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注意———
办公室观茶员,分享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得,欢迎各位体制内的朋友关注!
作者:Joker说公考
本文系公众号“体制内入门指南”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以下内容有改编虚构成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虽然离开体制内已有一段时间,但是跟现在刚进体制的小年轻也屡有接触,也许是当今社会压力普遍很大,人与人之间戾气也较重,“去举报单位或某某”等激昂的话语在茶余酒后时常挂在他们嘴边,每当这时,我都会劝他们不妨先喝口水,听听我的故事。
时间回到2018年1月,当时新市长上任一月有余,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对原来的材料班子不甚满意,于是要求秘书长迅速挑选出靠谱的“笔杆子”。由于我写稿成绩突出、小有名气,我原单位局长顺势把我“献”给了秘书长。经过小半个月的试岗,我的大材料基本符合市长口味,于是1月底以借调的身份进入市政府办调研科,因时值机构改革人事冻结,市政府承诺1年内正式办理调动手续,此为背景。
本来作为一个大概率能站在更高平台,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有为青年,如果不做错那件事,如今的人生可能会完全不同。
2018年我原单位对干部管理机制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除了将每年考评变成按季考评等没啥实质性的创新外,重头戏是实行积分制,根据每一个干部的学历、能力、工龄、业绩进行综合评分,评分居前的在提拔重用和职级并行方面将予以重点考量。
这看上去是个好事,但实际上这个评分机制非常怪,第一,学历居然作为加分项,而且只有985和211的可以加分,而且本科10分、硕士15分;第二,能力方面主要是证书加分,主要是注会、一建、律师证加20分;中级经济和会计师5分,升了高级的加15分;初级经济和会计师银行、证券、保险及教师资格等其他各类证书不加分。
当然这个方案惹众怒的原因很简单,上一年我单位被巡视时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因为懂得都懂的原因,我单位之前很多年招录的985和211毕业,即高学历干部得到提拔的很少,与其他市直单位对比差距颇大,被扣了个类似“激励机制缺失,干部队伍严重缺乏活力”的“大帽子”,于是乎领导琢磨出了这套方案。
对比其他加分项,如工龄一年加0.6分,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才加1.5分,其他获得省、国家级个人荣誉的最高记得应该不超过3分,相信大家到这里都能看明白,如果你非985、211,加上没有落个好科室给你看书备考,那么不论是提拔还是职级并行都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这不就是唯学历论和唯证书论吗?在这种机制下985、211的高材生占尽提拔先机,但是代价是牺牲我们普通人的利益和前途,因此让不少人暗暗叫苦。
其一是因为我省情特殊,只有一所211,但是像财大、交大、师范也不差,甚至部分专业分数线比那所211还高,不可能因为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而影响自己多年后的职业生涯。
更何况,学历不直接体现能力,既然进了体制就应该看重工作能力和业绩,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奋斗不论出身。当然还可以多说一句笑话,我单位作为典型的经济部门,招了比较多本省财大的人,虽然财大不是211,但相关财经专业在国内影响力不知道比那个211大了多少,但是谁叫财大不是211呢?大家只能是“哑巴吃黄莲”。
其二是单位非常忙碌,由于中老年群体集体躺平,工作中极为依赖部分年轻人挑大梁,大多数没有稳定的业余时间和个人生活,这种形势下再去学习考证或提升学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很难行得通。
一时间像我这样没有优势的年轻人集体吃瘪,随着不满情绪的发酵,大家组织起来写了一封举报信,主要是痛陈制度的不公,另外反映单位干部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以及几位领导在干部提拔过程中疑似违纪的行为。写完了之后,邀请我把关。
当时我在政府办,想着自己反正要调走的,就顺便帮帮大家吧,于是接手进行修改,并跟主要牵头人深入聊了聊,最终决定就事论事只反映这个方案的问题,诉求也简单,要求局里作废这个文件,重新去制定更为公平合理的机制。
经过我大手笔改完后,这些人派了代表去市、省有关单位反映情况。没过多久,省里派了个调研小组来我市考察,顺道来我单位了解相关情况。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诸位领导舌灿莲花、指鹿为马,上级对我局的做法不仅没有批评,反而做出了肯定和鼓励。
本来我满怀遗憾的以为这件事就过去了,没想到真正的大麻烦接踵而至!明明是13个人(后被同事讥讽为十三太“宝”,这个“宝”字在本地方言中与傻子、蠢蛋同意)共同参与,没有想到等到领导怪罪下来时,这里面绝大多数人立马调转枪头对准我和另外一人,加上举报材料出自我手,于是我真正成为了领导眼中的挑事者和害群之马,是那粒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
再后来,也许是局领导感受到了压力,那个方案并没有实施,我们的举报好像是成功了。不过最让人心寒的是,当年绝大多数的十三太“宝”并未受到实质性伤害,甚至有不少人后续也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大多数人谈及此事时基本都有意或无意地统一了口径,在他人转述的叙事中,是我和另一人别有用心地煽动和利用了他们对组织的不满情绪,一时糊涂才参与了进来,本身也是受害者。
于是乎,在正式调往政府办的过程中频频遇到问题,最后也没能调成,退回了原所在单位。回去后被孤立、被打击诸般皆可不提,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单位在没有和我谈话的前提下,借着地方机构改革的契机,把我“扫”到了刚成立的金融办,而且我作为行政编,办领导直接把我安排在了下属二级事业单位,某服务中心坐窗口,于是我从“笔杆子”转型成了“柜哥”。后来因为之前一些行为上的小瑕疵被人大做文章,我于2021年被迫从单位辞职。你看,为众人抱薪者,最终还是冻毙于风雪。
如今我的情绪早已平复,梳理了这件事带给我的几点经验和教训:
一是举报虽然是一种可用于维护自己和单位利益的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大多数情况下“能用”,相反,举报属于高级范畴的斗争艺术,如假包换的“双刃剑”,权谋不足的年轻人一般很难驾驭好,一不就心就会伤着自己。
二是不要把自己认为的“正义”或“道义”看得过重,也许你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三是不能给别人寄予任何期待,也许你的动机没有问题、方式也没有问题,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稍有外部压力,原先支持你的人会瞬间作鸟兽散,能为你说句公道话的寥寥无几,最后只得孤木难支、自吞苦果。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们,能从我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特别是如果忍不住动了举报的心思,一定要试着让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毕竟举报只是众多“可用”手段的一种,至于是否“能用”则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政治智慧和斗争水平。总之,不管多有理,作为举报人始终要记得保护好自己,否则最后极有可能会变成悲情的决斗者。
君子之道,三思而后行!
体制内入门指南,一个体制内人员集体创作的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