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家庭,更需要上一代人的倾力托举

职场   2024-12-19 08:01   河南  

———特别注意———


办公室观茶员,分享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得,欢迎各位体制内的朋友关注!



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一个现象。


身边的体制内家庭,但凡父辈也在体制内,并且愿意倾力托举的,起点都很高,过得不算辛苦且质量很高。


反之,如果父辈本身不在体制内,经济条件也一般的,夫妻俩人在体制内就会过得很辛苦,付出很多也未必有合理收获(当然不排除天赋异禀或运气绝佳的极少数例外)。


也就是说,体制内家庭,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仰仗上一代人给的资源和起点。


就我个人观察和体会,体制内家庭之所以更依赖上一代人的倾力托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培养,重点是情商和识人上的传承。


身边那些一进来就很会来事、知道察言观色、在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的聪明同事,其父母八成有着体制内的工作背景。


那种言传身教,并不是一两句话的交待和教育,而是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


小到拜年走亲戚,大到各种应酬饭局,他们从小都浸润在这种社交文化中,早已把父辈高情商会说话的那套生存本能复刻进了骨子里。


同时,他们又被父辈用现实经历教育过,知道人心险恶,在假笑之下有着本能的戒备和防范,不容易被人忽悠下套。


相比之下,城市经济底层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生存,父母可能会因为缺钱无休无止争吵,更有可能颜面扫地去向外撒泼争取多的一点点利益。


最底层的家族,为了活下去都要费老鼻子劲,更别提那些场面上的光鲜亮丽了。


这一类草根,入职后可谓先天不足,必须会说错很多话、办错很多事、摔很多次跟头、挨不少白眼、被出卖很多次。


在步入中年甚至坳年后,才终于稍微揣摩透一点人性,学会见人说人话,学会喜怒不形于色,隐藏真实意图。可惜为时已晚,早已落后了同龄人一大截。


第二是人脉上的传承,是否有人介绍社会资源,有人带着入圈子。


体制内工作,尤其在小地方,非常讲究圈子文化。


作为一个纯纯的外人,要想融入一个固定的圈子是很难的。


能力反而次之,值不值得信赖这一点(是谁的人?是否衷心靠谱?)首先就要被圈子里的人打个大大的问号。


但如果家族里有圈子里的人,通过多年的积累,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


他们牵着你的手将你带入圈子,相当于桥梁纽带作用,你将获得圈子里天然的可信度,立足和办事的难度也将大大下降。


打个比方,这也是在小城市里很常见的操作。


你通过了公考,很快要入职县司法局了,跟你一块入职的有一大批新人。


你的父母希望你在同一批新人中很快脱颖而出,通过一些中间人的关系,由你那在县水务局当中层的大舅攒局,请你们局领导吃了顿饭,觥筹交错之余,将你隆重介绍给了你们局领导和你未来的科长。


刚入职,你就已经比同一批入职的新同事们起点高了不少。日后若有什么好机会,你的领导也一定会优先考虑你。给你机会,就是给你大舅面子。


再看看你的新同事,外省人小周,一个后生埋头吭哧哧苦干,在领导眼里也只不过好用的牛马罢了,要想得到资源的倾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是经济上的支持,起步时父母能否给出第一桶金。


体制内大部分岗位的收入,虽然稳定,但工资几乎不可能有飞跃式的提高,只能是多年缓慢小涨,大概率还赶不上CPI。


这种收入体系,就决定了体制内家庭跟一线大厂年轻人的安家置业规则迥异。


后者只要肯努力外加有能力,起点固然也低,但只要升职,涨薪幅度很大,钱景斐然。


哪怕不啃老,辛苦几年租个城中村,升职后摇身一变年薪翻几番,就能考虑买房安家了。


体制内家庭,尤其房价不便宜的地方,年轻人初入职场就挣那三瓜两枣,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且这种压力是没有盼头的,因为过了五年十年,你几乎还是这么穷。


如果不靠父辈接济、解决买房安家的第一桶金,几乎要窘迫辛苦攒钱五年十年,才有可能够着买房置业的最底线。最黄金的年华,过得最辛苦。


拿叶子君这代人来举例,我们这批85后刚工作时,房价还处于比较温和的阶段。


后来房价涨了,物价也涨了。当年仰仗父辈购入资产的人,由于资产同步升值,生活仍然无忧。


但那些完全没有父母托举甚至父母还拖后腿的,就没这么幸运了。当年买不起房的,后来更买不起房。


比我大两岁的朋友A,父亲昏头给人做担保翻了车,不得已卖房替人还债,如今A只能带着老婆跟父母挤在60平的80年代老房子里,前景堪忧。


第四是职业规划上的指点,能否在人生分叉口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我国,职业路径的规划往往需要从长远考虑,上一代人的经验和指导可以为下一代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最早可以追溯到高考填志愿那会。


我们单位有个临聘的小妹妹,一干就是好几年。她很能干也很努力,却只能拿2500一个月的临时工收入。


我说她值得更好的工作,她却长叹一声告诉我,自己正是吃了成长的关键路上没人指点的亏。


父母都务农一辈子,当年高考前学校发了志愿表,她自己拿着表凭感觉乱填,选了个垃圾专业。


现在想进体制,她的专业却连单独招考的机会都不可能有。只能去“三不限”几千人的红海里血拼,很难上岸。


我知道,每次公考和事业单位招考,她的笔试分都不低,输就输在“三不限”岗位太卷,进面分数太高。


要是当年有个明白人指点,选个“法皇汉帝”(法学、汉语言文学)这种公考王牌专业,或者哪怕经济学大类,人生就会大不同,犯不着在我们这受这种委屈。


体制内的游戏规则,既有广泛意义的公平。


甭管你是多大的来头,多强的学历背景,都要经历笔试面试的筛选,都要老实从科员做起,都要被繁琐的案头工作历练捶打,熬过一定年限才能出头。


但同时,又隐藏着很多潜在的因素在干扰竞争


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


大家拼的是父辈的资源,是上一代倾力能给的起点。父辈能给的越多,他就越轻松,立足就越容易。


事实是有人拼尽全力都到不了罗马,有人出生就在罗马。


以上,对我们这代自身都尚且勉强立足的中年人的警示意义是:


认清自己的不足,即太过钻营和向上攀爬,你很清楚你自己不但先天不足,且为时已晚。


现在要做的,是坚定靠谱努力,认真攒点钱,自身走在正道上,努力培养下一代,让他的人生不至于太辛苦。


(叶子君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体制内入门指南,一个体制内人员集体创作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回复“考研” “待遇” “选调生”“ “省考” “报名” “笔试” “面试” “体检” “政审” “入职”“辞职”“公检法”“税务”“事业编”“国企”等关键词,可以查阅相关历史文章。

体制内入门指南
体制内入门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