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鹏盛视点。
2024年11月8日,兴洋科技宣布终止其北交所IPO,这一消息让不少业内人士吃了一惊。毕竟,这家公司可是北交所今年募资金额最高的存在,计划募资高达14.53亿元,公司产品还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很多人开始疑惑:一个超级热门的硅基材料企业,为何功败垂成?
兴洋科技主业是电子级硅烷气,这个材料广泛用于光伏产业、显示面板和集成电路制造。简单来说,太阳能电池、电视屏幕、手机显示屏都会用到他。不仅如此,兴洋科技还瞄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把硅烷气用在了动力电池的硅碳负极材料里。在2023年,兴洋科技的主营收入达到了6.01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2.93亿元。
兴洋科技的客户圈也是星光熠熠!光伏领域,有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行业巨头;显示面板这块儿,还有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友达光电等大牌;更别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方,比如贝特瑞、杉杉股份、万华化学这些业内响当当的名字。看上去,兴洋科技好像已经站在了行业顶端,但是背后问题却不小。
兴洋科技这次的IPO团队配置也堪称豪华:保荐人是中泰证券,审计师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是国浩律师事务所杭州分部,这些都是业内顶尖的服务机构。
为何兴洋科技暂停IPO?问题出在哪?
笔者从公开信息看,认为主要还是跟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问题、产品市场环境不乐观有关。毕竟,IPO不是简单的财务达标就行,还得过监管大考。
一
兴洋科技的掌门人:邵雨田
说到兴洋科技的掌舵人,非邵雨田先生莫属。他直接持有公司38.21%的股份,还通过万兴企管间接控制4.03%的股份,总共42.24%。
邵雨田是谁?我们一起认识一下
邵雨田,1963年出生(属兔),没有境外永久居留权。高中毕业后,他一路深造,先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进修国际贸易课程,又去上海交大EMBA研修班镀金。
邵雨田的履历可以说是可圈可点:
2000年,创办沈阳市三江电器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开启创业第一步。
2001年,一手打造浙江南洋电子薄膜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华丽转身,2010年IPO上市成功,股票代码002389.SZ,名气可不小。
2014年,进军光伏领域,创办内蒙古兴洋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新能源篇章。2022年,兴洋科技升级为股份公司后,他担任董事长,还兼任员工持股平台“万兴企管”的执行事务合伙人。
除了创业,邵雨田在投资领域也很有一套,投资案例一个比一个亮眼:
铭利达(301268):2022年4月在创业板上市,他是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4.52%。
泰福泵业(300992):2021年创业板上市,他是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9.86%。
泰鸿万立:11月8日刚通过上交所上市委审核,邵雨田持股11.89%,稳居第二大股东。
邵雨田先生的身份标签很丰富:创业家、投资人、控股股东。既懂技术,又有市场敏锐度,不论是造厂还是资本投资,都驾轻就熟。
笔者认为,对兴洋科技来说,有这样一位既懂产业又懂资本运作的掌舵人,未来的发展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此次项目IPO宣告终止,也只是漫漫长路上的小挫折。
二
主要财务指标
从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兴洋科技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隐忧,资产总计从2020年的2.98亿元增长到2023年6月的7.05亿元,规模扩大显著,公司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46.73%下降到2023年6月的29.66%,杠杆率持续优化,债务风险逐步降低,财务更加稳健。毛利率从2020年的-3.15%跃升至2023年的63.84%,毛利率的波动太大。净利润在2020年亏损2038万元的基础上,迅速扭亏为盈,2022年净利润达到1.78亿元,2023年上半年实现1.31亿元。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20年的18.24%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2.64%,报告期持续下降,创新能力备受考验。
兴洋科技目前呈现出快速增长、盈利大幅改善、财务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但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是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电子级硅烷气价格下滑和市场竞争加剧对未来盈利情况的影响。
三
业绩增长合理性和持续性存疑
兴洋科技业绩爆发背后,真有那么合理吗?
过去几年,兴洋科技的财务表现可谓是过山车: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仅为5719.61万元,还亏损了2038.05万元。到了2022年,营收飙升至4.17亿元,净利润狂涨到1.78亿元!然而,2024年上半年,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同比降幅分别为25.10%和32.22%。
所以监管老师重点关注业绩增长的合理性到底如何?有没有提前确认收入或跨期调节这种小动作?以及增长原因和节奏对得上吗? 公司主要客户的验证时间、扩产计划和硅烷气需求是否同步?
四季度为何突然暴增? 特别是2021年第四季度,单季收入占全年近一半(49.65%),这会不会是为了美化的年报数据而提前确认收入?
这些问题可不是无的放矢,毕竟,2021年四季度的收入激增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同时,对监管而言也是多了些疑虑。
同时光伏依赖症,成了双刃剑?
兴洋科技有超过70%的收入来自光伏行业,客户名单里都是大牌: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光伏行业这几年发展迅猛,为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不过,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也不可忽视,近年来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能源紧缺问题缓解等因素,都会让光伏需求面临下行压力。更棘手的是,电子级硅烷气市场竞争加剧,主要玩家如硅烷科技、中宁硅业都在疯狂扩产,新进入者比如福建恒申电子材料也在跑步进场。结果就是产品价格从2023年20万元/吨一路到2024年11月降到6万-8万元/吨。
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加上电子级硅烷气的价格大跳水,让监管老师非常关注产能过剩问题,同行纷纷扩产,市场饱和后,兴洋科技还能分到多大一块蛋糕?
所以兴洋科技确实在过去几年实现了业绩飞跃,但这些增长背后的合理性和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光伏市场看起来是金矿,但周期性波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公司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IPO问询如下:
四
收入确认问题
在收入确认问题上,兴洋科技和同行硅烷科技采用了两套模式,兴洋科技的硅烷气业务是这样的:
签收即确认:硅烷气一送到客户现场,客户签了字,公司就确认收入。
然后预估退货量,虽然硅烷气用不完会退回一部分,但兴洋科技根据历史数据,提前估算余气退货数量,然后冲减收入和成本,这一预估量和后期实际退回量几乎没有差别。
硅烷科技的收入确认政策更加稳重,两次过磅,硅烷气送到客户后,先称一次重;客户用完后,再把剩下的气体称一遍,两次重量差就是实际使用量。第二次过磅再确认收入:只有等剩余硅烷气运回、确定客户的实际使用量,才认定控制权转移,确认收入。
问题来了:收入确认政策不同,合理吗?
监管老师问得也很直接,兴洋科技和硅烷科技同为硅烷气行业,销售模式和收入确认时点差别这么大,是不是有合理性撑腰?兴洋科技是不是有提前确认收入的嫌疑?签收就能算客户实际掌握了货物控制权吗?
报告期内,公司居然还有一些订单是签约时间比发货时间晚,这种先斩后奏的操作对IPO来说,怎么看都让人捏把汗。
收入确认的时点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确认得太早,就出现虚增收入的情况,所以监管老师担心很明确,兴洋科技的这套快节奏操作,是合理、合规,还是急着冲业绩?
IPO问询如下:
五
在建工程转固问题
兴洋科技CVD还原设备,已经在财务报表里的在建工程待了6年半,依然没有转正。这台CVD还原设备是兴洋科技年产1200吨芯片用电子级高新硅基材料项目的关键角色,专注于研发和生产11N电子级多晶硅。设备早在2017年就采购了,但到了2023年6月末,它还在在建工程里排队,公司解释说,这不是设备有问题,而是整个项目还没完成,设备就不能算正式上岗。
监管老师的三连问来了!
工程进展咋样了? 6年多的施工,为啥还没完工,这个解释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转固问题不清楚? 有没有可能设备其实已经准备好了,但为了某些原因,迟迟不转入固定资产?
会计处理靠谱吗?不转固定资产是不是为了少计提折旧?这种操作到底合不合规?
在建工程拖延转固,企业就会少计折旧、多算利润,看起来财务指标亮眼,实际不真实。所以CVD还原设备上岗难的背后,到底是工程本身的复杂性,还是有意拖延转固的财务高招呢?
IPO问询如下:
六
关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兴洋科技募资14.53亿,为什么干颗粒硅?能行吗?
兴洋科技计划募集14.53亿元,其中有11.93亿元是要投到一个新项目上,年产1.6万吨电子级硅烷+1.2万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由全资子公司嘉洋科技来负责。简单说就是建厂房、买设备、搞研发,听上去很高大上,但问题也来了,颗粒状多晶硅在市场上真的吃得开吗?
2022年,国内光伏行业多晶硅市场里,颗粒硅的占比只有7.5%,总规模才6.2万吨。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还是棒状多晶硅,现在你们一上来就要搞1.2万吨产能,老实说,这个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哪?
搞颗粒硅研发的投入也不小,监管老师也很担心技术是不是靠谱。公司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储备如何?有啥过硬的优势?颗粒硅和棒状硅到底谁更强?颗粒硅会不会只是个噱头?为啥颗粒硅的项目到现在还没真正落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兴洋科技IPO上市失败背后有多个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业绩增长合理性与持续性存疑
从2020年的5700万元到2022年的4.17亿元,兴洋科技的营收增长看似亮眼,但其中关键因素如市场需求、行业政策、客户扩产等支撑是否足够扎实,依然被质疑。尤其是2021年四季度营收占全年近一半,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嫌疑。
光伏行业依赖较高,公司近80%的收入来源于光伏行业,而光伏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能源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风险。硅烷气等主打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从2023年的20万元/吨下降到2024年11月6万-8万元/吨,供需失衡导致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2. 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存疑
市场需求不足,募投项目计划新增2300吨颗粒硅产能,但颗粒硅当前市场份额仅占7.5%,远落后于主流的棒状多晶硅工艺。监管老师对颗粒硅的技术路线、市场前景及公司产品是否能实现产业化落地存疑。
颗粒硅业务尚处于研发阶段,投入金额大但没有成熟的商业化成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从2020年的18.24%下降到2023年的2.64%,显示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力度减弱。
监管部门的质疑集中在公司发展模式、财务合规性与未来规划的可行性上,从兴洋科技回复看,没有充分化解监管老师这些疑虑,最终导致IPO折戟。
笔者认为兴洋科技的IPO刹车只是暂时的调整,对于一家技术储备雄厚、客户资源丰富的企业来说,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强化市场渠道,还是可以重新迈向资本市场,上市这条路,慢一点也许更稳。
IPO上市相关专业交流 | 一级市场资产交易信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