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上海马拉松的管油胜,在迈进 30 岁门槛前,写了一段让很多人动容的话。在这段话里,他坦诚了自己的疲劳,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无助和迷茫。
管油胜 2024 年上马后的“请假书”
图源管油胜个人社媒
很多人习惯了他率先冲线,习惯了他劳模般的身影,习惯了他 12 年几乎无休的奔跑,可忽然一个钢铁般男人开始坦诚自己不够清晰的目标,自己没有有效的睡眠,自己后半程开始跑不动时,很多人被打动,也开始思考:42 公里背后,到底承载了怎样的初心和压力?
管油胜是有过苦日子的人。从贵州山区里走出来的他在还没有成年时,有过打工一天赚 30 块钱的日子,也有过体校 600 元的生活费都觉得艰难的窘迫。
管油胜的生活是很多至今拼命跑马拉松的人过去的缩影。他们在大山里生活,祖辈扛着锄头的日复一日,让他们从小就看清了生活艰难的本质。
管油胜的坚持,何尝不是很多人选择马拉松的希望和明灯?他们知道,有人跑出了一片天,跑出了自己的名堂。管油胜能做到,他们也有希望做到。
看看现在在越野或马拉松赛道奔跑的年轻人,尤其是从川云贵藏跑出来的后辈,有多少人是受了管油胜的指引和启发,开始以跑步为生,试试这条艰难的路上,自己能走多远。在他们眼中,“管大哥”,“管神”就是给他们开了一条路的人。
当然,管油胜的苦,还有他有关跑步剧本的跌宕和波折,这也是他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不可避免的要素。如果没有当初离开体制的无奈,也许不会有他的励志和奋起。也许现在的他,可能转型成体工大队带队的一位教练或领队,过着平淡如流水的日子。
正是因为有过现实生活的毒打,才有了管油胜逆天改命的剧本。也让这个剧本足够励志和动人。
大家喜欢管油胜,不止是因为他一年跑 54 场比赛,不止是因为他能收割很多的冠军,而是因为即使高光时年入百万,他也依旧淳朴,真实,谦虚。
大家喜欢管油胜,不止是因为他在跑崩时,选择放弃自己,主动或甘愿给陈龙或他选手主动带速或破风。也不止是因为他在肯尼亚训练时,看到窘境中的孩童,把自己手里的食物分享给他们。确实,他身上有很多动人的品质。
管油胜是坦诚的,他承认自己现在的跑马,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为了全家的生存,是为了赚钱。不像有些跑马的选手,都不敢直言将“跑步”和“生计”或“金钱”挂钩,怕别人觉得他跑马目的的不纯粹。当然,这也是因为很多中国人向来谈“钱”色变,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有关,让很多人在面对敏感话题金钱上,选择了隐蔽,沉默和低调。
在肯尼亚集训的管油胜
即使很多人喜欢管油胜,也无法阻挡他的迷茫,无助和脆弱。跑去肯尼亚外训,孤注一掷花费不止 20 万的费用,却没换来自己想要的成绩,换做谁,内心都会有无比的失落。不用说肯尼亚,有跑者花几千元大洋报训练营,如果没跑出自己想要的成绩时,都想垂泪拷问自己是否值得。
是的,该怎么衡量自己是否值得呢?如果把跑步当做赚钱的一种工具时,投入产出比就是衡量的依据。只有财富自由的老板,大概才会觉得,只想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肯尼亚经历买单,非常值得。
那什么是值得呢?值得就是要跑出自己想要的成绩,拿到更多可观的名次。但这些赌注不在一场比赛中,而是在场场比赛的尝试中。可比赛一多,不管是谁,一定会面临状态的起伏。毕竟人的身体不是机器,不能流水线操控它的快和慢。
是的,跑步让人感受到,身体和脚下的路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你付出的多,收获就会多。你投入的多,进步就会多。冲线后的数字会给你内心足够的满足感,满足你对进步的渴望,对好胜的追逐,对拥有多巴胺的刺激。
但把跑步这项运动赋予太多庞杂的功能性价值时,满腔的热血就变成了枯燥的工具。日复一日的坚持变得乏味,无聊,甚至想迫切看到可视化的结果。当有这股执念时,你的行为导向变得非常的现实:为了名次或成绩,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要不停地参加比赛,捞取奖金,因为不想错过每一次到手的机会。
而对跑了这么久的老管来说,他也想跑进 210,给这么多年的训练,有个交代。
但却忽略了马拉松运动的本质:它是一场追求极限挑战的运动。它对你身心的挑战巨大。一旦更多想从中获取利益,违背运动规律的执拗会反噬你的身心,让你欲速而不达。尽管没有人能达到基普乔格那样,一年只跑 2-3 场马拉松,但谁都知道,拼尽全力去拼一场比赛时,你的身体体会的极度消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和缓解的。
在以往,我们总会赞叹“劳模”的可贵,到头来却发现,过度的付出和坚持,不停向身体的索取,终究要面对让它停一停的现实。即使是机器,常年按下工作按钮都会面临破损、故障的可能。更何况,人的身体远还不是机器。
是的,生活面前,没有人可以逃过它的艰难。不管你是世界冠军,还是体制外的野生选手。只是大家的艰难各有其意,各有其苦。
现在翻过头再来看,疫情的三年给了很多人一段内心的空白和震荡。让人再次意识到,没有意外是不可能发生的,没有什么现实是靠得住的。只有眼前和当下,才能抓得住。
再加上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经济下行,环境的不如意让生活艰难的本性更赤裸地摆在每个人面前。所有人不再敢抱着长远主义的眼光,让自己一年只参加 3-5 场马拉松比赛,其余时间都放在训练打磨自己技术或跑量的专注上,而是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眼前,放在你能抓得住的当下,赚你认为能抓得住的钱,赚多点是多点。毕竟只有经济基础,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是的,如果你以跑步为生,一年单靠 3-5 场马拉松的奖金就想相对理想地生活下去,几乎是痴人说梦。除非你拿的冠军都是北马、上马这样奖金非常高的赛事。但这样的赛事,一旦专业队选手加入,大众选手想突围几乎没任何可能。所以很多大众精英选手,在报名参加比赛时都会盘算一下,想想自己是冲跑成绩还是名次,是赚奖金还是 PB。
其实和管油胜类似的状况,还有女精英跑者焦安静。在广州马拉松 25 公里左右退赛后,她在赛后自己也坦诚,为了 230 的目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却换来“跑过了头,导致体能不够,大不如前”的惨痛现实。可能对于焦安静来说,最重要的是,请个教练。
不管是比赛还是训练,如果一味地把目标压在比赛中,忽略了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缓解,终究在一场场的积累中,身体会回馈给你“欲速则不达”的现实。
在马拉松还没有走商业化之前,很少人能靠跑马拉松来走这条路,吃这碗饭,但如今,随着商业化浸入这个看似热闹的赛道时,很多人吃到了它的红利,却也尝到了它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