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第八个年头的南马,进入汇跑时代后的首次亮相,就赢得了潮水般的好评。赛事组织的专业和细致、城市氛围的投入与配合、精英选手高水平的竞技表现、大众跑者对古都魅力的全方位体验,南马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
对于大型城市的马拉松,人们会不自觉抱有更多期待,对赛事的组织、运营、服务、赛道……各方面自然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也是能否让跑者产生报名念头的重要举措。
但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对跑者参赛和赛事方办赛产生着极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越来越高——那就是田协认证,准确是说田协 A1 认证。
尤其是对于南京这般省会和大型城市举办赛事,更是几乎形成了无 A1,不赛事的印象。
关于田协 A1 认证的话题,9 月份下半年国内赛季开始前其实就已经引起过关注。
每年的夏训阶段(6-9 月),也是很多在下半年将举办赛事的“抢人”时机,作为国内最早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天津马拉松在去年比赛路线回归主城区后,很快便吸引了跑者的关注,开启报名后大家的热情也是如预期般火爆。
9 月 14 日的天津马拉松的一条推文让其再度出圈,但这次对许多跑者来说确实感觉被“浇了一盆冷水”,推文内容是对本次赛事奖励方法的调整(奖励金额下调了),缘由则是因为 2024 天津马拉松没有获得田协 A 类赛事的认证资格,通知原文为“赛事已向中国田径协会申请 B 类路跑赛事认证”。
因为赛事认证等级的变更,天津马拉松也在赛事宣传中拿掉了中国田协的 LOGO(为何要拿后文解释),赛事还为选手提供了退赛选择,很多选手也确实因为缺少田协 A 类认证选择了退赛。关于田协 A 类认证,这是一次比较大的讨论。
另一次讨论的焦点则来到了南方的又一座大型城市——广州。就在天津马拉松发文调整奖励方法的那几天,2024 广州马拉松开启报名,而在其报名海报上却缺少了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马拉松的 LOGO,这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因为 LOGO 的缺失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广马还没有得到田协认证。
广马报名海报
天津和广州,作为国内前列的大型都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天然会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对于广州马拉松来说,已经成了每年度国内跑圈最受关注的赛事之一,关于得不到田协认证产生的讨论并不仅限于这两场赛事,比如郑州马拉松在 10 月份发布的延期公告中也提到赛事认证类别由 A1 类调整为 C 类。
但这两场赛事引发的关注度,十分具有代表意义,并且让更多人将目光转向了认证背后的逻辑。
赛事是否是田协认证,是很多跑者决定报名参赛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这里面 A 类尤其是 A1 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关于赛事认证,中国田协由高到低把赛事分为 A、B、C 三级,其中 A 类又分 A1 和 A2,但其实得到中国田协认证赛事只有 A1、A2、B 三类,C 类赛事为社会和地方自主办赛,和田协关系其实不大,那为啥 A 还要分 A1 和 A2 两类呢?
要求上,A1 类赛事在赛道、丈量、距离、计时、裁判、兴奋剂检测等核心竞赛组织工作方面需要完全达到世界田联和全国纪录的成绩认证标准。
而 A2 类赛事在起终点海拔下降与赛道总距离的比例、赛道计时点数量、裁判员等级等技术要求方面比 A1 低,所以这类赛事跑出的成绩也无法达到申请世界田联和全国纪录的成绩标准(类比国内的郑开和国外的波士顿)。A1 和 A2 赛事都是可以使用中国田协与中国马拉松 LOGO 的。
B 类赛事则是对技术要求更低,竞赛组织工作能够满足参赛选手公平竞赛的标准即可,仅可以使用中国马拉松 LOGO。
C 类赛事两个 LOGO 都不能使用。
AB 两类赛事的区别,其实更多是从赛事赛道和竞赛组织的技术标准层面出发。但为何天津和广州两场赛事认证会遇到问题呢?这就需要提到中国田协关于赛事认证条件的界定,其中关于主办单位的组成和办赛经验要求成为关键。
对于 A 类赛事,今年修订后的新规原文为:(1) 主办单位组成中必须包含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赛事运营单位须在中国田协注册。(2) 主办单位 2 年内主办过至少 2 场同距离或更长距离的路跑赛事(须在中国田协路跑赛事认证申请系统中可查询)。
众所周知由于大流行,过去几年很多赛事都经历了停办直到去年才恢复,也就是过去 2 年举办赛事场次无法满足规定的第二条,近两年只办了一场的天津和广州正是如此。
关于认证新规理顺后,再看两场赛事的应对和最终结果。
首先是天津马拉松,不必多说,发布通知调整奖励办法,最终认证级别为田协 B 类赛事,赛事宣传中只出现了中国马拉松的 LOGO。广州马拉松目前的宣传物料上则已经重新出现了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马拉松的 LOGO,意味着其赛事认证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状况一样为何最终结果不同呢?谜底就在谜面上,问题从新规中来,也从新规中找到了方案。
10 月 28 日一场名为“广汽丰田·2024 广州海珠湖马拉松邀请赛”的赛事鸣枪举行,赛事采取定向邀请制,规模仅 800 人,但主办方级别很高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并且设置有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三个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海珠湖马拉松邀请赛加上去年的广州马拉松,广州市人民政府便满足了近 2 年内主办过至少 2 场同距离或更长距离的路跑赛事的要求,如此拿下 A1 认证便顺理成章。这样的解决措施其实在引发讨论的最初期很多网友就给过如此建议,但最终结果是不同决策有不同选择。
不仅是许多跑者对 A 类认证十分在意,其实对于赛事背后的城市、运营单位等大量参与主题,同样很在乎这一点。这并非只关乎单一层面的赛事组织,其实是系统性的问题和情况。
对跑者,A 类认证一是成绩有一个“官方认可”,二是在很多赛事无论是报名资格还是直通标准要求中,这一认证都是硬指标,久而久之人们对 A 类认证就有了极高的认可度。
对赛事,国内目前有许多赛事运营公司,如汇跑、善跑、博捷体育和以前风口浪尖常客智美等,这些赛事公司和跑者接触最多,但正如规定里所说,赛事的主办方其实更多是政府,一场赛事的要求和落地城市和政府的意愿起着决定作用,而从行政角度来说,赛事级别的高低自然也是考量的一个因素,所以关于新规我们能看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对行业,如前文所言,田协关于赛事级别的认证体系的制定,更多是从赛道和竞赛组织的技术角度,和城市等级、赛事规模和历史没有必要关系,之所以如此是从更好管理和规范路跑赛事的角度出发。
当天津马拉松调整为 B 类认证后,其奖励方法也需要根据路跑赛事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有所调整,不同级别赛事有对应的奖金设置标准,路跑赛事认证和管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之所以如今赛事认证的关注度高,是因为一段时间惯性习惯和思维使然,比如此前流行的“双金标”宣传点,随着马拉松的遍地开花,各地举办马拉松并不单纯是从体育层面出发,而是背负着扩大影响力的行政需求,如此自然是所有赛事都有着“等级越高越好”的念头,城市越大自然是要做高等级赛事,但从竞赛的实际组织情况来说,这并不是合理的。
举办一场城市马拉松,协调和调动的公共社会资源是巨大的,这只有行政部门可以解决,而赛事运营公司则是从专业技术层面发挥作用。但每个城市对马拉松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依旧有不少地方其实更在乎的是面上的形式而非关注于赛事本身专业性和品质的打造,赛事运营公司和主管单位需要不断磨合,那么修订后的认证办法其实更多是希望以此在行政化和专业度尽可能去平衡。
B 类的天津马拉松,依旧得到了跑者的盛赞,报名海报上没有得到认证广马,依旧有许多人坚定选择,A 类认证,有时很重要,有时似乎又没那么重要,简单说是一个成绩证书的事情,但背后牵扯的,其实是一张盘根错节的网。
中国马拉松经历了快速膨胀的阶段,繁荣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现行的管理方法也好,实操例子也好,都是对整个行业发展和规范化的不断探索,所以许多问题答案只能靠时间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