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悉达多,你就读懂了人生

文摘   2024-11-19 00:01   陕西  



今天要一起读的,是一本文字如诗歌般光彩夺目,充满歌咏性与音乐性的小说杰作——『悉达多』。它的作者是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的作家、诗人、画家——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在黑塞的文学创作史里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黑塞「个人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他在这本书里超越了东西方文化的藩篱,集多种古代哲学的精髓于一体,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悉达多』极其易读,任何读者都能很轻松地沉浸在黑塞充满诗性的书写中,伴随着悉达多求索的步履,清晰地看见一个自我追寻者的一生。
但也就是因为这部小说极其易读。许多读者读完之后,很容易将理解止步于故事的表层。
『悉达多』那些仿佛巴赫的弥撒曲一般美好的文字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两个谜题。

第一个谜题,为什么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一首印度的诗」?
深谙古印度文化与哲学的黑塞,在这本书里暗埋了许多与印度有关的「梗」。但如果你本身对印度神话、文学和哲学并不了解,你很容易在阅读时错过这些能让你更深层理解『悉达多』、理解黑塞的「钥匙」。

第二个谜题,『悉达多』最后觉悟到的真理到底是什么?
『悉达多』的故事主线极其清晰,它是一部独白体的小说,讲述了出身高贵的婆罗门青年悉达多探寻自我的一生。
他曾潜心于「吠陀」的圣典,后来又祈愿通过苦行看见真理,他曾经试图追寻佛陀踏上梵行之道,但又投身红尘,在欲望中迷失。最终,他再度踏上探索之旅,悟得了活在当下的真理。
难道悉达多历经千万,就只悟得了这个似乎人人都会讲,人人都知道的「空谈」?
今天的解读会围绕这两个谜题展开,当你读完这篇导读后,再读『悉达多』时,你必然会彻底理解明白下面这段话:
谁真正理解了悉达多,谁就理解了人生;谁读了『悉达多』,谁做出了思考,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1

为什么悉达多不是佛传,而是一首印度的诗

小说中有名字的人物并不多,但命名其实都暗藏玄机。
例如,引导悉达多最后以河流为师的摆渡人叫瓦稣迪瓦(vasudeva),这个名字其实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一位父神,他的儿子就是印度教中最广泛被人崇拜的主神, 诸神之首奎师那(也译作黑天)。
瓦稣迪瓦是奎师那降临人间的重要媒介,所以瓦稣迪瓦在印度神话里也是一个接引者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悉达多最终要依靠瓦稣迪瓦的指引,发现人生真正的秘密。
与悉达多青少年时期形影不离,发誓要做他的朋友、随从、仆人、侍卫与影子,但后来却与悉达多分道扬镳,加入佛陀教团的重要配角乔文达,他的名字其实也别有深意。
Govinda意思是「牧童」,而奎师那在印度神话里最经典的形象,就是一个穿着黄色布裤,头上戴着孔雀羽毛,吹着牧笛的牧童。
所以,如果你把乔文达理解成是每个人「童年」的象征,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曾经与悉达多形影不离,发誓要永远追随悉达多,但却又分道扬镳大半生,直到暮年才终于再会悉达多,从他的面容里看到了真理。
童年所爱的一切,都随着我们的成长逐步被淡忘、抛弃,但当暮年来临,我们回首往事时,那些淡得快要透明的画面会重新被记忆涂抹上颜色,与后来我们所经历的千万瞬间,拼成完整的一生。
『悉达多』里的人名不仅仅只和印度神话有关,熟悉梵语的黑塞,还在人名里加了不少梵语的「梗」。
投身于世俗的悉达多,为了学习如何获得财富,他向富商伽摩施瓦弥求教,而Kamaswami这个名字,其实是梵文里Kāma(欲望)和Svāmin(主人)的复合词,它含义是欲望之主。
至于悉达多的爱人伽摩罗Kamala,意思是渴求爱的,映射的就是爱欲。
悉达多里对于印度文化的运用,不仅仅只局限于人名。贯穿于全书的四个角色:乔文达、伽摩施瓦弥、伽摩拉和悉达多,他们各自象征了四种目的:道德、利益、爱欲和解脱。
而这恰好就是古印度哲学所认为的人生四大目的,在古印度哲学中,人有肉体、情感、理智和灵魂的四重性,人只有满足自己的物质、情感的需要,努力追寻道德,才能全面发展,最终体会到至高的灵魂境界。
所以说,『悉达多』绝对不是佛陀的传记,亦非源自佛教哲学的故事,黑塞将古印度神话与哲学的成分暗藏在了在更深层次的谋篇布局上,副标题里“一首印度的诗”,绝对不仅仅只有文字中描绘的印度风景那么简单。

2

悉达多到底悟得了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的唯一方式,是让我们再一次沿着故事里遍历悉达多的人生之路。
在故事的开头,处处受人尊敬与热爱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突然感觉到无论是古老的吠陀圣典还是虔诚仪式,都无法让自己找到关于自我的答案。
于是,他带着不满与困惑,放弃了身份与财富,和好友乔文达一起做了三年苦行的沙门,悉达多试图用苦行消灭自己的感官欲望,找到真理,但是他最终无奈发现,苦修不过是像喝酒一样的自我麻痹,清醒之后,困惑依旧。
听闻世尊佛陀觉悟了一切,他与伙伴乔文达拜访了佛陀,悉达多的确在此时被乔达摩所言说的经义震撼,但他却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漏洞。
而这个漏洞,是我们理解悉达多最后答案的第一把钥匙。
悉达多说:「在您的法义中,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却存在一个断裂之处,…呈现出些许迥异于从前,且无法被证实的东西:那就是您的超世拔俗,获得解脱的法义。」「您已超拔死亡。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得到正果!」
悉达多发现,觉悟是一种只属于个人的体验,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会。佛陀可以言说自己领悟到的一切法义,但是觉悟本身却无法诉说。自我真正要找的那个答案,只和自我有关,答案在生活里。
所以,悉达多才会弃绝一切教法,去感知生活,追逐爱情,寻找财富。但悉达多却又发现,如果一个人完全只看重生活本身,去热烈地体验而不思考,人很快就会被生活所控制,活在当下,就会变成「只活在当下」。
于是,他又一次从生活中逃离,去继续寻找答案。
这一次的悉达多遇见了河水,河水被黑塞赋予了一种「道」的象征,而悉达多也第一次在河水中感受到了一种他从前似乎从未感受过的包容。
但此时的悉达多,距离最后的觉悟还差了一点点东西,那就是痛苦。
小说最后三节,从未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悉达多,在渡口重逢了自己的爱人伽摩罗和从未蒙面的儿子,但伽摩罗却被一条突然出现的毒蛇咬伤,中毒身亡。

悉达多决心照顾和培养自己的儿子,可是儿子根本无法接受贫穷的船夫生活,叛逆又怨恨,这让悉达多痛苦不堪。
最终,孩子一个人回到了城市,留下悉达多孤独地重回渡口。而此时此刻的悉达多,这个探寻自我答案一生的人,他一切的人生体验终于圆满,圆满地如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


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高潮与低谷、嫉妒与酸楚,他都品尝到了。
所以当悉达多再次面对河流时,他发现自己真实地感受到世间的喜怒哀乐,也能理解世人的虚荣、欲望和荒谬,知道为什么父母会盲目地爱着孩子,男人们为什么会用充满欲望的眼光打量女性,理解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情绪与生活。
他不再试图把这个世界抽象化、简单化。悉达多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
直到这一刻,悉达多终于真正地感受到了“唵”。
他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而是开始倾听一切,接受哭喊与微笑、恶毒与善意,思慕和冷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始终存在。
河流承载一切,河流有一切的答案,河流就是悉达多。
只有包容这个世界的一切复杂,你才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任何一种体验,你会知道没有任何一种体验是不应该发生的,你也会接受人就是在某些时刻会必然陷入低谷。
但同时你也会比任何时候都相信,生活始终存在无限可能,
什么才是“我”?,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彼时的生活塑造了此刻的我,那此刻我对于生活的接纳、相信和热爱,也会塑造未来的我。
就像『悉达多』封底上的那首诗: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

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

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

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

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这个世界

爱它,

属于它。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加入小镇书友群



本文为广告

小镇的诗
[小镇的诗],一个以诗性为轴的诗意生活美学品牌,致力并践行于将诗的美学融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美好的事物有价值,让认真生活的人有温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