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文摘   2024-11-12 21:24   广东  

《论语》

 
学而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宋·程颢、程颐:“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宋·朱熹:“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翻译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啊!"

心得


家和万事兴,必是做到了家庭和睦,而家庭和睦必是做到了长幼有序。这便是孔子的“仁”的思想,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其它一切都容易。
人生就像一颗树,而根本就是树的根,只有根扎牢了,才能枝繁叶茂。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正是此理,如果连家里,连内在都不能清扫、管理,那么又怎么能去社会上呢?

R

E

ADING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以史为镜以铭其身,

以人为镜以正其身,

以事为镜以警其身。

走路失心
人成长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自己!
 最新文章