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2024-11-06 08:00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821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01   在“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两个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开生面,更加生机勃发。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要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千百年来,正是这种文明不可断的信念、薪火相传的使命、“向内凝聚”的自觉,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牢固凝聚,使中华文明虽迭遭忧患而弦歌不辍、辉光日新。

02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推进改革,方案先行。制定周密可行的改革方案,既要向上看看,吃透党中央精神;也要向下看看,掌握实际情况。改革具体举措贵在可操作性,只有从全局出发想问题,从实际出发作决策,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才能切实提高改革方案质量,为抓落实打牢基础。上下看,也要左右看,避免改革方案与其他部门、其他领域的政策举措“左右互搏”、相互抵消。
  前不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地方和部门制发文件应当进行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正是要避免在政策文件的源头上就出现加重基层负担情形等问题,从而形成政策合力,持续为基层减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必须增强改革政策取向一致性,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坚决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才能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共同朝着改革目标迈进。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必须解决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问题,一竿子插到底,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确保改革方案落地。
依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才能把改革方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还要看到,严格按照部署抓落实,绝不是机械执行、搞“上下一般粗”。抓落实的过程就是既保持定力也释放活力的过程,就是统筹好落实改革任务与搞好探索创新关系的过程。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形成适合本地的改革路径,才能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03   坚定改革信心 广泛凝聚共识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指出“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出力,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
改革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事实上,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每个主体既是改革的见证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壮阔的改革进程中,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实践中的每一个创造和积累,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激发全社会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改革越往前走、越往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就会越复杂越尖锐,急流险滩也就越多。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

04   釜溪河畔(大地风华)

小时候,我对自贡充满了向往。我的小学班主任是自贡人,在老师一次次的描绘中,这个产盐之地曾经是那样繁华。釜溪河畔,高耸的天车,沸腾的井灶,忙碌的盐船,热闹的街市,以及绚丽夺目的彩灯,香喷喷的盐帮菜,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少的我。
  第一次走进自贡,是在初秋时节。
  釜溪河碧水如镜,两岸绿树葱茏,绿色长廊自西往东蜿蜒而过。戏水的鸭子,掠过河面的小鸟,倒映在水中的房舍,在闪烁着蓝色波光的水面上若隐若现。声声虫唱,啁啾鸟鸣,以及弥散在时光里的鸡鸣犬吠,写着这方水土的安宁。
  自贡,位于四川东南部,因盐而生,因盐而兴。兴盛时期,被称为“天车”的盐井井架林立,井灶密布,铸就了自贡的繁盛。时光荏苒,这些场景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风景。我没有看到林立的天车、兴盛的矿井,但街巷里熙攘往来的人,活色鲜香的市井气息,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千年盐都的勃勃生机。
  釜溪河边,有一座自贡抗战盐运文化陈列馆。院落古朴幽深,石阶斑驳厚重。声情并茂的讲解员,把我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全面抗战爆发,海盐基地惨遭破坏,为保军需民食,自贡扩大盐业生产规模。那时,釜溪河畔矿井轰鸣,井灶熊熊,蒸锅沸腾。盐工挥汗如雨,盐船往来穿梭,桨声灯影里翻卷的,不仅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还有镌刻在时光深处的殷殷爱国情。
蓝天、碧水、绿树,一切都是这样的静谧安详。清清的釜溪河,悄然润泽着沿岸的码头、村庄、街巷,以及植根于这片热土上的盐文化。这些充盈在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犹如亘古传唱的歌谣,更如窖藏的陈年佳酿,让有滋有味的日子变得余韵悠长。

05   渡口那支难忘的歌(我与一座城)

  90年过去了。眼前的河水,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湍急。当年红军渡河的8个渡口,全部架起了大桥,临近城区的就有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等5座大桥。每次开着车,穿行于连接城市中心的集结大桥时,我都感觉自己如在梦中。
  记得20多年前,我随着爱人的脚步,第一次走进于都。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临河狭长的街道上,两排低矮的房舍聚满了小城的零乱与拥挤。河对岸是被冲积而成的大片洼地,根本没有爱人所说的“鲜草碧碧”和“桃花灼灼”。
  20多年来,弹指一挥间,城市的崛起和蜕变,就像蝉的羽化,变化大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沿河两岸树木荫翳,花团锦簇。城市里,富硒和服装产业强势崛起。四通八达的铁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规模宏大的工业园,造型独特的体育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仿佛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很多个夜晚,我一个人站在第一渡口,遥望着河岸的繁华,想着,当我老了,一定要把自己与小城共度的岁月写成一篇诗稿,塞进风里,作为青春的凭证。
  傍晚,一艘印着“长征集结号”字样的游船,在河心缓缓而行。远处,群山在列队致敬,一座座大桥,扛着夜色,巍然而立。通往远方的高铁,正鸣着长笛,在旷野里尽情歌唱。

06   一座村庄的表情(杂记)

乡村博物馆,一座村庄的表情、神态和韵味。
  寒露过后,和几位友人踏访了江南水乡的几座村庄,对其中的乡村博物馆印象尤深。
  “村博”,自然是坐落于村子里。没有豪华的装修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声光电,有的只是一两间淡如水墨的青瓦简舍,掩映于芦苇、树丛之中,门窗朴素,陈设简洁。
  先遇见的,是一家“农耕博物馆”。寻常的乡居建筑,“回”字形小院里,展示着从庄户人家手中搜集而来的碾盘、手扶拖拉机、油布伞、马灯、算盘、水桶、钩秤、鱼篓以及那一件不知谁曾穿过的蓑衣,老物件似在重温村庄往事。稻禾、香芋……土地里生长出的农产品,叶片摇曳,果实沉甸。一切都显示出小博物馆的属性,姓农——农村、农庄、农具、农产品。
  农耕博物馆里,还有一台水龙静静伫立。手摸粗硕杠杆把手,似有古人手温犹存。水龙,旧时消防器具。我想象着从前,几个穿短衣短裤的乡村汉子,手忙脚乱地不停往木桶中加水,用手使劲压着木杠杆。一条水柱瞬时喷涌而出,高度达20余米。这一古拙的消防器具,无声地庇护着村庄的安宁。

07   鸟回三河口

三河口的秋天悄然而至。

  高而蓝的天空连接起地平线,鸟儿如期而归。雁群像云朵从天边滑来,嗖地飘入芦苇荡中,揉碎了一湖粼光,晃晃地向外漾。野鸭随波摇摆着身体,笨笨地凫游,嘎嘎欢叫着。红嘴鸥忽而腾空,掠过水面,又倏地消失在不远处的芦苇丛里,扬起苇絮如雪花般飞散在天地间。

  淀里的水是蓝的,清亮、透明。河道里的水却浑稠、浊黄。河滩上,白鹭叉着长腿,有一搭没一搭地漫步,一团雪白引出两行爪痕歪歪扭扭地延伸在旷野里。大地开始褪色,绿意未尽,树木和野草开始变红、变紫、变橘。枯去的芦苇头顶白絮,把茸毛铺满苍茫的天地间。黑、白、褐、灰、红……不同颜色的鸟羽,把湿地映衬得愈加色彩斑斓。

目力尽处,南有华山拱卫,北有铁镰山屏护,东有中条山隔黄河守望,中有三河翻涌。湍流过后,涛声低沉下去,鸟鸣却高涨起来。三河口特有的自然条件给上万只鸟儿提供了天然屏障。一时间百鸟朝凤、千鸟翔集,大荔黄河湿地赢得了“北方小江南”的美誉。

  阳光不再炎热,栖息在此的一群群灰鹤、野鸭正扇翅起舞,迎接来自高寒地区的黑鹳、天鹅、白琵鹭等新老朋友回家。湿地成了鸟的天堂。

08   晒辣酱

永丰人晒辣酱,通常用下小上大的敞口陶瓷缸。好辣酱先得有好酱坯。把适量小麦和黄豆煮熟摊凉,装进盛器,用毛巾捂住,放在通风的阴凉处,任其自然发酵。过上个把星期,小麦和黄豆表面长满细密的浅黄色茸毛,便取出来,晒干后磨成粉,加盐调水,放糯米饭,搅成稀粥状,在酱缸里晾晒十日半月即可。

  酱坯做好,可以加主料了。趁天气晴朗,将红辣椒采回来,洗净沥干,掐去柄蒂,用菜刀剁碎,拌进酱坯,让二者融为一体。若自家地里产的红辣椒不够,还得抓紧时间跑一趟菜市场。当季时节,摊主叫卖红辣椒的吆喝声和顾客询价声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三伏天气,烈日炎炎,是做辣酱的好时机。晾晒的辣酱被火烫烫的阳光包裹,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经过数十日煎熬,辣酱变得黏稠适度,色泽殷红,娇媚的辣椒籽隐约可见。站在不远处,清幽深邃的酱香扑鼻而来,尝一口,辣味醇厚,咸甜辛鲜,满嘴生津。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