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精确制导炮弹”——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

文摘   健康   2024-03-20 18:49   上海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视网膜母细胞瘤(RB)治疗主流已逐渐从单纯“保生命”发展为“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的水平。治疗手段从眼球摘除、外部放射治疗为主逐渐向化学治疗为主的保眼球保视力综合序贯治疗转变。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化疗、动脉介入化疗、冷冻、激光光凝、眼内/球周注射、敷贴放疗、眼球摘除等多种治疗方式。


眼动脉介入化疗(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of ocular artery,IAC)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辅助下,将一根极细的导管直接插入眼动脉,进而使化疗药物经眼动脉进入眼内,在眼内瘤体处形成高浓度的药物聚集,从而更好地杀灭肿瘤细胞。成人眼动脉的直径在0.7-1.8mm,婴幼儿平均眼动脉直径只有0.65mm,在这么小的血管内注入药物,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用精确制导炮弹,打个比方,大家可能就好理解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


精确制导炮弹可以在20公里之外“一发入魂”,我们的介入化疗也有同样的本事。



患者在全身麻醉后,医生通过股动脉穿刺,利用DSA在造影提供的可视化引导下用导丝引导微导管经股动脉、腹/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实现“多次转弯”,“精”确地行至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开口位置,这使得治疗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不惧变异血管带来的不确定性;“导”指的是炮弹的导引系统,术中的化疗药物注入效果一目了然,有助于制导医生进行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存在眼动脉闭塞危险因素患者,及时行颈内动脉球囊扩张阻断术,进行介入化疗;对眼动脉变异难以插管的患儿,行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眼交通支等旁路插管术,实现以往眼动脉变异患儿无法介入化疗的难题。同时,高精度局部治疗有助于减少全身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微导管进入眼动脉局部杀伤肿瘤


治疗前,巨大肿瘤凸向玻璃体腔


治疗后,瘤体萎缩钙化



本文作者:范佳燕

(温馨提示:点击医生照片即可在线问诊)


职称职务

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眼肿瘤和儿童眼底疾病的临床诊疗,主攻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学科综合诊治

门诊时间

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南院专家门诊,周五下午浦东分院特需门诊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国家优青。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主要成员参编眼肿瘤学专著及指南撰写,包括《感官系统复杂病》、《中国抗癌协会—视网膜母细胞瘤指南》《整合肿瘤学》等。在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Genome Biology 、Molecular Therapy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眼肿瘤诊疗相关权威论文3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 2 项,其中 1 项以专利许可实现成果转化。

荣誉奖项

在眼肿瘤方面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医树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师等。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上海九院眼肿瘤团队
公众号功能介绍:上海九院眼肿瘤团队致力于眼部肿瘤的诊治,主要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结膜黑色素瘤、睑板腺癌、泪腺肿瘤、眼眶淋巴瘤、炎性假瘤、神经纤维瘤等。此公众号主要进行眼肿瘤科普及案例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