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一成长之路,领取60本精选电子书
01、时间段清单:优化日常
本书最大的新颖点在于人性化:因为我们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
所以我们在执行时间管理上,也应该考虑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身心状态六大要素,确保每个时间段都能高效利用。
优化时间段:将一天分为若干时间段,明确列出每天必做事项,如早起、午间休息、晚间放松等,并设定具体时间段。
时间管理遵循八分饱原则:不要每个时间段都塞满,留出一些余地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把一天分为三个时间段执行:早上、午间、晚上,每个时间段再细仔安排。
1. 早起:用早起倒逼早睡
设定合适的睡眠时间:如23:00-6:00,保证7小时睡眠。
双闹钟保证:设置提前3分钟的缓冲闹钟(wake),正式起床闹钟(up)声音大且放在必须下床才能够到的地方。
清醒行为:上厕所、喝水、刷牙、看手机、吃小甜点、几分钟的身体活动、洗澡等。
2. 午间:高效利用午休时间
午休:18分钟左右,恢复精神(18 分钟是因为没有深度入睡,醒来不会昏沉)
午饭:提前去,节约排队时间,还能有座。
午后:下午3点前适合开会或做琐事,3点后状态回升,进入工作状态。
3. 晚间:自主又缺乏自控
到点就走:加班要在早上加,时间紧迫不会拖拉。
陪伴家人:增进感情。
放松和促进睡眠:洗热水澡、听舒缓音乐、打坐冥想等。
安排明天的工作:查看明天的天气看穿什么衣服、看下班前的工作安排有无疏漏、铺好第二天锻炼用的地垫。
02、碎片清单:捕捉灵感
1. 为什么要列碎片清单?原因有以下 5 条。
①不当回事就会忘记,所以要把梦想、目标、体验和感受、好想法写下来。
②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也会忘记,比如锻炼身体、学习、给父母打电话。
③提取失败,该想起来的时候想不起来,也会忘记。
④想起来就烦的东西,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更轻松的事情上去,比如拿手机刷微博,一刷就是1个小时。
⑤新任务先记下来,放到自己合适的时间计划表里,可以自己掌握工作节奏,不被打扰。
2. 记录碎片清单有哪些注意事项?
携带方便的记录工具(手机备忘录就不错),及时记下,6个字以内,说清楚即可;
①信息:你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记下标题。
②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别人让你做的事情,记下内容。
③想法:关于自己想要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
和事情不同的是,想法通常不紧急,但是重要啊!
3. 如何处理碎片清单?
① 一但有空,随时翻阅处理,思考这个事情怎么做。
②如果积压太多,要及时归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碎片清单,把眼前想到的关键信息写进去,审查旧清单的内容。
切记 6 个准则:
①可以不做吗?可以就删除,犹豫不决就留着。
②可以后做吗?可能不是近几周几个月的事情,可以放到另外一个压箱底的清单里。
③可以找人帮忙吗?
④可以现在做吗?顺手处理。
⑤有明确的时间点吗?如果明确知道哪天做,直接放入当天的日程。
⑥接下来我能做什么?大的计划从小处着眼,看眼前具体能做些什么。
03、每日任务清单:聚焦
不断地把碎片清单中的剩余碎片放进每日任务清单里,用任务清单来引导自己在一天中的专注和聚焦,将任务逐一搞定。
1. 定计划,需要考虑:
①计划量、遇到难关需要掌握的学习能力、大任务小任务的平衡、把怕干扰的工作放在干扰少的时间段里、理性做计划,考虑感性,执行留有余地、考虑到他人配合时间。
②出现在任务清单上的事情需要思考细化,想到该如何做?执行时由于对过程心理有数,就可以更加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
③忘掉优先级,因为它反人性,最终要凭借自己最自然的感觉。
2. 如何执行每日任务清单?
①落实到具体动作;
②消除环境诱因:手机要放远静音、电脑不要开图标,藏起来、零食不要放在眼前、办公桌要整齐;或者用纸笔思考:用碎片时间把大任务列点再串联成提纲。
③设定两个自己:一个监督者,一个执行者。
④放空:想到点其他事,正确流程:专注—放空—专注—放空—专注—放空……一直到累了休息;
放空其实是弹性的番茄工作法:好处是不用拧巴的限定一定要是25分钟专注,一走神就休息,5 分钟又回来。
04、打卡记录与碎片化日志
打卡记录与碎片化日志的最大功效是自我激励与反思
1. 打卡记录:
主动打卡进行自我观察记录,比如买个有趣的贴纸,针对自己是否能做到6点半起床做记录,只打勾,不打叉;除非是要准备戒掉某个习惯,再打叉。
2. 碎片化日志:
用来自我总结和回顾。按照《晨间日记的奇迹》中的一个例子记录愿望、人际、锻炼身体、创意、当天、快乐的事、情报、工作、今日惊喜九个方面。
每方面只需要把当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用一两句话记录即可。
先关注眼前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再慢慢拓展到更多的领域,会带来持久的重大改变。
05、培养良好习惯策略
人总是高估了自己一年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低估了自己 10 年所能取得的成就。
2. 聚焦可操作的行为:
找到最适合自己养成习惯的方式:比如目标是锻炼身体,而不是只有跑步这个实现方式,可以在家跳操。
写在最后:
共勉!
END
关注公众号,一起向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