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当前宏观经济展望如何,尤其是针对全球经济、股市、房地产市场的拐点确认情况?A: 当前全球经济与市场正处于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转折点,我们的全球和亚洲以及中国宏观与策略团队已经发布了下半年的展望报告,试图在这片不确定性中寻找线索。市场上对于经济复苏、股市走向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意见分歧较大。尤其在上周五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市场情绪与分析框架的差异更加明显。尽管近期政策频出,市场有所回暖,但从经济全面复苏和通货膨胀回归正常水平的角度看,这依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的高频数据分析显示,经济虽有企稳迹象,但这种企稳状态并不均衡,且水平尚低,意味着经济复苏仍处于初步阶段。
Q: 政策面有哪些积极因素在累积,对房地产市场有何具体影响?
A: 政策面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积极信号,这些积极因素在过去几周里我们已有所阐述。上周五推出的房地产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积极趋势。在周末参与的政策研讨中,国内权威智库普遍认为政策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旨在防止经济进一步下行、通缩加剧以及债务违约风险。这些政策虽然更多是预防性措施,而非全力刺激经济增长,但与三个月前的市场预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改善。如果设立一个“政策意外指数”,我们会发现最近几个月中国的指数在上升,且多为正面的惊喜,这与过去几年频繁出现的负面意外形成鲜明对比。Q: 中国经济摆脱通缩、回归合理通胀水平的进展如何?A: 尽管摆脱通缩、实现合理通胀水平的道路依旧艰难,但已有初步进展。我们构建的“52再通胀框架”中,约完成了四分之一的目标。特别是在房地产、新能源、对外关系与对外开放等领域,政策取得了一些务实的成就。例如,新能源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正通过类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的政策加以调整,以稳住优质产能、淘汰过剩产能,进而改善企业盈利。在需求侧,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出,有助于缓解国内生产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对遏制经济进一步下行风险和房地产对债务的连锁反应具有积极作用。
Q: 3000亿再贷款和5000亿政策性银行贷款的政策效果如何评价?
A: 市场对于3000亿再贷款和5000亿政策性银行贷款规模的讨论颇多,部分人士质疑其相对于庞大库存规模是否足够。尽管这与解决全部库存问题所需资金相比显得不足,但关键在于政策态度的转变,即政府开始通过直接干预,尝试消化商品房库存,体现了高层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深刻认识,并将其提升至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高度。这标志着政策从不干预转向主动管理,为经济转型和消费回升争取时间,减少调整过程中的痛苦,是重要的积极变化。
Q: 对2024年下半年及2025年经济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A: 我们的中国经济学家预计,2024年实际GDP增速约为4.8%,与官方目标接近,但经济恢复仍显不平衡,主要驱动力为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内需疲软,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数据和零售消费数据表现不佳。2024年GDP平减指数预计仍将维持在负区间,名义GDP增长较实际GDP更为缓慢,稳定在4.5%左右。展望2025年,随着房地产救助措施的实施,预计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下降趋势将有所缓解,尽管出口和制造业增长可能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而放缓,但总体上,GDP实际增速将略微放缓至4.5%,而GDP平减指数将从轻微通缩转为低通胀状态,约为0.4%,带动名义GDP温和反弹至接近5%。尽管这一增长水平低于以往6%-7%的常态,但相较于当前,已展现出一定的复苏迹象。
Q: 政策积极变化的同时,是否存在负面因素,如何应对?
A: 虽然政策面呈现积极态势,但仍需警惕潜在的负面因素,如产能过剩问题在某些行业持续存在,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出口表现。应对策略上,政府需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施策,既要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也要通过创新和产业升级激发经济内在活力。同时,加大对内需的提振力度,通过消费刺激政策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购买力,平衡内外需结构。在房地产领域,确保政策有效落地,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避免风险传导。此外,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确保经济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韧性与稳定性。
Q: 目前出口方面是否存在下行风险?
A: 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对出口方面下行风险的担忧。这主要源于年初至今,经济企稳主要依赖于出口这一支柱的支撑作用。然而,从更广泛的经济视角来看,虽然出口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国内消费和投资的稳定同样关键。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多元化市场布局和内部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Q: 美国对中国绿色能源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有多大?
A: 从直接影响来看,美国对中国绿色能源产品加征的关税对中国整体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自18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设置的一系列贸易壁垒已经基本上将中国新三亚的产品隔绝在其市场之外。因此,这一轮受美国新关税影响的商品仅占中国出口的0.5%。然而,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层面和长期战略层面的影响,特别是当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采取类似措施时。
Q: 加关税的传导效应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A: 加关税的传导效应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跟随美国,对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例如,欧盟和加拿大等美国的西方盟友可能会考虑采取类似措施。这种连锁反应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更大压力。其次,美国可能会对中国企业在第三国设厂规避关税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将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供应链布局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Q: 加拿大和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态度如何?
A: 加拿大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这反映了加拿大可能响应美国贸易政策的趋势。然而,由于中国对加拿大的商品出口仅占中国总出口的1%,因此加拿大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相比之下,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态度更为复杂。一方面,欧盟正在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并可能在未来推出惩罚性关税措施。另一方面,欧洲汽车产业链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度较高,且中国也是欧洲很多车企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使得欧盟在采取贸易行动时需要权衡利弊。
Q: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和关税风险?
A: 面对贸易摩擦和关税风险,中国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通过绕道墨西哥、东南亚等地进行设计和生产来规避关税。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关税对企业利润的冲击。其次,加强与全球产业链的融合,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此外,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经济向消费再平衡转型,通过促进内需增长来增强经济的韧性。
Q: 特斯拉在华设立数据收集中心对贸易争端有何影响?
A: 特斯拉在华设立数据收集中心是对贸易争端的一种积极回应。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开放市场、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决心。通过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为解决贸易争端创造有利条件。
Q: 中国政府将如何应对贸易争端和关税风险?
A: 面对贸易争端和关税风险,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保持冷静和务实的态度,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争端。其次,鼓励中国制造商走出去,加强与国际产业链的融合,以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同时,中国政府还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此外,中国还将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以应对外部贸易压力和挑战。
Q: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向消费的再平衡?
A: 中国经济向消费的再平衡是指通过促进内需增长来增强经济的韧性。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驱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中国政府提出要加强内需增长,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这包括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等一系列措施。通过促进消费增长,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贸易摩擦和关税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Q: 中国当前政策评估框架下的进展如何?
A: 自去年起,我们采用了一个名为“552”的政策评估框架来跟踪中国在各个领域的进展。目前的评估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政策措施已基本落实到位,这表明中国在应对债务与通货膨胀问题上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较长时间以全面实现政策目标。尽管整体进程较为缓慢,但近期的一些动态,如财政政策节奏的调整,为我们提供了乐观的信号。
Q: 财政政策的最新动态及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影响?
A: 今年的财政政策相对温和,广义财政赤字预期仅扩大至GDP的0.5%左右,但政策实施节奏明显后置。前四个月政府债券发行速度缓慢,但自四月政治局会议后,地方政府被敦促加速地方债的发行和使用。上周五,1万亿元的超长期国债发行启动,预示着第二至第三季度,尤其是第三季度,财政对经济的推动力度将显著增强,这将有助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Q: 如何看待消费与新能源产业链的平衡措施?
A: 尽管大规模的消费刺激措施尚未显现,但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政府已采取措施促进供需两端的平衡。例如,通过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既促进了消费,又帮助汽车产业去库存。同时,针对锂电池行业无序扩张的产能,政府也实施了必要的限制,这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Q: 房地产市场的重组措施及其意义?
A: 上周出台的房地产市场措施,特别是房地产收储政策,标志着政策方向正确,旨在解决房企流动性问题,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从而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社会福利,间接促进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些改变被视为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中国在应对经济挑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Q: 对中国通胀前景的判断?
A: 中国能否快速实现通胀目标,将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努力的程度,特别是房地产去库存和经济再平衡方面的政策强度。若这些领域展现出更强劲的政策力度,明年的再通胀速度和强度或将超出预期。
Q: 香港经济的最新展望及面临的挑战?
A: 我们最新发布的报告上调了香港GDP年终展望,实际GDP上调了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出口复苏,一季度GDP同比增长达到了2.7%。然而,香港经济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高利率环境下,尽管美国预计从9月开始降息,香港将随之调整,但当前香港按揭利率高达4.125%,远高于约3%的租金回报率,这对房市造成压力;其次,财政紧缩,财政储备下滑,政府致力于减少财政赤字,取消消费券和减税措施,这抑制了总需求;最后,本地零售市场持续低迷,通关后游客数量和消费未达预期,中港价格差距促使香港居民转向跨境网购,进一步压缩本地零售需求。因此,我们对香港经济的乐观态度持谨慎,更稳定的复苏或需等待美国进一步降息,以及中国通胀改善带来的积极外溢效应。
Q: 针对目前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放松,您如何看待其对提振购房者信心的实际效果?
A: 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放松组合拳,对比过去两年的局部调整,确实更倾向于全面提振市场信心。然而,尽管下调最低首付比例和取消按揭利率下限等措施旨在刺激需求,我们的分析显示,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较为有限。主要原因是,尽管首付比例降至历史低位,多数居民出于对经济前景和个人财务状况的审慎考虑,仍不愿意大幅增加借贷,倾向于通过提高首付来减轻未来月供压力。此外,按揭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不大,且历史上按揭利率变动对购房决策的直接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