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809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01 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天下为公”的道义情怀,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为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系上了“安全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汇“和衷共济”的精神内涵,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为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画出了“同心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立己达人”的鲜明取向,揭示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的做法走不远,更行不通。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入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中方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各国通力合作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为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加装了“提速器”。 循大道,至万里。时至今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世界情怀、汇聚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施,再到构建双边和地区层面命运共同体的稳步推进,无不昭示着这一理念的思想伟力和光明前景,将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02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讲求的是统筹兼顾、内外并举,不能“把自己关进黑屋子”,也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敞开大门”“打开窗子”,实现空气对流。 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到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开放的“舞台”越来越大。 向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社会消费潜能;向外,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使得中国经济顶住了风雨,体量更大、体质更优,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市场机遇、增长机遇、合作机遇。 实践证明:越是风高浪急、艰难险阻,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开放为改革添活力,改革给开放增底气。正确把握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的关系,才能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如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们无比坚定,面对封锁打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们也无比清醒,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03 婚事新办树新风
婚姻是人生大事。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场正式的婚礼,是步入婚姻殿堂不可或缺的仪式。然而,一旦婚纱摄影、宴席筹备等染上比排场、搞攀比的风气,就会给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而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更加轻量化、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折射思想观念之变,见证时代发展之新。有的在餐饮上以奶茶代酒,有的在仪式中加入童年游戏、零食分享等活动,有的以播放视频取代繁杂仪式,这些新形式清新而且有趣,不仅没有减损婚礼的庄重和热闹,更让现场多了些温情。 婚礼习俗带有浓浓的时代印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持续演化变动是必然的。删繁就简不减爱情的隆重,婚事新办办出青春的风采。乐见更多人在喜结良缘的同时,不断赋予婚礼新的时代内涵。“礼,与其奢也,宁俭”。让婚礼回归“礼”的本质,才能让其更好见证爱情、记录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应年轻人崇尚简约而不简单的心理,加大对婚礼内涵、品位的挖掘和宣传,让更多人看到婚事新办、简办同样可以喜庆隆重、富有意义,有助于带动全社会转变观念。为婚礼“减负”,为幸福“加分”,当越来越多人积极拥抱新婚俗,必能牵引社会文明水平持续提升。移风易俗是破旧立新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新风俗的树立不会轻而易举、一劳永逸,久久为功方可积小胜为大胜。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婚事新办一定会办出新气象。04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也应当树立全局和系统思维,坚持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比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齐发力,凝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三位一体”,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也迫切需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从整体上提升创新能力,还要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重视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并非轻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相反,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往往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在推动重要前沿方向、基础领域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要加强系统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05 民间艺术需要当代表达
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必然是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把民间艺术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关键在于让民间艺术更好走进现代生活,走进当代人的心。90后“唢呐博士”刘雯雯跟随中国交响乐团到法国巡演,吹奏的《百鸟朝凤》惊艳四座、赢得满堂彩。天津杨柳青画社启动“老版复生”项目,推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和文创产品,让消费者体验到“老艺新传”的独特魅力。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少年之燃、国潮之炫、乡土之美融为一体,引发许多年轻观众对广东醒狮的强烈兴趣。实践证明,民间艺术只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传下去。不论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放大自身魅力,还是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受众群体,抑或是不断进行创意研发、工艺改良、流程再造,当民间艺术在向现代生活的“关键一跃”中被更多人看见和热爱,其传承发展就能收获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3.8万多个乡级行政区,很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年画、剪纸、皮影戏、说书、山歌、地方戏……这些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引发审美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既离不开贴近当下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原汁原味的民间特色、民间韵味。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乡土与流行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找准连接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护好民间艺术原真性、传承好民间艺术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赋予其当代表达和时代生命力,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06 为基层减负要下足绣花功夫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把上级的政策和要求比作“千条线”,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下足绣花功夫,把为基层减负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才能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把好政策绵绵密密扎实落实到群众中去。
下足绣花功夫,必须下真功夫、硬功夫,容不得半点花架子。为基层减负工作有考核排名吗?一名地方干部的回答值得思考:我们不设任何考核,衡量减负的实效,最终看干部队伍是否更具活力,看改革发展稳定的各方面工作是否更有成效。为基层减负贵在实,要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力,以实干求实效。发文开会少了,抓落实时间就多了;工作留痕少了,服务百姓时间就多了……减负工作的成效是百姓脸上的笑脸,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各项改革任务不断落实落地的生动实践。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有决心、有恒心,一针一针刺、一线一线绣。曾有基层干部以为,减负是一阵风,抓的时候紧一紧,避避风头又弹回来了。如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一条条铁规矩、硬杠杠化作基层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既让上级部门给基层派单子时有了“紧箍咒”,也给基层干部吃下了“定心丸”,切实感受到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心里更踏实了,干劲更足了。 下足绣花功夫,还须磨好“绣花针”、用好“穿针法”,实干善为绣出“锦绣图”。如何更好发挥“以考促干”的效能?一些地方通过提高“群众满意”在考核中的权重,更好引导基层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如何防止“指尖”之负反弹回潮?一些地方推行政务应用程序“凡建必审”,从制度机制层面倒逼部门间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勇于改革创新,多出实招硬招,着力破解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就能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