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传来一个坏消息

楼市   2024-10-19 08:30   贵州  


一直以来,自主拿地、自建总部是许多头部企业的常见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这样能跳过“中间商”低价拿地,开发过程更可控,还能获得一定的土地增值红利;对于地方来说,他们也乐于看到头部企业落地带来的龙头吸附效应,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构建有巨大助力。


然而最近两年,这个趋势有所改变。不少大型企业对拿地自建这件事更谨慎了,甚至已经拿地数年,最后却没有开发,而是选择退地。


这是为什么呢?自主开发它不香了吗?退掉的存量产业用地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大企业随经济形势调整投资布局

产业用地供需矛盾显现


最近两年,大企业拿地又退地的事不少见。


比如蚂蚁,2020至2021年间蚂蚁集团两度出手,在杭州之江板块拿了两块地。原本计划连片打造为集团总部,建面预计达到80万方。


然而仅在一年后的2022年7月,蚂蚁却向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申请了终止合同,退出这两幅地块。不久前,这两宗地块才被建发房产再次拿下。


又比如小米,在2021年10月拿下了上海徐汇的一宗商办用地,原本也是计划开发为上海的总部。


但两年多以来,这块地一直未见开发,最终在今年3月被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收回,重新列入徐汇区今年的土地储备计划。


此外还有普华永道,上个月也传出叫停位于三亚一处园区的开发计划,这个园区据称原计划将被用作培训学院,但最近处于停工重新评估的阶段…


这一件件退地动态,似乎与前几年龙头企业热火朝天拿地自建、遍地做总部的体感全然不同,是什么东西改变了?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经济形势与经营状况的影响。


首先,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别说中小型企业了,即使是头部企业也鲜有业务扩张的需求。


它们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都要用于确保公司稳健发展。而需要沉淀大量资金的拿地开发,在此时是不太必要甚至是徒增现金流压力的选择,所以必须审慎优化资源资金的配置。


其次,我国发达城市的高品质商办物业供应充足,甚至这几年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对于大企业来说选择余地和议价空间很大。所以舍弃自建重返租赁是更经济、更现实的选择。


还有一个关键是,从前潜在的土地增值红利,当前也已变得难以预测。


曾经在那个土地稳健增值的时代下,龙头企业拿地自建总部,是可以在空间租赁、配套运营等方面获取长期收益的,这也是不少企业积极拿地的动力之一。


但如今这套逻辑已经不那么稳固,商办市场的瓶颈、招商的内卷也是业内外有目共睹的。所以这部分红利的削弱,使得大企业失去了拿地盖楼的一大动力。


加之实体企业并非专业的园区、商办资产运营机构,并不会长期深入地耕耘存量不动产业务。所以在这个愈发内卷的商办不动产市场中,只会越来越被动,选择退出也就不奇怪了。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得准、引得来、留得住!


大企业拿地需求收缩的趋势,也影响着各地产业用地的供需格局。原本能够吸引龙头企业拿地、带动产业链聚集,对地区产业发展来说是很理想的一种情况。


但现在大企业不爱买单了,中小企业又没有能够独立拿地的资金,也没有独立开发运营的能力,这似乎很矛盾。


通常产业用地的占地建面规模较大,但大企业逐渐不买单、中小企业又拿不了,导致当前产业用地的供应结构上出现了一些错配的问题。


产业用地供应结构要随时势评估调整

确保存量用地及时盘活


鉴于目前的趋势,对于存量产业用地的盘活问题,各地需要提高关注度,操作思路也需要变一变。


一是必须加快构建起产业用地评估与处置的长效机制,以应对不同形势下的存量用地盘活工作。


及时盘点和评估当前的存量用地状况,才能实时掌握存量土地资产的动态,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盘活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期。


在这方面,上海的方案很全面。上半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表示,今年上海全面开展了产业用地“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工作,计划处置低效产业用地不低于45平方公里。戳这里,助力国有资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其中,“两评估”指的是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和综合价值评估、“一清单”指的是产业用地 ABCD四类绩效用地清单、“一盘活”指产业用地的盘活路径和具体实施。


经2023年度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上海已经形成了涵盖 ABCD四类绩效用地的全市产业用地数据底板,也因此得以对不同类型的存量用地,提出差别化的分类处置方案。


从长远来看这对地方存量资产盘活工作意义重大,值得借鉴。


二是在资产底数盘清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盘活策略,该调整的要及时调整。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地需要正视趋势,对土地供应结构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才行。


重新评估城市存量用地的结构与规模,对盘活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作出调整,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盘活效果。


前文提及的小米退地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小米退地后,该地块重新出现在了上海2024年第三批次供地名单当中。


根据最新规划显示,该地块的土地性质由商办调成了住宅,这个变化直观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结构的重估。而最终,这块地被绿城以48.05亿元的价格斩获,成为上海新晋单价地王……


此外上海为了推动产业用地的盘活,已经制定了相当完善的差异化分类处置方案。比如针对A、B类用地,将出台城市更新、提容增效、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园区重点扶持等激励举措;而对 C、D类用地,则会制定土地收回、收储、减量化、城市更新等方案。


同时,上海还为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制定了6类政策工具、20类政策子工具,其中就明确提到低效产业用地的减量化。


具体内容是:“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外不符合规划的低效产业用地,实施减量腾退,并恢复为农用地或生态用地的政策子工具,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统筹城乡绿色发展。”


当前各地存量盘活的任务非常紧迫,必须要加快脚步。对于土地供应结构,该调整的要及时调整、该减量的要舍得减量,要足够果断才能提升盘活效果。


三是加快提升国有园区平台的专业化开发与运营能力。


如今产业园赛道竞争愈发激烈,大企业减少了在园区开发与运营上的投入,中小企业又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专业的事必须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才能成。


但仅靠社会资本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这么多存量产业用地的开发与运营。最终免不了要由国资平台和企业介入,来整合资源、统筹开发。


所以各地必须加快提升国有园区平台的专业水平,包括开发规划与招商运营能力。只有具备以上能力,才能有底气为存量产业用地兜底,亲自下场做好盘活工作。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得准、引得来、留得住!


如今不少城市都围绕产业用地,开展招商前置+空间定制模式。国有平台在开展项目规划的同时前置招商,将企业客户的需求嵌入园区的开发规划,实现招商反推规划、封顶即投产,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四是探索更灵活的供地模式,掌握土地盘活的主动权。


比如针对无法独立拿地的中小企业,可以推出更灵活的供地方式。7月底发布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第八十条就提到:“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联合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并按照规定进行宗地分割。”


又比如针对土地回收的问题,上海则提出要形成“产业结构调整、闲置土地收回、出让人单、双方协商解除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期限届满收回、因公共利益收回、节余土地分割转让、依合同约定退出土地、土地置换等土地收回政策子工具”,以确保闲置土地及时回收与再盘活。


而针对拿地迟迟不开发的情形,珠海市金湾区推出了全省首创的一条新政,明确对动工违约但按期竣工的产业用地可免除动工违约金,以此鼓励土地使用权人加快建设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
明源地产研究院新媒体平台,每天为地产人提供原创深度干货。商务合作请联系:1868208265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