是不断思考:顾客对新店的期待是什么?哪一部分能吸引顾客,再站到女性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年长的角度.......,思考“想去那家店吗?”“不想去 那家店吗?”“走哪条路?”“欣赏怎么样的风景”......。

所有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指向一个清晰而简单的道理,创新是可以拆解,学习,复制,创造的。
假如希望系统和实战的学习了解如何“为用户持续创造新价值”,请等待品牌猿之后推荐的两本书:铃木敏文的《待客之道 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另一本书《与运气竞争-关于创新与用户选择》。
误解了「创新」,就是放弃了未来。


精研每一种创新力量
解构每一个创新品牌
习得每一次创新感动

品牌猿创
新商业生态的窥探者! 品牌主理人,20年专注品牌创新与进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